书城励志吸引力法则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6700000035

第35章 让灵魂超越生命的价值,责任铸就强大的吸引力(1)

责任承载能力并最大化能力的价值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固然很关键,但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个人才是不是一个企业真正意义上负责任的员工。员工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

有一家人力资源部主管正在对应聘者进行面试。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道在很多应聘者看来似乎是小孩子都能回答的问题。不过正是这个问题将很多人拒之于公司的大门之外。题目是这样的:

在你面前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担两担水上山给山上的树浇水,你有这个能力完成,但会很费劲。还有一种选择是,担一担水上山,你会轻松自如,而且你还会有时间回家睡一觉。你会选择哪一个?很多人都选择了第二种。当人力资源部主管问道:“担一担水上山,没有想到这会让你的树苗很缺水吗?”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个问题。

一个小伙子却选了第一种做法,当人力资源部主管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担两担水虽然很辛苦,但这是我能做到的,既然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何况,让树苗多喝一些水,它们就会长得很好。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最后,这个小伙子被留了下来。而其他的人,没有通过这次面试。

人力资源部主管是这么解释的,“一个人有能力或者通过一些努力就有能力承担两份责任,但他却不愿意这么做,而只选择承担一份责任,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努力,而且很轻松。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责任感较差的人。”

当你能够尽自己的努力承担两份责任时,你所得到的收获可能就是绿树成林,相反,你看起来也在做事,可是由于没有尽心尽力,你所获得的可能就是满目荒芜。这就是责任感不同的差距。

责任承载能力。如果你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就别为只承担一份责任而庆幸。如果你庆幸自己只承担了一份,那么,首先,你是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其次,你拒绝让自己的能力有更大的进步,甚至是对自己有所超越;再次,你先放弃了自己,然后放弃了能够承担更多责任的义务;最后,你辜负了别人也辜负了自己,因为你的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也因责任而得到展现,你与成功的距离不但不会接近,反而会一天天拉远。

卡尔先生是美国一家航运公司的总裁,他提拔了一位非常有潜质的人到一个生产落后的船厂担任厂长。可是半年过后,这个船厂的生产状况依然不能够达到生产指标。

“怎么回事?”卡尔先生在听了厂长的汇报之后问道,“像你这样能干的人才,为什么不能够拿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激励他们完成规定的生产指标呢?”

“我也不知道。”厂长回答说,“我也曾用加大奖金力度的方法引诱,也曾经用强迫压制的手段威逼,甚至以开除或责骂的方式来恐吓他们,无论我采取什么方式,都改变不了工人们懒惰的现状。他们就是不愿意干活,实在不行就招聘新人吧,让他们走人!”

这时恰逢太阳西沉,夜班工人已经陆陆续续向厂里走来。“给我一支粉笔,”卡尔先生说,然后他转向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白班工人,“你们今天完成了几个生产单位?”

“6个。”

卡尔先生在地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醒目的“6”字以后,一言未发就走开了。当夜班工人进到车间时,他们一看到这个“6”字,就问是什么意思。

“卡尔先生今天来这里视察,”白班工人说,“他问我们完成了几个单位的工作量,我们告诉他6个,他就在地板上写了这个6字。”

次日早晨卡尔先生又走进了这个车间,夜班工人已经将“6”字擦掉,换上了一个大大的“7”字。下一个早晨白班工人来上班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个大大的“7”字写在地板上。

夜班工人以为他们比白班工人好,是不是?好,他们要给夜班工人点颜色瞧瞧!他们全力以赴地加紧工作,下班前,留下了一个神气活现的“10”字。生产状况就这样逐渐好起来了。不久,这个一度是生产落后的厂子比公司别的工厂产出还要多。

卡尔先生就这样巧妙地达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效果,是因为他用一个数字激起了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意识。而这种责任感使得员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背负起十字架,做个完全的责任者

在漫漫人生路上,你应该对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负责!是的,你对你的家庭负责,你对你的工作负责,你对你的朋友负责。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你要完全负责的事情,也存在着许多你完全可以操控的事情。所以,把“问题是我的”这种思维方式扩展到你人生中的方方面面是很必要的。为了做个完全的责任者,让灵魂超越生命的价值,别再抑郁寡欢,别再怨天尤人,不妨主动背负起十字架,大声喊出:“问题是我的!”

“责任,永远在自己身上。”被千千万万的成功人士奉为信条。背负起十字架,做个完全的责任者,这是你为自己定下的承诺。实现自己的承诺,你才能将生命转型,吸引来你所欲求的,从而获得满意的结果。做个完全的责任者吧!这种思维方式对个人的成长、铸就吸引力及创造充实的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记者吉埃丝,有一天来到日本东京,准备给住在东京的婆婆送一份见面礼。她准备在奥达克余百货公司买1台唱机。奥达克余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地接待了她,并特地为她挑选了1台尚未启封的机子。

吉埃丝回到住处,拆开包装,却发现机子没装内件,根本无法使用。吉埃丝火冒三丈,准备第二天一早即去百货公司交涉,并迅速写了一篇新闻稿“笑脸背后的真面目”。

第二天一大早,奥达克余百货公司的总经理和拎着大皮箱的职员按响了她的门铃。他俩一走进客厅就俯首鞠躬、连连道歉,那位职员打开记事簿,讲述了这起误会发生的大致经过。原来,昨日下午清点商品时,发现将一个空心的货样卖给了一位顾客,此事非同小可,总经理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如何能找到吉埃丝呢?当时只有两条线索可循,即顾客的名字和她留下的一张美国快递公司的名片。据此百货公司先是向东京的各大宾馆查询,没有结果。于是,打电话到美国快递公司的总部,深夜接到回电,得知顾客在美国父母的电话号码,接着,打电话到美国,得到顾客在东京的婆家的电话号码,终于找到了顾客的落脚地。这期间共打了35个紧急电话。

解释完后,总经理将1台完好的唱机外加唱片1张、蛋糕1盒奉上,并再次表示歉意后离去。吉埃丝为奥达克余百货公司的认真负责的服务深受感动,她立即重写了新闻稿,题目就是“35个紧急电话”。

可见,当一个人把责任融入到信念系统,最终会从中受益。恰如美国威廉·詹姆斯所说的那样:“你完全接受自己责任的那一天,你停止为自己寻找借口的那一天,就是你创造生命奇迹的那一天!”

有人曾经问过上百个企业家和经理人:“是否真的有一些人比别人更敢于承认错误、担负责任?这些人是否真的比别人更有可能成功?”答案非常清楚:“是的!”事实上,你会发现那些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们都具有这种优良的品质。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犯错误、做错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它将伴随你一生,无论你愿不愿意。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尊卑贵贱,男女老少无一例外。犯错误之后,智者总是会勇敢地背负起十字架,做个完全的责任者!

你在寻找“是谁让我陷入困境”吗

有一位在非洲行医二十多年的医生,当他谈起巫术和医术时,他这样说:“一个人生病了,巫师会让他问‘谁让我病的?’而医生会让他说‘我怎么会病呢?’正是这种原始思维驱使人们时常从自身之外找寻自己恐惧和失败的原因,总是去寻找是‘谁’让‘我’陷入困境。虽然也会偶尔琢磨一下是‘自己的原因’,但原始思维也一定会将其拟人化,非得把一个‘谁’拉下水才行。原始思维很会自省:‘我哪有什么责任?’而头脑清醒的智者总是会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想而不会那样想?我为什么会这么做而不会那么做?’如果那样想,那样做,是否就不会出现眼下这样糟糕的局面?是否就会出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能立刻承认“我也有责任”“我也有错”。大多数人一遇到失败肯定就会运用那种原始的、孩子气的思维方式去反映——“我哪有什么责任?”“是谁让我处境这么惨淡的?”等等,诸如此类。

对孩童而言,当他们自觉犯了错误,预知将受到师长惩罚的时候,孩童就会本能地拿出一个“谁”来推卸责任:“是哥哥(姐姐)强迫我这么做的,”甚至还会捏造事实:“这件事是我同桌做的。”要是学生成绩不好,就会抱怨老师:“语文老师非常讨厌,因为他上课期间总找我的茬,挑我的刺。”司机会抱怨车祸是“错在对方,对方应该负全责。”丈夫会对着妻子愤怒地说:“你怎么总是想吵架啊?”员工也会时常抱怨:“老板不赏识我,所以我只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总而言之,人类大脑时常处于“迷惑”在耳边聒噪的状态——“究竟是‘谁’让我处于这样的状态?”这种意识形态的错误在于:自己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卸得干干净净,甚至从来不认为自己应该对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承担什么责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寓言故事:

三只饥寒交迫的老鼠一起去偷油。它们决定采用叠罗汉的方式,轮流喝油。

当其中一只老鼠爬到另外两只老鼠的肩膀上,“胜利”即将在望时,不知什么原因,油瓶突然倒了。巨大的响声惊醒了主人,它们只好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回到鼠洞后,它们聚在一起开了个内部会议,讨论这次集体偷油失败的潜在原因。

最上面的老鼠说:“因为下面的老鼠抖动了一下,所以我不小心碰倒了油瓶。”

中间那只老鼠说:“我感觉到下面的老鼠抽搐了一下,于是我抖动了一下。”

而最下面的老鼠说:“我隐约听见有猫的叫声,所以抽搐了一下。”

原来如此——自己都没有责任,糟糕的结果都是自身之外的因素导致的!

类似的情景经常在很多企业中上演着——当工作出现困难时,各部门员工不从自身寻找问题,而是抱怨其他相关部门没有配合好自己的工作。相互推诿、扯皮,责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最后,没有人承担责任,问题依旧摆在原地。

举个例子,斯蒂文坐在办公桌前用指甲剪悠闲地修理指甲,老板见状,走上前问道:“斯蒂文先生,你这么悠哉乐哉,难不成已经签下那个单子了?”只见约翰愤愤不平地说:“客户还没有给我答复呢!都怪他太拖延了!”老板接着问道:“他多少天没有答复了?”斯蒂文想了想,说:“大概快一个月了,先生。”老板闻此,大怒道:“都这么长时间了,你怎么不催那人一下呢?你在这里悠闲地修指甲,难道你想指望上帝驱使着那人来找你签单吗?”

斯蒂文之所以被老板责骂,便是因为他在通过抱怨试图把责任强加于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