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吸引力法则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6700000037

第37章 因果法则:习惯成自然,世间万物皆有因果(1)

任何想法皆为因,任何境遇皆为果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任何想法皆为因,任何境遇皆为果;由是之故,控制自己的想法以产生令人满意的外部环境,绝对是本质之所在。这个因果是逃也逃不掉的——我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就会把什么样的感觉吸引回来,而且我们的感觉多源自于自己的想法,然后立即造成电磁连锁反应,导致接下来的事情发生了、遏止了,或是毁掉了。

更明确地说,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会以电磁波的形式,从我们的身上释放出去,而不管我们释放出来的是什么样的频率,都会自动地把同样频率的电磁波吸引进来,所以造成事情的结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都是因为相同的振波与你产生了共鸣所致。也就是说,我们的境遇是果,想法和感觉是因。我们不能将两者的顺序颠倒。

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免于遭遇恐惧的经历,从控制别人的行为与愿望下手,那根本是背道而驰。正确的做法是:积极调整自己的振动引力点,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如果对吸引力法则一无所知,对于自己与自己振动引力点的互动又不能有意识地察觉,那也就难怪你试图控制周围的环境了。但是,周围的环境又岂是你完全能够控制的?然而,一旦了解吸引力法则,并知晓自己因想法而产生的感受,那么,对于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你就再也不会感到恐惧了。你会明白,人生中的任何事都不会不请自来。因为,在这个万有引力的宇宙中,如果你没有与其形成共振,或好或坏的事情是无论如何都降临不到你头上来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以时速180公里开车,不小心撞上了一棵树,结果绝对不容小觑。但是,如果你的车速是每小时8公里,撞上同一棵树,其结果自然与时速180公里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说开车撞到树的意图在于说明——你愿望的力量就好比是你的车速。换句话说,你想要某事越是迫切,或者你专注于愿望的时间越长久,其能量移动的速度就越快。至于用来做喻的那棵树,代表的则是抗拒或者是有可能出现的相反想法。

只要不是傻子,任何人都明白,开车撞到树可不是什么好事。同样地,强烈的愿望遭到了巨大的抗拒,当然也不是令人喜悦的事情。为了避免“欲速不达”的弊端,有些人干脆用极其缓慢的速度行驶。也就是说,他们极力地抑制愿望,或是束之高阁。有的时候,甚至还费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愿望的力量分散到某个程度,但与其这样,还不如设法减少障碍物来得明智些。

我们的每一个愿望,都是自己专注于对照自然产生的结果。可以负责任地说,整个宇宙的存在,都是在激发新的愿望。因此,如果想要逃避自己的愿望,就是跟宇宙作对。就算你能够将愿望压制下来,更多的愿望还是会不断地在你的内在形成,因为,进入这身体,进入这个极端对照的环境,是有备而来,是要透过你强力聚焦的观点,集中创造世界的能量。因此,在整个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你源源不绝的愿望更为自然。

必须铭记的是,你的愿望为你吸引了多少能量,基于你眼下所专注的想法与信念,你跟自己的愿望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包含了多少你吸引来的能量,每种情绪都会告诉你。如果你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那都表示你的愿望极为强烈,那么,你也就吸引了大量的本源能量趋向你的愿望。

当负面的强烈情绪出现时,比如说忧愁、恐惧或气愤,那就表示你在抗拒自己的愿望。

当正面的强烈情绪出现时,比如说同情、热情、期盼或关爱,那就表示你不是在抗拒自己的愿望。因此,在振动上,就没有抵触透过愿望所吸引而来的本源能量。这就意味着你正处于让愿望开展的积极状态。所以,令人满意的创造状态就是:你真真切切地盼望,并确确实实地相信可以愿望成真。唯有愿望与信念在你的内在相结合,事情才会迅猛而轻易地在你的人生中开展。

但是,如果你想要某些事情,却又不相信有成真的可能,或者你虽有所愿,但却不抱有什么指望——尽管只要愿望足够强烈,就算是信念有所欠缺,仍有可能成事——愿望开展得就不会那么顺利,因为,你根本还没有真正地将愿望注入自己的人生。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依照吸引力法则,我们的境遇取决于精神上的态度。精神的态度从很大程度上看又是性格造成的结果,而性格的形成又受到精神态度的重要影响。作用和反作用都会对两者产生深远的影响。似乎在每个经历的背后,“幸运”、“机会”和“命运”都在盲目地发挥着作用。其实并非如此,每一次经历都会受永恒的法则控制着,而我们可以掌握这些法则从而创造出我们所期望的条件。

好习惯造就辉煌,坏习惯毁掉人生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同人的性格一样,决定着人的命运。这里面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习惯也称为惯性,是宇宙共同法则,具有无法阻挡的一股力量。正如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说:“习惯是一条电缆,我们每天在其外表编织一条铁线,到后来,它变得十分坚固,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将它拉断。”

在我们周围,在芸芸众生之中,我们可以看看,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多少美好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起居。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习惯的反复应用,而一旦遇上突发事件,根深蒂固的习惯更是一马当先地冲到最前面,所以,当我们的命运面临抉择时,是习惯帮我们作出的决定。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比如,工作的方式、学习的方法、与人交往的形式、思维的模式、饮食起居的习性甚至个人的好恶……都是多年习惯累积慢慢成形的。

孔子曾经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常言道:“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长期养成的习惯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

一句话,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你可以遍数名载史册的成功人士,哪一个人没有几个可圈可点的习惯在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呢?当然,习惯人人都有,我们的惰性和惯性会使我们不止一次地重复某些事情,而经常反复地做也就成了习惯。

如此,我们可以对“习惯”下一个定义:所谓的“习惯”,就是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相同的场合和反应反复出现的结果。对此,亚里士多德早有定论:“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的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正所谓:“好习惯结硕果,坏习惯酿恶果。”人的生命作为一种物的存在,没有惯性则没有力量,就像静止的火车,要防止其滑行只需在每个驱动轮面前放一块1寸厚的木头就行了,但如果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驶的话,哪怕是一堵墙也无法阻挡。

因此,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既能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改变一种坏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我们已经以原有的方式做事情很久了;养成一种好习惯过程也可能很不容易,我们已经很难对经年累月养成的生存习性进行新的改进。但这或许就是我们给自己的一次机会,一次只需要我们根据自然法则去重复制造的机会。

属于我们自己的习惯应该是帮助我们自己的工具,我们需要慢慢养成足以让自己快乐一生的良好习惯,并利用这些好习惯来更好地生活,这一点,毋庸置疑且天经地义。就像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克服拖延,养成遇事马上做的习惯

哲学家塞涅卡说:“时间的最大损失是拖延、期待和依赖将来。”时间是水,你就是水上的船,你怎样对待时间,时间就会怎样来沉浮你。

伴随着你的出生,时间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时时刻刻守在你的身边,它不向你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向你支付大把大把的日子。但时间是有个性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

脑海中一旦闪现出对工作有用的想法和主意时,要马上动手记下来。无论什么事,“再来一次吧”都会造成时间浪费。诚然,有些事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是需要花时间考虑的。但对于不太重要的事,该作决定就应立即作决定,并马上动手去干。

拖延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不愉快,总觉疲乏。因为应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断给他压迫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拖延者心头不空,因而常感时间压力。拖延并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刚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悴,疲于奔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拖延的恶习,说穿了是为了暂时解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

首先,恐惧失败。似乎凡事拖一下,就不会立刻面对失败了,而且还可以自我安慰:我会做成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同时,拖延能为失败留下台阶,拖到最后一刻,即使做不好,也有借口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表现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其次,恐惧不如人。拖到最后,能不做便不做了,既消除了做不好低人一等的恐惧,还满足了虚荣心,告诉别人,换成是我的话,做得肯定比他们好。

我们应该养成遇事马上做,现在就做的习惯,不仅克服拖延,而且能占“笨鸟先飞”的先机。久而久之,必然培育出当机立断的大智大勇。再有,列出一个合理的时间表也是克服拖延的有效措施,非常值得一试。

据说卡耐基在教授别人期间,有一位公司的经理去拜访他,看到卡耐基干净整洁的办公桌感到很惊讶。他问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你没处理的信件放在哪儿呢?”

卡耐基说:“我所有的信件都处理完了。”

“那你今天没干的事情又推给谁了呢?”老板紧追着问。

“我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卡耐基微笑着回答。看到这位公司老板困惑的神态,卡耐基解释说:“原因很简单,我知道我所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的精力有限,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按照所要处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个顺序表,然后就一件一件地处理。结果,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