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吸引力法则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6700000059

第59章 家庭的法则:发散吸引力与孩子一同成长(4)

由上可知,即便是受到对方的无理嘲笑或讥讽,用诙谐的话语对其反唇相讥,远比气愤的效果要好得多。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3.帮孩子分析情绪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学会独自处理问题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明确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双方分歧的关键在哪里?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哪些?

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难以接受的?

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

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并采取行动、积累经验。

举个例子,小尤这几天情绪不好,原来是和妈妈因看动画片发生了矛盾:妈妈希望她放弃看动画片,专心学习;小尤自己对动画片却如痴如迷,不想按妈妈的意志行事。明确了分歧的原因之后,接下来就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哪些?方案有如下四种:

放弃看动画片,专心于学习;

放弃看动画片,也不专心学习;

坚持看动画片,因此影响学习;

合理地安排时间,既坚持看动画片,又能兼顾学习。

其中,第二、第三套方案是妈妈难以接受的,而第一、第二套方案则是小尤不愿接受的,既然第四套方案可为双方接受,不妨试一试。

4.做深呼吸运动

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做深呼吸运动的步骤:站直或坐直,微闭双眼,排除杂念,尽力用鼻子吸气;轻轻屏住呼吸,慢数一二三;缓慢地用口呼气,同时数一二三,把气吐尽为止;再重复三次以上。

5.自我警戒和激励

清代虎门销烟的一代英烈林则徐禀性耿直而善怒,为了警策自己克服急躁易怒的脾气,他特地书写斗大的“制怒”条幅悬挂在壁,以便随时提醒和督促自己。

自设警句,对于培养孩子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偏激性情和不良行为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孩子在消极的情绪中,家长也可以让其通过名人名言或英雄人物来进行自我激励。

6.平时注意多训练孩子的耐性

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业余兴趣、爱好,选择几项需要静心、细心和耐心的事情对孩子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练毛笔字、画国画、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等,不仅陶冶孩子的性情,还可丰富其业余生活。

最后特别指出的是:指导孩子的情绪支配,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一件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因为让孩子懂得支配自己的情绪,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非常有益。

给孩子列一份情感教育计划表

楚国大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三国演义》中吴国大将周瑜怒不可遏,吐血而死;《岳飞传》中的牛皋因高兴而亡,这些都是情绪过度的表现。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也要让孩子把情绪的表达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学会自己支配和调节情绪。另一方面,从父母的角度讲,还要帮助其建立情绪的外部指导和监督机制,给孩子列一份情感教育计划表: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绝;惧不能惊慌失措,使孩子做到喜怒有常、有度,不可大悲大喜。并要严格实施情感计划,孩子一旦违反必究。

比如说,告诉孩子在发泄情绪时,不许用暴力、不许说侮辱人或者不礼貌的话语等。若违反情感教育规则,则作出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去动物园的安排,减少他的零花钱或者对他实施暂时的隔离等软政策。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暂时隔离法。

实施暂时隔离起初便要以最简短的速度,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尽量在10个字之内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在10秒钟内将孩子送入隔离地点,依据一岁一分钟的原则或者自己选取一个合适的时间段。随后设定好闹铃,并将闹铃放在孩子能听见声音的距离内。特别注意的是,家长在等待铃响的全过程中千万不要给孩子任何关注或者话语。等闹铃响后,再走到隔离带,严肃地问孩子为什么被隔离。

贾媛媛正在饭桌上画画儿。妈妈手里端着一摞餐具对她说:“请把彩笔和画本收起来,我要摆餐具了。”孩子不理妈妈的要求。妈妈再次说道:“宝贝儿,现在就把彩笔和画本收起来吧,咱们准备吃饭了!”贾媛媛回答道:“我还没画完呢,真讨厌!”妈妈立刻说:“暂停!这是很不礼貌的。违背了咱们制定的规则第五条,现在就按照规则进行处罚,实施暂时隔离!”孩子噘着嘴,不高兴地离开饭桌走向客厅的角落,面壁思过。妈妈拿起闹钟,设定了5分钟,并将它放在客厅的酒柜上。5分钟后闹铃响了,孩子回到了厨房。

妈妈问:“为什么你要被暂时隔离?”

贾媛媛答:“我对您说话不礼貌。”

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随着暂时隔离法的反复应用,贾媛媛明显地减少了言辞无礼。她找到了一种更好地对妈妈和他人讲话的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孩子违反情绪规范表的有关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很必要,但是这里说的惩罚绝不是体罚。体罚是一种极端的形式,如果长期对孩子进行体罚、打骂,会造成孩子胆小、内向、缺乏自信心、易否定自己,出现与人交往的问题或易导致孩子具有暴力倾向。因此家长不能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错用、滥用惩罚,那种企图通过粗暴的打骂手段教育孩子的行为,最后的结果肯定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访问366位家长及350多名中学生,调查发现,有83%的家长表示曾经体罚子女,希望让子女知道犯错要受罚,以及透过体罚实时停止子女的一些行为。调查又发现,超过80%的受访学生认为,体罚不仅使他们身心受创伤,也会影响亲子关系;50%的学生更表示,因为曾经受过体罚,他们会用暴力表达不满情绪。

《北京晚报》也有过类似问题的报道: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为此家长应该慎重对待体罚。

儿童心理学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发育,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自尊心是对自己个性品质肯定的评价,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推动孩子积极上进的一种动力。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自尊心往往更强,他们一旦有了错误和过失,更易感到内疚,受到良心责备,下决心改正。父母如果这个时候用体罚、变相的体罚和讽刺挖苦、训斥辱骂等形式让孩子纠正过失,则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伤害,会造成三种不良后果:

其一,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对抗、顶牛、恶作剧。

其二,是慑于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形成“两面”性格。

在拳头、棍棒的威胁下,有的孩子“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文过饰非、弄虚作假、欺骗说谎,以求“过关”。这种“成功”的经验,在他们性格中注入了见风使舵,看脸色行事,投机取巧的因素,以致发展成油腔滑调、巧言善辩、逢迎讨好,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双重性格。

其三,思想绝望,走向极端,采取行动,不计后果。

天津某中学有个初中一年级学生被体罚后,为图报复,当晚竟到学校的煤棚放火,酿成火灾。还有个经常被他父亲毒打的小学生,性格由内向、沉默变得凶狠残忍。自己用电熨斗熨衣服稍不如意,当即狠狠地把衣服撕成碎片;跟同学逗着玩,急了就抄家伙,往死里打,以致把同学的胳膊打成骨折。问他什么这样凶?他满不在乎地吼叫:“我爸爸就这样打我,你们也尝尝吧!”形成“残暴乖戾”性格。体罚孩子是一种精神虐待,会引起他们从思想到行动的种种反应,这或许就是某些人所说的“兴奋点转移”吧。但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哪里去了呢?果真能制止“不良行为”起到“惩戒教育”的作用吧?上述事例中体罚造成心理反应的严重后果,不是不言自明吗?

此外,儿童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唯有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才能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竞争型人才,积极主动适应和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而体罚则会对孩子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极为有害。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人员针对“家庭体罚现象”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1/3的学生认为体罚对自己的性格造成了消极影响,其中15.99%的人认为体罚使“自己性格内向,不敢与外界接触”,12.27%的人认为体罚“使自己性格孤僻、忧郁”。这一统计数字应该引起广大家长朋友们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