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吸引力法则大全集(超值金版)
1466700000058

第58章 家庭的法则:发散吸引力与孩子一同成长(3)

有一次我的儿子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当然很高兴,称赞了几句:“好!这奖状我们把他挂在你的房里!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为人类造福。”这时,同他来的还有邻居的一个小女孩,我们知道她很聪明,从前也总是班上前三名,便顺便问她:“关明月,你这次得了什么呢?又考了几个一百分?”哪知这一问,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说:“我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的奖状,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奖状和一百分!”

后来,我们把这事告诉了关明月的父母。她母亲想了好久,才醒悟地说:“唉,都是我一时的疏忽。关明月这学期期中考试,得了几个一百分,她兴冲冲地把试卷给我看。我当时正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很烦,就没有多看,只是说了一句‘好’,就又顾着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说:“怪不得这几个月我觉得关明月这孩子变了,有些疏远我,和我谈话也谈得少了,念书也不专心了。”

当关明月考试得到几个百分时,无疑,她的心底是快乐、自豪的,也希望能和妈妈共同分享这种快乐与荣誉,然而当她向妈妈传递愉悦情绪时,妈妈对此却十分冷漠,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因而在关明月的心中便产生了一种被冷落的失落感,进而对妈妈失去了信赖感,对读书的兴趣也大减。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面对孩子积极快乐情绪,家长作出不同的回应,如赞美性的回应、冷漠、训斥,对孩子性格和情绪发展造成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冷漠、训斥的态度极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情冷漠、性格趋于内向。作为家长的你,应该如何回应孩子的积极快乐情绪呢?相信此时你已经心知肚明了吧。

指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消极情绪

情绪包括人在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与其心理过程有着广泛的联系。它是体验,也是反应;是冲动,也是行为。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

与其他类型的孩子相比,内向型的孩子更易产生消极情绪,并且通常把消极的情绪压抑在心里。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并不能改变消极的情绪,反而使它们在内心深处沉积下来。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出来,给个体本身和他人造成伤害。比如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好脾气”的人,有时会突然发火,做出一些使人吃惊,或者让他自己也后悔的事来,这往往就是平时压抑的结果。同时压抑还会造成更深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疾病。另外,把喜怒悲伤都藏在心里的孩子即使性格不内向也容易逐渐形成内向、自我封闭、忧郁的个性特征。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粗心的医生,将两个病人的诊断报告弄错了。原本没有癌症倾向的病人因为错误的诊断报告,而极度地伤心、痛苦、焦虑,并且情绪极不稳定。没过多久,在医院的再次检查中,果真发现了癌症的倾向。而那位本应有癌症倾向的病人,由于拿到了没有癌症倾向的诊断证明,情绪变得高涨,心情变得愉悦,病情渐渐好转。

这个例子说明:不良的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就可能诱发生理疾病。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战胜悲伤,起到治病的作用。而消极的情绪表现过于强烈,或者受到压抑,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使个体身心机能失去平衡,甚至影响其人格建构。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指导孩子的情绪支配,让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使其消极的情绪朝着积极的方面演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潜在能力的发挥。

1.教孩子及时转移不良情绪

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满、恼怒、伤心的事情时,会将不愉快的信息传入大脑,逐渐形成神经系统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一个优势中心,而且越想越巩固,日益加重。故如果个体不能把不良情绪及时转移,就会感到更加强烈。比如,忧愁、悲伤者越是朝忧愁、悲伤的方面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忧虑、悲伤的理由;发怒者越是想着发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发怒完全应该。但是如果把不良情绪马上转移,想高兴、愉快的事,尽可能地向大脑传送愉快的信息,争取建立愉快的兴奋中心,就会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绪。

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当他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动,眼看控制不住时,不妨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转移不良情绪。

(1)自我暗示法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你静下心来,在心中默念喜笑颜开、开怀大笑,并且想象这些情景,你会产生什么感觉呢?你也许会产生一种真的很高兴的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语言能对人的情绪产生暗示作用。因此,当孩子发怒时,不妨教孩子用语言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孩子冲动时,学会暗示自己:“不要做冲动的牺牲品”“过一会儿再来应付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当孩子陷入忧愁时,让他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无济于事,还是振作起来吧。”这种缓解情绪的方法便称为自我暗示法。

(2)转移注意力法

转移注意力,顾名思义,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

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来达到目的。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告诉孩子要暂时放下令自己感到愤慨或者悲伤的事情,转而去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或活动。如玩游戏、打篮球、下象棋、听音乐、看电影、上网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使其从消极情绪中解脱。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目的。当孩子情绪不理想时,建议孩子到室外转一转,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或者其他环境中走一走,这样容易使其调整情绪,忘却烦恼。千万不要对“孩子把自己困在屋里”沉溺于消极情绪的行为听之任之,因为这样不仅不利于其消除不良情绪,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危害。

2.让孩子学会强迫自己冷静

我(指下文中的韩啸)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跟一个名叫李琦的家伙做同事,他时常对我说些侮辱性的粗话,还争取别的同事站在他的一边和我作对。虽然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我极力想知道这一点。

有一次,休假回来,一个朋友告诉我“嘿,韩啸,你不知道刚才李琦都说了你些什么,你最好防着他点。”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想揍他,但我还是设法保持冷静,把他的愚蠢行为搁置一旁。每当他侮辱我时,我都善意地对待他,把这件事当作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我想,若坚持这样做,问题总会解决吧。几个月后,事情有了转机,李琦看到我不跟他生气,终于变得轻松起来。有一次他甚至告诉我说:“我试图激怒你,但你就是不生气。”共同工作一年后,现在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保持冷静,选择积极处事的方法来平衡自己有时候会给事情带来转机。当孩子遇到一些较强烈的外界刺激时,家长不妨让其用强迫冷静法控制自己较强的情绪。所谓“强迫冷静法”即指在遇到较强的情绪刺激时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达情绪或消除冲动的“缓兵之计”,尽量使自己不陷入冲动鲁莽、简单轻率的被动局面。

比如,当被别人无聊地讽刺、嘲笑时,如果你顿显暴怒,反唇相讥,则很可能会与双方争执不下,怒火越烧越旺,自然于事无补。但如果能提醒自己冷静一下,采取理智的对策,如用沉默为武器以示抗议,或只用寥寥数语正面表达自己受到伤害,指责对方无聊,对方反而会感到尴尬。

安徒生的穿着一向俭朴。他戴着破旧帽子在街上行走时,有人嘲笑地问:“你脑袋上边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安徒生回敬说:“你帽子下边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安徒生对嘲笑者的反嘲笑无疑是战胜对方最好的武器。

无独有偶,英国诗人乔治·莫端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很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有一天,一个纨绔子弟和他相遇,那纨绔子弟对诗人嫉妒异常,欲恶语中伤他,结果引出的话题,却把自己给伤了。

纨绔子弟:“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诗人:“是的。”

纨绔子弟:“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骄傲十足):“是的!”

诗人:“那你父亲怎么没有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