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471600000010

第10章 经学名句——教化天下(10)

【译文】得到一个人而失去一个国家,袒护邪恶而断绝友好,这不是好办法。

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虢射说:“就像是一件皮袍,皮已经不存在,毛又将附着在哪里呢?”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叛邻国,遇到祸患谁来救济?不讲信用就会发生祸患,失去援救必定灭亡。这件事就是这个道理。”

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增加怨恨会使我难以承受,背叛天地则不吉祥。

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年》)

【译文】君子说:“随国被攻打,是由于不估量自己的国力。估量自己的力量然后动作,祸害就少了。成败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诗》说:‘难道不想早晚奔波,无奈路上露水太多。’”

师直为壮,曲为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译文】出师有名则理直气壮,出师无名则冒天下之大不韪,士气不盛。

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译文】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无礼而好陵人,怙富而卑其上,弗能久矣。(出自《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没有礼仪,而且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仗着富有而轻视他的上级,这是不能长久的。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慎重地开始,而不怠慢结果,结果就不会窘迫。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左传·昭公四年》)

【译文】假使有利于国家,即使因此而死也要用它。

《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出自《左传·文公二年》)

【译文】《周志》上说:“勇猛但如果杀了位居在上的人,死后也不能进入庙堂。”如果不义而死,这不能算是勇敢。

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出自《左传·文公十六年》)

【译文】姑且再和他们交战,以便使他们产生骄傲情绪。等敌人骄傲,我军斗志高昂时,就可以一战而胜。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出自《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怒气难于触犯,专权的欲望难于成功。把两件难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

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悠悠,百禄是遒。(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译文】既不急躁也不缓慢,既不刚猛也不慈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就全聚了。

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译文】从前梁国国君在宫室外边挖沟而百姓溃散,民众抛弃了他们的国君,除了灭亡,还有什么更好的结果?

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

【译文】凡是各部门的长官,都是百姓赞扬的人。举拔的人不失职,做官的人不改变常规,爵位不超过德行,师不欺凌正,旅不逼迫师,百姓没有指责的话,这就是晋悼公称霸于诸侯的原因啊。

子产曰:“吾闻之,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国之不可小,有备故也。”(出自《左传·昭公十八年》)

【译文】子产说:“我听说,小国忘记守御就会有危险,何况有大灾呢?国家不能被轻视,就因为有防备。”

国兴听于民,国亡听于神。(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译文】国家将要兴起,听百姓的;国家将要灭亡,听神明的。

盈必毁,天之道。(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译文】骄傲自满必然失败,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出自《左传·昭公三年》)

【译文】人没有礼仪,为什么不快点死?

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出自《左传·昭公三年》)

【译文】君子不去做不合礼的事情,小人不去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

知者除谗以自安也,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译文】聪明人消除诬陷来使自己安定,现在您喜欢谗人来使自己危险,您的昏庸也太过分了!

怀与安,实败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译文】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

邻于善,民之望。(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接近于善,这是百姓的期望。

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出自《左传·成公九年》)

【译文】仅仅依靠简陋的条件而不加以准备和防范,是最大的过错;能够为意外做好准备,是最大的好事。

《孝经》简介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出自《孝经·天子章第二》)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出自《孝经·诸侯章第三》)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益。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出自《孝经·卿大夫章第四》)

【译文】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出自《孝经·士章第五》)

【译文】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出自《孝经·庶人章第六》)

【译文】行为谨慎,俭省节约,以此来孝养父母。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出自《孝经·三才章第七》)

【译文】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出自《孝经·三才章第七》)

【译文】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有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令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

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出自《孝经·孝治章第八》)

【译文】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祀。因此天下能够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出自《孝经·圣治章第九》)

【译文】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敬爱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出自《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中,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出自《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译文】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招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出自《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译文】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出自《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出自《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译文】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出自《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译文】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出自《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侍奉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出自《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译文】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阻力争;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出自《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译文】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