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471600000034

第34章 集学名句——醒世物语(6)

【译文】喜欢责备别人的人难以维持与别人的友情,经常原谅自己过失的人永远不可能改正错误。骄傲自满的人必定失败,自我夸耀的人愚蠢可笑,自我戕害的人必然害己害人。多说话而得到好处,不如沉默而不受伤害。

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出自《省心录·一六)

【译文】已经过去的岁月不可能再回来了,尚未到来的日子不能一味等待,而现在的时光一定不能失去。

昼之所为,夜必思之。(出自《省心录·一四》)

【译文】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出自《省心录·一○)

【译文】做善事的人从来不谈利益,而追逐利益的人却从来不见他做善事。

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出自《省心录·四四》)

【译文】灾祸和福祚是上天用来表示慈爱之心的手段,就像雷雨雪霜一样,都是为了培育滋养万物。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出自《省心录·三七》)

【译文】对待众人要和气,对待下属要多宽容,对待别人要多谅解,这是君子的为人。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出自《省心录·一九》)

【译文】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

律己而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出自《省心录·一九》)

【译文】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难以与他人相处就不合乎处世之道。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出自《省心录·七》)

【译文】能经常感到满足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沦落贫穷;能够做到不贪求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卑贱;能将躯体看作身外之物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患病;能够做到不贪恋生命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死亡;能够做到随遇而安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困顿;能积极奖掖后进、培养人才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孤立;能挺身而出,为天下所有人以及子孙后代造福请命的人,上天不会使其陷入绝境。

见义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死如鸿毛。(出自《省心录·六一》)

【译文】通晓大义的人把名节看得如泰山那样重;意志刚强勇敢的人把生死看得如鸿毛那样轻。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马走坡,虽不鞭策,而足亦不能制。(出自《省心录·六》)

【译文】做善事就好比是身背着重物登山,尽管志向已经明确,但还是担心力量不够;做坏事就好比是骑着马走下坡路,尽管不用抽打,但马还是收不住脚步。

《论衡》简介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公元27-公元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论衡·实知》)

【译文】不学习就能掌握,不勤问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出自《论衡·量知》)

【译文】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己进步,对自身有好处,就好像将谷子做成饭,吃了能使人长胖一样。

独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愚者欣颂,贤者逃遁。(出自《论衡·自纪》)

【译文】有独到见解的言论,高尚之人不舍放弃,而庸人却不喜欢;迷惑众人的书本,愚钝的人欣然吟诵,而贤德之人却避而远之。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出自《论衡·自纪》)

【译文】身置逸乐而不放纵嗜欲,处于贫苦而不懈怠意志。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出自《论衡·命禄》)

【译文】只要不停地开凿,沟渠就会很深;只要不停地砍斫,就会得到很多的柴薪。

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出自《论衡·感虚》)

【译文】寒冷不连续地累积一段时间,就不会下霜;温热不连续保持一段时间,冰就不会融化。

《曾国藩家训》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一生伟绩,十分注重对于后代的教育,其撰文分别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对后代子孙提出了警戒。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译文】而且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里或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像神仙居住的环境,都不宜读书。所以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译文】读经以研究寻找义理为本,考据各物为末。读经有一个“耐”字诀窍,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这就叫耐心。读史的方法,最妙的办法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好比我就是当时的人,应酬宴请在其中。不必要人人都能记得,只记一人,好像在接近这个人一样;不必要事事能记得,只记一事,好像亲临其事。经,主要是究追其理;史,主要是考实其事,离开这两方面,别无可学。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译文】我不巴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义的旗帜。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译文】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规模远大和综理密微两方面缺一不可。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译文】一生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所结交的朋友是否贤良,在交友方面不可不慎重啊!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译文】家道败落多是因为奢侈纵欲,个人的失败多是因为好逸恶劳,讨人嫌多是因为骄傲自大。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译文】天下古往今来的庸人,都是因为懒惰而导致失败;天下古往今来的才子,都是因为骄傲而导致失败。

读书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译文】读书就好像挖井一样,挖掘十几口井而没有掘到泉水,还不如只是专注于挖一口井直至掘出泉水。读书应该以背熟经书、常常讲习史鉴为要领,每天保持这个习惯,自然会有所长进,万万不可以在读书的时候喜新厌旧,这本书没有读完,又换了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