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1471600000070

第70章 小说名句——解说世情(2)

【译文】古往今来,人们都是势利的,他们往往根据地位、权力、名望等外在之物来对待一个人,在这种世俗中,谁又能识别真正的英雄呢?

机事不密,反为所害。(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译文】谋划重大的政治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泄密,不但难以谋划成功,还常常会祸及自己。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译文】不能同时出生,但愿同时赴死。比喻友谊坚贞。

彼一时,此一时也。(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回》)

【译文】随着时间的变迁,客观环境改变了,做事的准则和标准也要跟着改变。

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回》)

【译文】倒着拿兵器,正好让敌方得以握着剑柄,从而使自己受到攻击。比喻本来是准备攻击对方的,但是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反倒给了对方可乘之机,使自己受到对方的攻击。

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回》)

【译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这样才可能成功。

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回》)

【译文】顺从我的想法的人,我就让他活着,违背我的意愿的人,我就让他灭亡。

好谋无断,不足以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

【译文】喜好谋划却不作出决定,不值得与这样的人共同谋事。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

【译文】我宁可对不起天下所有的人,也不让天下人对不起我。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

【译文】吕布是众人中的俊杰,赤兔在所有的马中是跑得最快的。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回》)

【译文】放下架子,谦逊地待人,就会招纳到有本事的贤达之人。

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译文】得到了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失去了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说明一个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胸。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译文】兄弟就像自己的手和脚,妻子就像自己所穿的衣服。衣服破损了,还可以缝补如旧,可是如果手足断了,用什么办法才能接上呢?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译文】好的飞鸟选择好的树木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好的人才选择明智的上司跟随做事。

方今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译文】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能因为杀一个人而让天下的英雄寒了心。

一日纵敌,万世之患。(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译文】一时放跑了敌人,就会为以后留下祸患。

见善若惊,疾恶如仇。(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译文】看到善举就表现出意外的惊喜,见到别人行恶,就像见到仇人一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译文】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差最后一项重要条件了。

既生瑜,何生亮?(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

【译文】上天既然让周瑜来到世间,为什么同时还要让诸葛亮也来到世间呢?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译文】两只老虎打架,其中有一只必然要死亡,否则相斗不会停息。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译文】从古至今,骄傲的军队就会打败仗,大意轻敌的军队也很少成功。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译文】众多的士兵容易得到,一个好的将领却难以得到。

初出之犊不惧虎。(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译文】刚出生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勇于作为。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

【译文】可以让白玉破碎,却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可以焚烧竹子,却毁坏不了它的气节;可以让身体殒灭,但是此人的名誉却流传于千秋万载。

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出自《水浒传·第十四回)

【译文】人活一辈子,就像花草从春生长到秋一样,是非常短暂的。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出自《水浒传·第十五回)

【译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在密室中商量事情,也要小心提防外面有人偷听。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回)

【译文】享受欢乐的时刻就嫌夜晚太短了,寂寞独身的时候就怨恨夜晚太长。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译文】人没有刚强的性格,坚强的骨气,就无法坚定地立身。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译文】做了好事,往往不会传得很远,而一旦做了坏事,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也会知道。

初嫁从亲,再嫁由身。(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译文】女子第一次嫁人的时候听从父母的指派,第二次嫁人的时候就由自己所决定。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译文】受制于人,就不得不听从对方的。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出自《水浒传·第三十回)

【译文】如果彼此有缘,即使隔着千山万水,也会相识相知;如果彼此无缘,即使住在对面,也不会成为知己。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出自《水浒传·第三十六回)

【译文】好的事情从来不会同时发生,灾祸却总是接踵而来。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出自《水浒传·第四十四回)

【译文】龙和虎的外形都容易描画,但却难画其骨;认识这个人、认识他的面孔,但却不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用来比喻人心难测。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出自《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译文】不论是行善还是行恶,最终都会受到报应,只是有的报应来得早,有的报应来得晚。

“三言”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唐、宋小说,编撰者创作成分较多,内容修饰润色较精,形象鲜明,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要想了解天下的世事沧桑,只有读通古人的书才行。

山藏异宝山含秀,沙存黄金沙放光。(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山岭上藏着奇珍异宝,山岭就非常秀丽;矿沙里存在着黄金,矿沙就放出光采。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如果不是经历了一番彻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那扑鼻的香味呢?比喻只有经过一番艰苦的磨难,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养成为高尚圣洁的人。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富贵本身并不是固定属于谁的,而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得来的。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终归会后悔,为人能一再忍让自然可以无忧无虑。

含容终有益,任意是生灾。(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含忍宽容的人终究有好处,放纵肆意的人一定会招来灾祸。

一事真,百事真。(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一件事属实,其余的事也不会虚假。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宁愿在太平年代做一条狗,也不愿在动乱的社会里做人。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出自《醒世恒言》)

【译文】江河山川的容貌容易改换,而人的脾气性格却难以改变。

死时不作他邦鬼,生日还为旧土人。(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就是死了,也不做他乡的鬼魂;如果活着,就永远都是故乡的人。

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时运不济了,即便是黄金也会黯然失色;时来运转了,即便是铁块也闪耀着光辉。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情深义重的朋友叫做知己;肝胆相照的朋友叫做知心。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知心的话只与知心人说,不是知心朋友就不与他谈。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与知心的朋友相处不会厌烦,不觉话多。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节衣缩食能使人终年饱暖。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心地纯正,邪恶的人自然不能侵扰;行为端庄,凶恶之人怎能欺侮?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自己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不会有憎恨你的人。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出自《警世通言》)

【译文】如果想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做。形容做了坏事不可能瞒过别人。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出自《喻世明言》)

【译文】夫妻就像在一个林子里生活的鸟儿,当危机时刻到来的时候,便情分断绝,各自谋求生路。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出自《喻世明言》)

【译文】鹬和蚌相互争斗,渔人却从中获利。比喻两个人或两种势力彼此相斗,反而让第三方从他们的争斗中获利。

大难不死,必有后禄。(出自《喻世明言》)

【译文】遭遇大的灾难时却活了下来,一定会有后福。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出自《喻世明言》)

【译文】陷入是非之中是因为多说话招致的,惹上烦恼之事只是因为强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