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1476300000033

第33章 挫折是笔财富,在坚韧中守候姗姗而来的财富阳光(2)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的成功经历我们很难模仿,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能成为我们的财富!”

将要出门时,这名男子又回过头说道:“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哗然,惊愕地盯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笑了:“很好!你第一个被录取了,因为我急于知道——我的表演为何失败?”

聪明人知道别人为何失败,更知道如何避免失败。如此看来,失败的经验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呢?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而且还会有不少的失败,但要想使自己不垮下去,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先战胜自己。有人说:唯一避免犯错和失败的方法就是什么事都不做。有些错误与失败确实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然而,“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没有挫折,便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而失败者一再失败,却不能从其中获得任何教训,反而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了信心。

聪明的人会把失败当做成长的机会,因为知道这是发展性格最好的方法,他们了解这些困难有助于建立勇气和恢宏的气度。如果我们不经过练习,生活好像置身“玫瑰床”中,那我们就会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对成功与否进行考验的时候。

1929年3月2日,和田一夫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热海市一个以经营蔬菜为生的家庭。和田一夫的母亲和田加津就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的原型,聪明能干。像《阿信》中展现的那样,和田一夫的父母开办了一间名叫“八佰伴”的蔬果杂货店。和田一夫是家中的长子,从18岁开始,便帮助父母打理店中生意。

和田一夫从日本大学毕业后,即继承八佰伴公司。正在和田一夫准备做出一些合理化改革的时候,一场空前大火让和田一夫变的一无所有。创建于1930年,合力经营了20年的小水果蔬菜杂货店也在这场无情的大火中毁于一旦,化为灰烬。

面对打击,父亲和母亲因为无法承受20年心血付之一炬的沉重打击,当场就晕厥过去。

不过,年轻的和田一夫没有被这场灾难压垮,他暗暗下定决心,要重新把八佰伴的招牌挂起来。不只要把这小商店变成热海市最大的商店,还要把八佰伴的业务伸展到全世界去!

由于八佰伴在20年来积累的信用与和田一夫的努力,八佰伴经过重新开张,很快创造了利润。随后,在半个世纪中,和田一夫不断地扩张他的商业版图,由一家乡下蔬菜店,最终发展成为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家百货店和超市,员工总数达 28000人,鼎盛期年销售总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国际流通集团,旗下多家公司的股票在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上市。

八佰伴公司看似风光无限,但是在其后总是有阴影。到1997年,因八佰伴集团的核心公司——日本八佰伴公司出现经营危机,负债1600亿日元,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和田一夫承担起全部责任,将所有私财抵债,自己一贫如洗,赁屋而居。将近70岁的和田一夫,重新回到的零点。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和田一夫变成一个连累八佰伴股东和员工的罪人。他伤心、绝望,最后他在书本中找到了慰藉。此时,一本《邓小平传》给他鼓舞和信心。他还说:“邓小平最后一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时是74岁。之后,他提倡改革开放,留下丰功伟业。而当八百伴倒闭时,我才68岁,我深信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于是,和田一夫闭门反思原因,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经营顾问公司,开始新的、艰难的创业。他将自己的经营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年轻的经营者们,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敬,国家电视台等日本传媒称其为“不屈之人”。

失败不可怕。正如正如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所说的:“……失败会为我们揭去表面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不再装模作样,终于重新做回自己,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唯一在意的作品中去。如果我此前在其他的任何什么方面有所成功,我恐怕都会失去在自己真正归属的舞台上获得成功的决心。”

可以失败,但不能因为失败就丧失继续奋斗的信心和意志。有时,失败的经历也是一种资本,它可以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要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你在失败面前凄凄惶惶,自怨自艾,或者运载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不敢正视,那就永远只能陷入失败的泥沼不能自拔,而坦言失败,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

可以失败,但是不能失败后还稀里糊涂。成功可以以失败作为代价,可悲的是,许多人失败后仍然不能从中汲取教训。当你想清楚了其中存在的前因后果,必然性与偶然性,你的失败就是值得的。

失败越多,离成功越近

哈佛大学教授本·沙哈尔在一次课堂上提出的口号就是“学会失败”他告诉讲坛下一贯优秀的学子们,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所谓的失败,就是暂时的耽误,暂时的挫折,或者说是暂时走了弯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话,那么这失败就有其价值,因为几乎所有的成功都经历过失败。失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更明智的开始,失败会告诉我们:该如何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很乐于从失败中学习。

世界上,就是因为有许多的失败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才更加顽强地拼搏着、生活着,失败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奋进,尽管奋进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失败,但失败是组成个人经历的重要部分。

我们每个人都追求成功,所谓的成功,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个人潜能的挖掘。如果一个人不怕失败,总是处于奋斗之中,那么他的成功将无可估量。我觉得,懂得面对失败的人,才会迈向成功。

1958年,有一个叫富兰克·卡纳利的人,在自家的杂货店对面开了一个比萨饼屋,为的是能够通过经营这个比萨饼屋,筹措到他上大学的学费。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19年后,他的比萨饼屋已经在各国开到了3100家,成了一个跨国连锁企业,总值达到3亿多美元。这3100家连锁店就是赫赫有名的必胜客。若干年后,卡纳利在回顾他的连锁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时候说:“你必须学习失败。”他说,“我做过的行业不下50种,这中间只有15种做得还算不错,表示我有30%的成功率。”对此,卡纳利认为,你必须出击,尤其是在失败之后更要出击。你根本不能确定你什么时候会成功,所以你必须先学会失败。

先学会失败。并不是说,你在屡战屡败后仍然去屡败屡战,而是要从失败发生的原因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卡纳利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分店经营失败后,他发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分店的地点与店面的装潢导致的。于是,他知道了经营比萨饼店时选择分店的地点与店面装潢的重要;在纽约的销售失败后,他改进比萨饼的硬度,做出了适合当地人的另一种硬度的比萨饼;当地方风味的比萨饼在市场上出现,对他的经营形成冲击的时候,他另辟蹊径,向大众介绍并推出了芝加哥风味的比萨饼。就是这样,卡纳利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在无数次的失败后把失败的教训转化成成功的基础上,才使“必胜客”成了人们每每谈论成功经典时的话题。

哈兰·山德士开始推销他的炸鸡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饭店老板甚至觉得听这个怪老头胡诌简直是浪费时间。整整两年的时间,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他的前方总算出现了一道曙光。至今,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11000多家的餐厅,以山德士形象设计的肯德基标志,已成为世界上最出色、最易识别的品牌之一。

日本成功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同样认为:“面对挫折,不要失望,要拿出勇气来!扎扎实实地坚持向既定的目标前进,自然会有办法出现。”他还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保持精神的沉静和坚定,不因一时的小挫折而丧失斗志,如此,世间是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

有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经历的失败越多,如果能从中学习教训,人也越可能成功。失败者每失败一次,往往便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所以,哈佛教授告诉我们,要宽容失败,重用失败者,这样就能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最终将把个人的积累变成企业的财富和社会的财富。

美国商业圈子中的“犯错观”

在商业圈子里,流传着宝洁公司的这样一个规定: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对此,宝洁公司全球董事长白波先生的解释是:那说明他什么也没干。

IBM公司在1914年几乎破产,1921年又险遭厄运,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遭遇低谷。但是,在一次次纠错中,他们最终都战胜了暂时的困难。有一次,IBM公司的一位高级负责人曾由于工作严重失误,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他为此异常紧张,以为要被开除或至少受到重大处分。后来,董事长把他叫去,通知他调任,而且还有所提升。他惊讶地问董事长为什么没把他开除,得到的回答却是:要是我开除你,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1000万美元的学费?

盖茨常常雇用在其他公司有失败经验的人做其助手,借用他们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盖茨最为欣赏的人是福特汽车创始人福特和通用汽车创始人斯隆。盖茨办公室有一张福特的照片,作为激励,也作为警惕——福特梦想做出便宜好用的交通工具,创造出汽车世纪,但最后固执地坚持原来的信念而不能持续进步,20年后霸主地位被后起的通用取代。悬挂一张福特照片,既是对他普及汽车全民化的崇敬,又是对他失败的一种反思。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实际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的被称为失败的东西的结晶。”

汽车工业是个“全球性”工业,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企业大规模向外发展是从汽车开始的。但日本汽车第一次尝试进军美国市场时,却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他们不埋怨、不相互指责,而是举国一致、重新部署,反复斟酌查找失败的原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们重新确定了向美国提供耗油低、质量好、符合美国人操作习惯、具有美国风格的美式汽车的战略。实践证明,他们的新战略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