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1476300000041

第41章 分享收获更多,丢掉30万的芝麻捡起500万的西瓜(1)

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斯特法尔通过一项研究表明,当相互竞争的公司的CEO成为朋友后,比单打独斗的CEO拥有更多的优势。

想独享财富,意味着失去财富。要慷慨地和他人分享,要给予。分享是一种精神,他会感染人,从而聚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财富如水,分享是渠,分享才是财富的根本价值。

分享本身也是一笔隐形的财富,聪明和技巧都留不住它,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乐善好施,能冲破自私的桎梏的人时,它才会从四面八方向你聚集。

为他人着想,为自己铺路

一天,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合作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一共逮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一对一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把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其中一只野狗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的兄弟说错了,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满意了,说道:“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分配妙法的?”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在犹太商业文化中,“瞎子点灯”是那种主动使对方了解商业逻辑,是使彼此成为知己的哲学,其精彩之处在于让对方从自己的利益着想从而最有力地调动对方。

一个人考虑得再周密,由于没有同对方考虑到一个点上,还会造成某种误会式的冲突。对于这种可能性,犹太人很快就有所体察,并将自己的感悟浓缩在一则极巧妙的寓言中。

日本著名电子产品制造商松下公司自1918年由松下幸之助创业,发展品牌产品目前涉及家电、数码视听电子、办公产品、航空等诸多领域,名声享誉全球。松下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子市场长期保持优异的业绩,与公司的“为顾客着想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有一次,公司业务部的某个员工因为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被客户训斥了一顿。这个员工垂头丧气的向老总汇报:××生气了,说以后再也不和我们做生意了。

这时,老总并没有批评下属,而是告诉他:“这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做成一笔大买卖之前,往往是要挨骂的。”

见到员工不理解,老总继续对他说:“你再去一次,把我们的想法重新跟他讲一遍。你就说,社长听完我的汇报后说,我们的想法和做法绝对没有损害贵公司的利益,也许有不周到的地方,被您教训也是应当的。但从根本上说,我们充分地考虑了您的利益和立场。如果您因为一个失误而否定整个方针,就太遗憾了。如果您在听完我对整个方针的介绍之后,仍然持否定态度,那么我们公司立刻取消这笔生意。你照这样再去说一遍。”

这个员工只好硬着头皮,按照老总的要求去做了。客户听完后,说:“你们老总是这么说的啊?这样的话,我们做笔大买卖吧。”就这样,由于这个错误,当然更重要是因为松下公司的员工为了对方的利益着想,对方成了松下公司的忠实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前提下,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人们往往过分地依照自我的标准行事。在利益当前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争执,增加彼此的心里嫌隙。

卡耐基曾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在争论中,并不产生胜者,所有不愿对敌的人在争论中都只能充当失败者,无论他(她)愿意与否。因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都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或者,即使你感到自己的错误,却也决不会在对手跟前俯首认输。只有避免争论,学会为他人着想,才能实现双赢。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院长唐哈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和某人见面前,我宁愿在他办公室的过道里走两小时,而不愿在不了解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时,贸然走进他的办公室。我必须了解他的兴趣及动机,并以此为根据对他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答复。”学会舍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这就是为自己的铺路所做的准备工作。正如“瞎子点灯”的逻辑让人们彼此相互了解,替他人着想就能够得出双方共荣共生的结局。

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秋天,仰望天空,我们经常看到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雁阵在蓝天飞行,不知你是否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大雁为什么要整齐地列阵远翔呢?莫非,它们是在展示自己的飞行艺术?

大雁并非是在表演它们的飞行技巧。它们之所以采用人字阵或一字斜线型的阵式飞行,是它们在长期适应中所形成的最省力的群体飞翔形式。当雁群以上述阵式飞行时,后一只大雁的一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鼓翼时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自己的飞行省力。当飞行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后,大雁们便左右交换位置,使另一侧羽翼也能借助空气动力以减缓疲劳。

由于大雁既具有惊人的个体飞翔能力,又富有令人叹服的合作精神,因而,他们的两翼似乎有了灵性,使他们能够以轻松自如的风姿成为长空的主人。

大雁给我们的启示是:走合作的道路,相互借力,就没有去不了的地方,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柯维有一句名言:“世界之大,人人都有生存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我们想做一件事情,不要怕别人从中得到好处,只要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就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可是联合国设在什么地方,一时间成了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按理说,联合国的地点应该设在一座繁华的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的城市建立联合国总部都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造楼房,这些土地将花费大量的资金。可是刚刚起步的联合国总部却是“说起钱就不亲热”了——无力支付这样一大笔巨款。

正当各国首脑们商量来商量去的时候,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出巨资870万美元在世界第一大城市纽约买下了一块土地,同时买下了这块土地周围的全部土地。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洛克菲勒家族把这块价值870万美元的土地无偿捐给了联合国。联合国大厦建成之后,周围的土地价格立即飙升数倍。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经营这片土地到底赚回来多少个870万美元,但人们从这件事上却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什么叫“予人有利,自己有利”。

在合作中,想占几分小便宜,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是用这种心态指导自己的行为,却可能失大便宜。

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不同的,各有各的资质与技巧,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今天在某件事上帮助了别人,而在另一件事上,你也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所以,看似助人行为,实际上是在自助。

1951年,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议与飞利浦公司进行技术合作。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300多家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制造公司。在此之前,它已和48个国家有过技术合作经验。

不久后,飞利浦公司提出,双方在日本合资建立一家股份公司,公司的总资本为6.6亿日元,飞利浦出资30%,松下电器出资70%。飞利浦公司应出资的30%,由该公司的技术指导费作为资金投入。

这意味着,飞利浦公司不需投入一分钱,全部资金由松下电器一家承担。这样的条件未免太苛刻了。如果按营业额计算,飞利浦公司的技术指导费达到总营业额的7%。而按国际惯例,技术指导费一般是3%。经过反复交涉,技术指导费降到5%,但松下公司仍觉得有欠公平。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松下方面的谈判代表高桥没有再要求降低技术转让费,转而要求飞利浦公司支付经营指导费。高桥说:“双方合作建设合资公司,在技术上接受贵公司的指导,而经营却靠松下电器公司……我们公司的经营技术水平是众所周知的,得到了高度评价。而且对于销售,我们也信心百倍。所以,我们也有向贵公司索取经营指导费的权利。”

高桥此言一出,令飞利浦公司的谈判代表深感震惊。直觉上,这是一个“非分”要求:可细细品味,这种要求又颇有合理性,因为松下公司已建立了健全的营销网络,一旦合作产品上市,根本不用为销售问题担心,最终能使双方大获其利。

飞利浦公司当然明白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的价值,同意重新考虑合作事宜。最后商定,由松下电器向飞利浦交付4.3%的技术指导费,同时飞利浦向松下电器支付3%的经营指导费。这样一来,实际上松下电器所支付的技术使用费仅为1.3%。这样,双方的合作才真正走到了公平的轨道上。

不久后,松下与飞利浦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双方都在技术与经营的完美合作中大获其利。

合作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借力之法,它使双方的优势互补,并使各自的能力产生相乘的效果,从而能创造更大的利益。只要把蛋糕做大,双方共享一块大蛋糕,也要比一方独享一块小蛋糕获益大多了。

如何分蛋糕?——风物长宜放眼量

哈佛教授告诉我们,懂得分享是一种聪明的生存之道。当我们摒弃自私的行为,为别人付出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了自己。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对自身利益的过分在意。

一笔生意,两头赢利,能不能策划得如此完美,就看你的经商智慧了。大多数成功人士进行商务往来,都能够通过巧妙调整实现双赢。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成功人士不仅追求一个高产出,而且追求一次或一项投入可以有多次或多项产出。

例如美术商贾尼斯在对待顾客方面,特别注意招徕潜在顾客的买主,特别是那些公关学校或大学中的女孩子。因为这些女孩子即将步入社会,一旦培养出她们对现代美术的兴趣,那么不仅她们会经常光顾,将来她们还会偕同自己的丈夫来购买美术品。

在买卖中把握双赢的技巧,这不仅是贾尼斯的经商手段,也是大多数犹太商人采用的手段,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这种“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赢钱之道是符合现代经商原则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过去,公司为了赚钱,总想独霸市场,一心想着挤垮同行。他们在处理与同行的关系上,多是互相诋毁,互相攻击,互相欺骗。不仅信奉“同行是冤家”,而且坚持“三十六行,行行相妒”。如今,现代社会的企业,提倡竞争,鼓励竞争,但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起发展。

第二,两军相争,你死我活,非胜即败。在市场竞争中,谁都想胜不想败。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公司是“敌手”。他们在彼此竞争中带有保密性,侦探性,获胜性。倘若市场不能容纳全部竞争者时,任何企业都想保存自己而“灭掉”对方。即使市场能容纳下全部竞争者时,他们也还是都想以强“敌”弱。

第三,虽然竞争公司间有点像战场上的“敌手”,但就其本质来说是不一样的。公司经营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做贡献,公司的产品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司赚的钱也被国家、公司和员工三者所用,公司间的竞争手段必须是正当合法的。在这种意义上讲,公司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帮助、支持和谅解,应该是朋友。

第四,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同行业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是相通的,不应有冤家路窄之感,而应友善相处,豁然大度。这好比两位武德很高的拳师比武,一方面要分出高低胜负,另一方面又要互相学习和关心,胜者不傲,败者不馁,相互间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第五,在市场竞争中,对手之间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竭尽全力与对手竞争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竞争中一定要运用正当手段,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质量、价格、促销等方式进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决雄雌,切不可用鱼目混珠、造谣中伤、暗箭伤人等不正当手段损伤对手。

第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市场的广阔与多元性,使得一个有灵敏头脑的老板,不必为自己受挤而炉火中烧,而应果断地避开众人,不畏踏上冷僻的羊肠小道,一样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

现代社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市场形势此时可能对甲企业有利,眨眼间就可能变得对乙企业有利。所以,老板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应当以一时胜负来论英雄,更不可以一时失利而迁怒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穷人,要想获得成就,成为一个富人,就更需要有远大眼光,不要斤斤计较短期的利害得失,长远的利益才最为重要。做生意要看长线,不要眼光太短。

不能打败,便与之结合

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斯特法尔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当相互竞争的公司的CEO成为朋友后,比单打独斗的的CEO拥有更明显的优势。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人才、市场、业务、地域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可能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承认各方的优势和互补性,携手合作,才能“切开”较大的市场蛋糕,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利益。

成功人士善于以理智的头脑选择合作伙伴。在著名的商业合作案例中,我们不难看见他们的身影。

犹太银行家莱曼兄弟,产业传到第二代莱曼的手里时,商行的势力已经扩大到运输业和橡胶轮胎业。这期间,莱曼家族同其他几家犹太富豪结成了姻亲关系,例如刘其森家族把制铜业带进了莱曼家族的范围,同萨克斯公司联合之后,莱曼兄弟公司成了华尔街的大人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步入经济繁荣期,莱曼公司把全部资金都投向了联合大企业。当时,公司大出风头,成为企业兼并和盘购狂潮的领头人。

后来由于经济衰退、银行内部纠纷等问题,在70年代末期,莱曼公司进入了衰退期,被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警告名单。为了挽救莱曼公司,股东们更换了董事长。两年之后,莱曼公司得到复兴,资本利润率一直保持在80%这一不同寻常的水平。

为了利于竞争,莱曼公司于1977年与另一家银行库恩·洛布公司合并。库恩·洛布公司是与莱曼兄弟公司同时发展起来的,他们最初在辛辛那提卖干货,以后带着5077美元到纽约开银行,全盛时取得了美国投资银行的支配地位。同莱曼公司合并后,新银行在最大的投资银行中排名第四。合并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把莱曼公司在国内的势力和库恩·洛布公司在国外的特长集于一身。按当时媒体的话来说,这“使华尔街最好的两家厨师合并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