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1476300000062

第62章 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武装大脑用智慧提升财商(3)

李嘉诚也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典型人物。少年时,因战乱他没有完成学业,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因此,他决定做生意赚够100万后,就重新回学校念书。但当他赚到100万后,由于他已经拥有了一个企业,要对员工负责,所以没办法回学校念书了。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这让他养成了每天晚上都要看书的习惯。他说为了避免晚上看书入迷忘了时间,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书时,他都要设定闹钟。

正是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使李嘉诚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超人。在经营塑料工厂时,他订阅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塑料工业杂志,从中了解世界市场和新产品技术。一次,他在杂志中发现美国研制出一种新的制造塑料产品的机器,但价钱要2万美金。他买不起,于是就决定自行研制。

他勤奋学习有关知识,36个小时不眠不休,最后成功地研制出了同样性能的机器,但成本却只有美国机器的十分之一。这部机器制造出来的塑料产品为工厂赚了不少钱,此后,李嘉诚工厂的资产每年以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这就是热爱学习给李嘉诚带来的好处。

诚如唐纳德·托马斯·里甘所言:“想做一个称职的企业家,必须养成终身好学的习惯,不断进取,永不知足。只有不断改进思维,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重视理财知识,提高财商智慧

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你首先应自问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有层级之分的:在安全无虞的前提下,追求温饱;当基本的生活条件获得满足之後,则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并进一步追求人生的最终目标自我实现。而要依层级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建立在不虞匮乏的财务条件之上。因此,你必须认识理财的重要,重视理财知识,提高财商智慧。

在理财的道路上,由于各人的理财理念与方法不同,其最终获得的“收成”也是参差不齐。因为在理财的道路上,有着太多的“十字路口”,倘若缺乏指导,随心所欲,势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比如,面对眼花缭乱的投资渠道,一些人往往无所适从,最终随波逐流,跟在“大部队”后面“一样画葫芦”。画得好倒也罢了,倘若画不好则将招致“赔率”颇高,到时任如何抱怨也是自找。殊不知,从一开始在投资渠道的选择上盲目跟风,只顾盯住高回报却忽视高风险,就已犯下了理财大忌。

“你说,我是存到银行,还是买股票呀?”刚刚拿到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折,张大妈难掩兴奋的心情,询问邻居小李。看到周围很多人都通过炒股赚了不少钱,张大妈也跃跃欲试。

对股票一窍不通的张大妈选择向小李求助,因为他知道小李没事的时候经常玩弄股票。小李兴奋地支持张大妈炒股,说自己可以全权代劳。于是,从开户到选股,张大妈全权委托给了小李。然而,看到小李给自己选的股票价格连续5天下跌,张大妈傻了眼。

隔壁的老王也遇到了同样的状况,他说去年小李帮他选的一只股票现在已经退市了。这下可好,老王和张大妈都不停的抱怨小李没眼光。

听到了两人的抱怨,钱教授说:“亏了也不能怪别人。投资决策得自己拿,投资风险也得自己担,不能光听别人的。”

这可给新入市的张大妈上了生动的一课——投资要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享收益。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的投资知识就急于开始投资,并对周围的一些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者,专业证券机构存在“崇拜心理”,往往会走入“羊群效应”的误区,到头来损失惨重。

与上述“失败者”相异,生活中还有些人懂得理财乃是对自己的家庭财产、个人特长、所处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随后再为自己设计一条适合的投资渠道,最终凭此取得良好的财富回报。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理财尤其应该如此。技巧运用的好坏,就直接关系到理财的成败。那些成功者之所以事半功倍,前提是他们重视对理财知识的积累和专家的指导。因为,如果投资者没有一点理财知识,那么即使机会在眼前,也依然不会发现它。

比如,如果不知什么是封闭式基金,什么是折价率,怎能抓住2006年的封闭式基金的难得机遇?而且,这种机会纵使再来10次,倘对基金知识一无所知,也会一再错过。所以,巴菲特说得好:“最好的投资,是学习、读书,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知识,培养自己的眼光。”可见,成功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都重视知识的积累,我们就更需要在这方面狠下工夫。

理财无小事。失败的理财历程也好,成功的理财过程也好,都是一种“人找人”的人生体验。如巴菲特所言“钱找钱胜于人找钱。”只要树立积极的投资理念,懂得合理有效地管理资产,相信我们最终能打开理财大门,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

从“生活”这所大学中学习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和能力的象征。不过年轻人光懂得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把从书本获得的知识活用于实际生活,并变成智慧。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全球重要的电子工业制造基地深圳、台湾等地,高级技工的身价一天天看涨,部分空有学历本本的硕士、博士的薪水表有被赶超的危机了。按过去的的老观念,像深圳这类靠电子制造业等所谓高科技起家的新兴城市,一本金灿灿的学历证是起码的敲门砖。但现在,如果这个学历本本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经验附着在上面,那还真不如一个八级技工手头的钳子和焊枪。

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中存在着痼疾,事实上,很多拥有学历本本的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在实践操作方面都有着重大欠缺。比如说部分学过机械学的大学生,公式、定律背了一大堆,但几乎就没有碰到过焊枪,一旦出了纯技术问题,理论有,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得靠有经验的老技工来解决。当然,最终的问题是:要做一个好技工很难,比“捞”一个学历本本还难。而且,“手头的活儿好”与学历本本也并非一对不可兼容的。

此外在做人的成熟上面也不是能够光靠书本的。你是否见过,一个知识、人格都远不如他人的人,却能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比他优秀的人耍得团团转?这类人通常是学识、人格较差的人,是手段圆滑的老江湖,他们抓住那些有知识、人格高尚却不懂人情世故者的弱点,然后随心所欲地摆布对方。而且还有不少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却被学历不如他的人领导着,他们的收入也当然没有后者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根据实际的体验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单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却不谙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异,而且比后者更优秀。不谙世故的学者,就像牛顿一样,是透过三棱镜看光线,用颜色把人类分类,这个人是这种颜色,那个人是那种颜色。而经验丰富的染匠却不同,他们知道颜色有明度、有彩度,也知道虽然看起来是一种颜色,其实它是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事实上,在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只用一种颜色构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混合了其他颜色,掺入了其他的影子。不仅如此,正如丝会随着光线照射的角度,而变幻出各种颜色一般,而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变换不同颜色的正是人。

以上这些,只要是略谙世事的人都能理解。但是,脱离社会,独自关在研究室里,满怀自信的学者却无法知道。因为这类事不是光使用头脑就可以想明白的。于是,这些学者尽管想将所学付诸实践,却往往发现两者无法协调。例如,没看过别人游泳的人,或者没学过游泳的人,即使看过许多讲解游泳的书,十分了解游泳的原理和要点,也无法学会游泳!你只有亲自下水去试才能学会。

生活是一部大课本。有志向的年轻人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求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鲁迅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死的知识不但对人无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出现害处,就像古时候纸上谈兵的赵括无法避免失败一样。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经验,并从中借鉴,避免走叉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到新的知识。

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大学,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如果说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汪洋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自我投资,发挥知识效益

“时间视野”是财富学上用时间来理财的观念,你将来的地位与财富,取决于你对未来有何长远规划。

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越发凸显出它超常的价值。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落后于人,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年轻人若想成为社会的弄潮儿,而不是落伍者,就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来武装自己,并且以最快的速度给自己充电。这是当今时代一个年轻人在社会立住脚跟,并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素质。

自我投资非常重要,所以在必要的投资上不能吝啬金钱。这部分的投入给你带来的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你为它所投入的。

以前人们求职更多的是注重高收入。现在,人们越来越把一些长远因素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如:公司能不能提供正规的培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正因为如此,很多单位都会选择把“培训机会”这项内容作为吸引人才的一项制度。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扩张。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意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必须通过不断的开发,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才能完成再生及再利用,否则这种“易耗型资源”将会随时消耗殆尽。美国《computer world》杂志日前的一项以IT从业人员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在高工资之外,人们更渴望公司提供培训教程。该杂志表示,管理者必须与IT从业人员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提供使专业人员提高技能的机会以及由公司负担的学习进修机会。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底薪!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办法。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要也随之不断改变。因此,未来的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已表明,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原来的纯英语人才转向更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原来的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当你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培训方面注重投资的时候,你会发现对自己的投资产生了复利效应。从小学开始你就不断的投资自己,学的越多,见识越多,你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越多。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所具备的能力和阅历是按年收益率N%以上的速度在递增,N的多少取决于你的学识和能力,本金就是你的身体,期数就是你的工作寿命。复利公式是否真的神奇,就在你手上。所以,记住,对自己的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