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1476300000069

第69章 播种财富善举,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物质上的日渐丰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生活实景,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增添了不少的压力。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日渐变得心浮气躁,赚不到钱怨天尤人,赚到钱又抱怨赚得太少。总是,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赚钱的欲望也在增加。

事实上,金钱的多少不主要的,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空虚,拥有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不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精神上与物质上同样富有的人,他们用他们的财富来换来了更完满的人生,他们也真正做到了永恒的富有。

播种财富善举,施人以惠

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要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从第一个答案中,我们知道必须工作,有工作,就会使人快乐;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必须充满想象,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三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心中有爱,那种无私的、不记报酬的爱;第四个答案告诉我们,要学会快乐,一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为乐的技能。只有这样的人,世人才会给他最美妙的报偿,正所谓予人快乐予己快乐。

播种善举是快乐的源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处于快乐的包围之中。快乐是可以分享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你分享给别人的东西越多,你获得的东西就会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但是,如果你把痛苦和不幸分给别人,那你得到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生活中你如果整天以一张愁眉苦脸待人,那别人也会以同样的面孔对你,你看到了更多的愁容;相反,如果你以笑脸相迎,你会看到更多的笑脸,你的快乐心情加倍了。

假使我们不常为攫取一生的欲念和自私心所蒙蔽,那么随着日子飞逝而去,我们也不会空无所得。如果一个人老是利欲熏心,自然患得患失。希望对人有所帮助,不求人家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无私的人生观。

许多人活着是为了攫取,对于这些人,人生是为了自利。“播种善举比获得更有福”的告诫,对这些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人生的价值要视能攫取多少而决定。

但是有些人却觉得人活着是要施人以善。人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向外发扬。这些人奉献自己,宽恕他人,并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着。他们了解人生的快乐是什么,并拼命地去追逐。实在只有这些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为我们所崇敬的、渴慕的、声名显赫如同星辰的人们,他们并不以为自己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应得的。相反,他们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一切。他们为了最崇高的目标,尽量奉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以造福人群。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生存,还有生活。有时生存和生活是合一的,但并不常常如此。每个人都要有所执著,要担负起自己的担子来,而且还要多负一些担子,以便帮助能力弱的人分担一部分负担。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最主要的是要好好生活,要过清白、崇高、坚毅、英勇、谦卑、有信心的、也是有效率的生活。这样,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就会比我们初来时更完善些。

播种善举是一种最神圣的事情,是一个人内部性灵的恩慈所表现于外面的、看得见的象征。在暑天火一样的气温下,出于爱心,递一杯凉开水给行路人;或是当有人行不义于你时,你却仍以仁慈的态度应答,这些都是很伟大的表现。这也可以作为行善的原则——用无我之爱使敌人解除武装。它能使对方冰硬的心软化。每个人本来都有情感,都有信心,可是大家都没有察觉。如果你用爱心待人,就可以唤醒人们的情感和信心。

把钱都揣进腰包不算富翁

哈佛教授说:“如果赚的钱都揣进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富翁。”

许多在经济上成功的犹太人都愿意慷慨地回馈社会。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各有一个“伊沙克·沃夫森学院”,这来自于一个犹太人的名称。

被誉为当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伊沙克·沃夫森是一个苏格兰犹太人,他是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大宇宙百货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拥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同时涉及银行业、保险业、房地产,还有水陆路运输业等。

1955年,沃夫森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以后的20年间,为各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机构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经济资助。许多大学和学院都向他颁发了荣誉学位证书。沃夫森经常给人讲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问他:“沃夫森这个家伙既是皇家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和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又是牛津大学的教会法规博士和剑桥大学的法学博士,而且还是这所大学的这个博士,那个大学的那个博士,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他是个写东西的。”

“写东西?他写了些什么?”

“支票。”

赚钱的能力是犹太人评价一个商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但只有那些不仅仅为自己谋得利益,同时慷慨回馈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对于一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

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这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有这个本事。他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也因此疏远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办公室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费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他们见面时,他们热泪滚滚。他们决定消除掉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但富勒从没感到比这更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也热情地支持他们,穿上工装裤来为“人类家园”劳动。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家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

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差点儿被财富夺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而去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自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美国钢铁巨头、公认的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安德鲁·卡耐基1889年说过:“致富的目的应该是把多余财富回报给同胞,以便为社会带来最大、最长久的价值。”每个追求财富的人都应该坚信:金钱的价值在于你能用它做些什么,除此之外则毫无价值”

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富有

物质上的富有让人羡慕,精神上的富有最值得人们尊敬。

精神丰富的穷人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比一个精神贫乏的富人强。借用圣·保罗的话说,前者是“一无所有,但无所不有”;而后者虽然无所不有,但其实一无所有。前者充满希望,无所畏惧;后者无所希望,杞人忧天。只有精神上的穷人才是真正的穷人。那些失去了一切的人,只要他还有勇气、快乐、希望、美德和自尊,他就仍然是富有的。因为这样的人世界信任他,他的精神主宰他的一切,他可以挺起胸膛,他可以抬头做人,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有个古老但却很有意义的故事:

有一次,埃迪加河水突然暴涨,河水漫过了两岸,维罗纳大桥也被冲垮了,只留下中心的桥拱。桥拱上有一幢房子,房子里的居民向窗外呼救,眼看房基就要倒塌了。站在河岸上的斯波尔维里尼伯爵对周围的人说:“谁愿意冒险去救那些可怜的人,我就给他100个法国路易。”一个青年农民从人群里走出来,揽过一条小船,把它推入激流。他把这一家人接上小船,向岸边划去,并把一家人安全地送上了岸。“这是你的钱,勇敢的年轻人。”伯爵说。而年轻人回答说:“不,我不出卖我的性命。把钱给这可怜的一家人吧,他们需要。”这是真正的绅士精神,虽然这个年轻人不过是个农民,但他在精神上却很富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他也成为一个在物质上富有的人。

品格良好的人总是一如既往,不管是在众人面前,还是在私下里。

李嘉诚在数十年商海沉浮中,始终坚持一条人生准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能够在世上帮助他人,对他人有贡献,是内心的财富。金钱的财富,可能变化很快,只有人家已经得益的真财富,才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

2005年初,当他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杂志采访的时候,他说心中还有“第三个儿子”。众所周知,李嘉诚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是长江集团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次子李泽楷是电讯盈科主席。那么他所说的“第三个儿子”是谁呢?就是他在1980年创办的“李嘉诚基金会”。他对基金会如此倾注感情、悉心培养、不断投入,就是想让这个“儿子”不断成长壮大,造福他人。他说,我就算把财产留给两个儿子,他们也只是多了一点儿。我着力培育‘第三个儿子’,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多一点。李嘉诚告诫所有人,李家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的任何其他成员不能从基金会中获取任何利益。

扶贫、医疗和教育,始终是李嘉诚最为关心的公益领域。他以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用长期的资助和资源投入改变现今社会对贫穷的冷漠感,唤起全社会的关心潮流。他认为就医能够令社会进步,医疗是一种关怀。他曾为跨代的贫穷现象感到难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教育方面着手,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人,都要思考自己不同的助己助人的办法。”

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诞生以来,已捐出及承诺捐出的款项超过数十亿港元,并在全球搭建起了公益事业的平台。基金会推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扶贫计划,包括为残疾人装配义肢、扫盲复明行动和为兔唇孩子免费做手术,同时还在全国对贫苦无助的晚期癌症患者施行“宁养医疗服务计划”。2005年,他把投资多年的一千七百多万股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普通股份出售,将此笔约78亿港元(折合约10亿美元)的收益悉数拨给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及新成立的李嘉诚(加拿大)基金会。

李嘉诚的事业有两个,一个是“赚钱”的生意,另一个就是“不断花钱”的公益事业。

李嘉诚曾说: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他正是用行动来实践这一观念。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思考致富》。在书中他总结了人生的12条财富,在这12条财富中,只有一条是金钱,而且是最后一条。前面是大无畏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与人分享快乐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他认为这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精神上的财富还包括一个人的名声。查特里斯上校曾经对一个以诚实正直著称的人说:“我愿意以1千英镑换你的好名声。”“为什么?”“因为我可以用它赚1万英镑。”上校的话足以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精神上的富有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的力量将会使你变成一个最富有的人。

对于腰缠万贯的人而言,一旦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生活水准,就会觉得自己很穷;相反的情形下,一名乞丐如果拥有令自己较为满意的精神生活,则会感到他自己的富有。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挺起脊梁,抬头做人,努力去做一个在精神上富有的人吧!

慈善不仅与财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