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西北军人物志
14791400000002

第2章 序言

彭训厚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历史上,冯玉祥将军和他缔造的西北军备受世人瞩目。这位成长于燕赵大地的布衣将军,凭着对劳苦大众的朴素感情和爱国情结,义无反顾地带着他身后那支势不可当的劲旅,向旧中国黑暗势力的营垒进行无数次的挑战和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旌旗所指,处处涌动着时代的气息,修路兴学、扬善惩恶、澄清吏治、破除迷信。人们眼前为之一亮,竞相传颂着这支军队革除社会积弊、造福百姓的传奇故事。

鉴于滦州起义的教训,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地位,从而开辟一片新天地,得心应手地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冯玉祥重新进入军旅后,即倾尽心力,努力打造出一支以救国救民为宗旨的新式军队。靠着这支与众不同的特殊武装,冯玉祥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不断开拓着事业的空间。讨伐张勋、首都革命、五原誓师、二次北伐、中原大战、宁都暴动、长城抗战、八年全面抗战、贾汪起义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记载了冯玉祥和他的西北军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特别是在北伐完成以后,冯玉祥的军事势力发展到顶峰,所指挥的军队已达42万,完全是一支气势如虹、战将如云、投鞭断流的威武之师。这支部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左右着中国政局的走向,不仅使当时的各路诸侯不敢小视,就是位居中枢的蒋介石也望而却步。

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中原大战后,曾经所向无敌的西北军土崩瓦解,原来的带兵将领也各奔东西。但是,过去长期形成的爱国爱民、追求进步的传统仍然长期伴随着这支部队前进的脚步,并成为克敌制胜的不竭动力。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外敌入侵,西北军官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之中。涌现出像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冯安邦、郑廷珍、黄维纲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向世人昭示,在抗日战场上,这支从西北黄土地上走出的军队,一直在实践着他们曾经作出的“真爱民,不扰民,誓死救国”的庄严承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在人的标准苛求前人是不可取的。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同样应该看到,冯玉祥将军一生爱国爱民,有追求时代进步的思想基础。在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革命没有成功的模式可循。出身于旧军阀营垒的冯玉祥,却一直在努力追赶时代,而探索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前进方式,因此,在某些时间节点上,有快有慢,甚至出现过一时的迷茫和徘徊,乃至倒退亦不足为怪。正如周恩来总理在悼念冯玉祥将军时所讲的:“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成为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他一旦认识真理,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以极大的勇气,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冯玉祥“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正是先生的伟大处,这正是先生的成功处”。

冯玉祥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精英人才,这些人中,既有骁勇善战的带兵将领,也有运筹帷幄的高级幕僚,还有精通经济建设的专家。他们长期追随冯玉祥转战南北,出生入死,对西北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切地说这些人同西北军已经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关系。西北军成就了他们的功业,他们铸造了西北军的辉煌。在那个复杂多变的年代,他们大多能跟随冯玉祥的号令,不断地追赶时代的脚步,为人民的正义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有个别人迷失了前进方向,为名利所惑,甚至走向了反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做出对西北军人物的整体定位;冯玉祥和他缔造的西北军曾经加速了旧中国反动势力的覆灭,推进了时代的进步。

正本清源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课题。研究西北军,除了了解战场上的兵戎相见之外,还要探寻冯玉祥在不同时期与各路实力派之间的相互折冲、妥协以及关系演变,这项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通过对每个重要人物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互相加以佐证和补充,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和澄清档案资料的不足。能把一个相对系统完整、比较客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西北军奉献给世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西北军每个高级将领的人生轨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明辨以往治军理政的成败得失,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也是一份足以让世世代代的后人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

历史的准确概念是:人和事的记录。同其他领域的历史研究一样,对于西北军的研究,应以大量与此相关的人和事为基础。没有具体历史人物活动的内容作支撑,直接去评判这个军事群体和军事人物的历史地位,往往容易陷入空泛的说教。但有关这个领域的资料搜集十分困难,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北军缺少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长期处于流动状态,资料保存困难。第二,在有关西北军生死存亡的几次大的决战中,西北军浴血奋战,苦苦支撑到最后,形成全军溃败,根本来不及转移资料。第三,与中央军系统比较,西北军将领普遍在年龄上要大5岁,相差一个年龄段。并且在中原大战后,大多数都已退出军队,也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他们不再担任社会职务,很少有人注意他们,自然不会留下有价值的档案。第四,由于坚持反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西北军倍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也历经磨难,很多人一直到死都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去。这也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

历史人物自然有其历史的积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从狂热和浮躁中返归理性的时候,就会知道历史这面镜子至为重要。冯玉祥以及他领导的那支劲旅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相应的历史文献中,应该留下他们应有的位置。对待历史人物的最公允的做法,就是把他们的活动轨迹如实记录下来,使所有真相在时间的广角镜下得到还原。这是一种责任。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近代史学者杨保森同志长期以来,博集重采、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填补了这项领域的许多空白。经系统归纳,完成《西北军人物志》一书,共收录西北军集团从第十六混成旅时期到国民党撤出中国大陆以前知名人物1100多人,照片440多幅,许多资料属于第一次面世,弥足珍贵。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对西北军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们对西北军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且受到新的启迪。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强国强军富民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日

(彭训厚,少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