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老北京风情泥塑
14851500000003

第3章 《序》一

——肖复兴

看吴德寅先生关于老北京风情的泥塑,让我想起了盛锡珊老先生那些也是描绘老北京风情的彩墨画。两位年龄相差了近一半,盛锡珊老先生今年80多了,而吴德寅才40多。两代人都对老北京情有独钟,年龄便不是问题,时间便更不是问题,再遥远的老北京,那些逝去再久的风情风貌,也会长上腿一样,不请自到,纷至沓来。便一下子在他们二位的手中,一样的古砚聚墨,重帘留香,一样的五百年前旧酒楼,八千里外狂渔父,将那一份对于古都旧城浓得化不开的情怀和寄托,都倾洒在自己的作品中。只不过,盛老先生用的是水墨,而吴德寅用的自幼喜爱的泥巴。

泥巴在吴德寅的手中极其富于灵性。有人说他生年属虎、命中为土,所以注定一辈子要跟泥土打交道。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跌宕起伏、摸爬滚打都在北京,生活和命运让他对北京一往情深,特别是对老北京的民俗风情,耳濡目染,尤为兴趣浓厚,甚至可以说是至为痴迷。

所有的艺术,都是人内在情感的外化,每一位艺术家都会为这样压抑在胸的浓郁情感找到一个喷薄的突破口。吴德寅找到的这个突破口,便是泥塑。1999年,企业倒闭,下岗自谋职业,商海浮沉,几经颠簸之后,几乎在童年和他擦肩而过的泥塑,蓦然间如星花在眼前灿然一亮,便在冥冥中闯进了他人到中年的梦中和生活中,令他一发而不可收。谁言一点泥,解寄无边春,再简单朴素不过的泥巴之中,给了他无边的快乐、无限的想象,和无垠的创造空间。

他说:“我把京味市井文化和泥塑这种艺术形式找到了结合点,我用一双手、一把泥土塑造咱老北京的风俗和风情,把我的情感揉进这泥土之中。”

可以说,自此他才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他应该庆幸,是童年喜爱的泥巴,帮助他在偌大的北京城找到了他自己和他的艺术的支撑点。泥人也有个土性,土性中也蕴含着艺术。他和他的泥塑在相互的揉搓中,互为发现,彼此搭档,成就了双方。

他建立了个人工作室“泥水坊”。他建立了《老北京旧京风情泥塑》个人泥塑家庭博物馆。他举办了《老北京风俗泥塑——旧京三百六十行》展览。在这些泥塑里,他把老北京五行八作尽可能多的一一挖掘出来,有心分作“老北京交通篇”、“老北京娱乐篇”、“老北京商市篇”、“老北京饮食篇”、“老北京风情篇”和“老天桥八大怪”六大篇,精雕细刻,琳琅满目,触目成春,蔚为壮观,宛如一幅泥塑版的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

泥巴是他开车从一百多公里以外蓟县专门挖来的,构思是从他的童年回忆、老人的传说、历史的材料里钩沉出来的,融入了他的想象,融入了他的心情,泥巴里才有了清晰可见的血脉,有了触手可感的弹性,有了灼人氲氤的温度。难怪有美术学院专门学雕塑的学生,观看了他的泥塑,都叹为观止。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其实不见得都在美术馆或拍卖行,居庙堂之高,而从来都是会处江湖之远,藏之民间的。

他还说:“我的泥塑作品,是在把人们记忆深处,早已模糊的影像慢慢挖掘和显像出来,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到他们生活城市的过去。温故而知新,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基石。”

其实,这些话,泥塑都已经替他表达了。我相信,这些泥塑是有生命的,会比我们都走得远,活得长。因为它们不仅根植于吴德寅的手中和心中,更根植于老北京的历史和现实之中。它们让那些渴望了解并进入老北京风俗风情历史的人们,多了一个去处,多了一份念想。

吴德寅要把这些泥塑整理成画册出版,这样会让更多关心老北京的人们看到。虽素不相识,吴德寅信任于我,嘱我为他的这本画册作序,我非常高兴的将观看他的泥塑的感想书写如上,想会有更多人的看到这本画册,和吴德寅风云际会,高山流水,引为知音。

(注释: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已出版50余种专著,曾多次获全国优秀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和首届冰心散文奖。多篇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和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