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个体心理学
14952900000002

第2章 生活的科学

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只有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也可以这样说,在真正的科学中,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所谓生活的科学,建模于生活动力学,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学,这种说法特别适用于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尝试把个体生命看作一个整体,重视个体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举动,它们是个体生活态度的表达。这样一种科学应该是实践性的和实用主义的,因为通过知识的帮助,我们能改变和纠正我们的态度。因此,个体心理学不仅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而且能像预言家约拿(Jonah)一样,通过未卜先知来避免某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生命的创造力——达成目标

通过努力理解生命中神秘的创造力——这种力量表达了一种追求、达到、获得另一领域的成功来补偿一个领域的失败的渴求——个体心理学的科学得到了发展。这种力量是一种目的论——在于努力达成一个目标:在努力中,个体的身体和精神配合得十分默契。所以,不把个体当作整体、单纯研究身体或精神状况是荒谬的。因此,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举个例子,在犯罪心理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罪行而非罪犯上。但事实上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无论我们怎么分析罪行,也不能理解它的本质,除非我们把它当作某个特殊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章节。重要的是理解该个体的生活经历——那些引导他产生行动和冲动的生活目标。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能够理解行为举止背后所隐藏的含义,让孤立零散的信息成为有机的整体。当我们研究局部的时候,我们也能把它们当作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体。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对心理学的兴趣始于我的医学实践。医学为目的论提供了论点,这对于理解心理学的表现形式是必要的。在人体中,所有器官都朝着特定的目标发展;个体成熟后,它们都能达到特定的形式。人类自身的天性会为克服身体缺陷做出努力,或发展其他器官的功能来取代有缺陷器官的功能。生命总是努力生存,生命力绝不会放弃挣扎而屈服于外界障碍。

现在,心理的发展与器官的发展类似。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有关目标的构思,即通过构建未来的目标来超越现状或克服现存缺陷和困难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个体能够思考并感觉到自己超越了现存的困难,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有未来的成功蓝图。没有了这种目标感,个体的活动将失去意义。

所有证据都指出,这种目标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即童年的成形阶段。成熟性格的模型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如何发生。儿童是那么弱小,他们会感觉自卑,发现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们努力发展,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很难说儿童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但这样的目标明显存在,它支配着儿童的每一次行动。的确,童年早期的冲动、理智、能力或无能很难理解,也没有必要理解,因为只有当儿童确定他们的目标之后,才会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只有当我们看清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之后,才能猜测他在未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拥有目标可以理解为渴望像上帝一样,但像上帝一样当然也是其终极目标。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须格外小心,因为儿童会去寻找身边最强的人来当自己目标的模特或化身。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其他任何人。当孩子怀着这样一个目标时,就会试图像这个强大的目标人物一样行事和穿戴,表现出与目标人物一致的特征。之后,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会把医生或老师当作化身,因为后者能惩罚孩子,孩子容易对老师产生崇敬之情,觉得老师是强大的人;而成为医生的目标,是出于一种像上帝那样掌握生死的渴望。这个目标就这样被建立起来,因为它可以通过社会服务而实现。

看世界的方法

当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形成时,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这使我们能够预测个体在之后会如何发展。从这时起,个体的统觉(Apperception)[1]体系就开始服务于他的人生目标了。儿童会根据个体的统觉体系来感知环境,也就是说,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偏见来观察世界。

人们已经发现,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发展方向都与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联系。例如,有胃病的孩子会对吃表现出异常的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会对一切可见的物体更加着迷。这些表现与个体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因此,这意味着若想找出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就要确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孩子对于生理缺陷的体验,并不一定和外界观察者看到的方式相同,而是根据自己的统觉体系调整他们的体验。所以,虽然器官自卑是儿童统觉体系的一个元素,但我们并不能根据孩子的器官缺陷来推导出他们的统觉体系。

儿童从相关性体系中看待一切,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谁也掌握不了绝对的真理。我们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正错误。在我们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改正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改正,日后再想改正就必须回想当时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疗一个患者的神经衰弱时,我们的问题不是发现他得病之后犯的常规性错误,而是发现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时犯的根本性错误。如果发现了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来对其进行纠正。

所以个体心理学并不强调遗传因素,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这种遗传让他早年做了什么,也就是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当然有遗传的原因,但我们只是治疗具体问题,尽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更感兴趣,而不是对他人更感兴趣,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如此。器官自卑远不是原型错误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宠坏的或不被喜爱的儿童也可能会有原型错误。有生理缺陷、被宠坏以及不被喜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的三种情况。这三种类型的儿童害怕被攻击,永远学不会独立。这类情况会在本书后续章节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改正错误的根本方法

我们的下一个任务是找出阻碍个体发展的因素。在被宠坏的孩子的案例中,社会和家庭都不会永远纵容他,所以被宠坏的孩子会很快面临生活的问题。在学校,他们发现自己处于新的社交环境中,面临新的社交问题:他们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迎接学校的社交生活。事实上,他们在原型阶段的经历使他们害怕此类情况,使他们总想寻找更多的纵容。这些个体的特征都不是遗传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原型和目标的性质来推断。因为他们拥有朝向特定目标的特定性格,所以他们不可能拥有朝向其他方向的特征。

四五岁的时候,原型已经建立,所以为了理解它,我们必须寻找那个时期或者之前儿童所产生的印象。这些印象形态各异,与我们从成人的角度的想象有很大不同。其中对孩子的头脑最有影响的印象之一就是父母过度惩罚或打骂带来的压力。这使得孩子努力寻找解脱,有时表现为心理上的排斥感。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拥有坏脾气的父亲的女孩会避免和所有男性接触,因为她们相信这些男人都是坏脾气。或者那些拥有严厉母亲的男孩会排斥生活中的女性,这种排斥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当有女性陪伴时,孩子会变得羞涩,或者可能变成同性恋。这些过程都不是遗传的,而是由孩子早年的生活环境引起的。

儿童往往要为他们早期犯下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尽管如此,他们却得不到指导。父母不知道或不愿向孩子承认他们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只能带着这些错误走完漫漫人生路。

不能过分强调惩罚、责备和说教对孩子都没有帮助。只是说,如果孩子和家长不清楚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应该做些什么来改正错误,那么什么效果也不会有。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就会变得顽皮和胆小,而且这些惩罚和说教改变不了他们的原型。生活的经历也改变不了原型,因为生活的经历总是与个人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只有当我们接触到构建性格的根本因素时,我们才能做出改变。

孩子的性格养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家庭出生的两个孩子,成长情况也不尽相同。即使出生于同一个家庭,围绕每一个孩子的氛围也是不同的。第一个孩子是唯一的,是注意力的中心。一旦第二个孩子出生,老大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地位,会不喜欢这种变化:他们曾有权力,但现在没有了。这种沮丧感会影响他们原型的形成,也会在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中表现出来。案例显示,这样的孩子常在成年后遭受挫折。

还有一个发现,一个家庭抚养男孩和女孩的方式是不同的。通常男孩被过分重视,而女孩被认为难以成事。被这样对待的女孩长大后总会变得犹豫不决,自我怀疑。终其一生,她们都保持着一种只有男人才能功成名就的印象。

第二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境遇也有其特殊性。他们与第一个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因为总是有别人为他们设定节奏。他们通常会赶超节奏设定者,我们发现原因来自老大在竞争中的气馁:年长的孩子害怕竞争,表现不好,在父母的评价中越陷越深,父母开始越来越欣赏第二个孩子。另外,第二个孩子因为有节奏设定者,总在赛跑,他们所有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家庭中这种特殊地位的影响——他们有造反倾向,不把权力或权威放在眼里。

历史和传说中有很多非常强势的最小的孩子的故事。《圣经》中约瑟(Joseph)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想超越所有人。在他离家几年后,不认识的小弟弟出生了,但这个事实显然没能改变事情的局面,他还是坚称自己是最小的孩子。在童话故事中也有相同的例子:最小的孩子往往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些特征发源于童年早期,在没有获得更深刻的见解之前无法改变。为了帮助他们,必须让他们理解在他们的童年早期发生了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原型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

探索童年记忆

探索童年记忆是理解原型、理解个体本性的有用工具之一。我们的所有知识和观察都指出记忆是原型的因素之一。以有生理问题的孩子为例,比如胃不好的孩子,他们最早的记忆可能与食物相关;习惯用左手的孩子,他们使用左手的习惯同样会影响他们的观点。一个人告诉你他的母亲纵容他,或者关于弟弟、妹妹出生的事情;如果他有一个坏脾气的父亲,他可能还会告诉你自己如何被打;或者他当年在学校是如何被嘲笑、被欺负的。如果我们懂得这些话语的重要性,那么它们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信息。

理解童年记忆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同理心,即需要有高度的同理心,也就是要有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童年情境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同理心,我们才能理解弟弟、妹妹的出生对一个孩子的独特的重要性,或坏脾气父亲的打骂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阴影。

罪犯的逻辑

如果观察那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虽然看起来很聪明(如果你问一个问题,他们能给出正确的回答),但会流露出强烈的自卑感。聪明当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特质,这些孩子有完全私人的心理态度,与神经衰弱者类似。例如,在强迫性神经症中,患者意识到强迫性的行为是无用的,却无法停止。私人理解和私人语言也是这种病症的特征,他们从不说代表高度社交兴趣的常识语言。

如果我们把常识的判断与私人逻辑相比较,会发现常识的判断通常更接近事实。我们用常识来区分好与坏,会在复杂的情况中犯错,而这些错误会自我修正。但是那些总是从私人兴趣出发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区分对与错。事实上,他们总是显露这种无能,因为他们所有的行为对观察者而言都是透明的。

想想犯罪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我们询问罪犯的智力、理解力和犯罪动机,就会发现,他们通常觉得自己的罪行是聪明的英雄举动。他们相信自己达到了优越的目标——也就是他们比警察更聪明,并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因此他们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其实与英雄的所作所为大相径庭。他们缺乏社交兴趣,这使得他们的行为都是有害的,或是对社会无用的。这种社交兴趣的缺乏与缺乏勇气、性格懦弱直接相关,但他们并不知道。那些面向无用人生的人,通常害怕失败、黑暗和孤独;他们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生活。这是怯懦,应该被贴上怯懦的标签。的确,阻止犯罪最好的办法是说服所有人,犯罪只不过是怯懦的表现。

众所周知,一些罪犯在接近三四十岁的时候,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找工作,结婚,变成好公民。为什么?想想窃贼。40岁的窃贼如何与20岁的后辈竞争?后者更迅速、更有力。三四十岁时,罪犯被迫对以前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需要的东西,犯罪没有用了,他们发现金盆洗手更容易。

还要注意一个与罪犯相关的事实,那就是如果我们给予更严厉的处罚,不但不能威慑犯罪者,反而会强化他们认为自己是英雄的想法。我们不应忘记,罪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找不到对真正的勇气、自信、社交感和共同价值的理解。这种情况下,人不能在社会中扮演有用的角色。神经衰弱者很少开俱乐部,这对有广场恐惧症的人和犯罪狂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举动。问题儿童很少交朋友,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早年生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原型发展出错误的目标和私人逻辑系统,所以顺着这个方向他们走到了生活的消极面。

打开心扉走出去

社交兴趣或社交感受是极其关键的概念,是我们的教育、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世界上的人只有充满勇气、信心并且无拘无束,才能从生活的问题和优势中同时获益。他们从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总会有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我们上文提到的三种类型的儿童,发展出的是低层次的社交兴趣。他们没有解决生活难题所必需的心理态度,而是发展出错误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他们总会有受挫感。治疗这样的患者时,我们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做出“有用的”社交行为,积极的、“有用的”面对生活和社会。

社交兴趣的缺乏使人们走向消极、“无用的”生活。严重缺乏社交兴趣的人,可能会变成罪犯、酗酒者、精神病人。我们应该找到好的方法去影响他们,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模式,使他们对他人产生兴趣。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谓的个体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社会心理学。

是什么控制了你的情绪

生活的科学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是感觉和情绪。个体的目标不仅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生理运动和表达方式,也支配着个体的感觉和情绪。个体总是试图把态度诉诸感觉和情绪。因此,如果个体想做好工作,这个想法会被放大,并在他们的情感生活中有决定性的作用。个体的感觉和情绪通常与他们的观点一致:情感加强了他们的假设。哪怕我们做一些不需要一丝情感的事,也常常会在其中掺杂情感。

上述观点可以在人的梦境中得到清晰的印证,梦的研究可能是个体心理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每个梦都有一个目的,虽然这一点之前从未被清晰理解。一般来讲,梦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感觉或情绪,这种感觉或情绪反过来促进梦的进行。做梦的方式是我们的行为方式。梦是我们清醒时的计划和态度的情绪化排练,这个排练的实际演出可能永远不会发生。所以梦是靠不住的,然而这种情绪化的想象却能带给我们真实的行动起来的刺激——虽然是在做梦。

这种特征也存在于清醒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从情绪上欺骗自己的倾向,比如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总是说服自己按照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型行事。

我们的信念值得相信吗?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总结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体心理学是一门朝着新的方向有着诸多发展的科学。这里融汇了各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不同的心理学家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同,没有哪一个心理学家相信别人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读者或许也不应该依赖于信念和信仰,轻信某个学说,而是要进行研究和对比。

注释

[1]最初由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提出,他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的活动,主要依赖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系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完成。——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