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个体心理学
14952900000003

第3章 正能量的自卑感

意识和无意识

把“意识”和“无意识”分割开来,在个体心理学中是不正确的。意识和无意识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作用的,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定的那样互相矛盾或冲突,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没有理解整体的联系,我们就会很难判断哪些是意识,哪些是无意识。我们在上一章分析了原型,而整体的联系就体现在个体的原型之中。

有一个案例能够展现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中的紧密联系:一个40岁的已婚男子总是有从窗户跳下去的冲动。他一直在努力地与这种冲动做斗争,除此之外,他很健康。他有朋友,有一份好工作,与妻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的案例极其复杂,我们只能用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渗透来解释。

在意识里,他感觉到必须从窗户跳下去,但是他从没实践过。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的生活有另一面,这一面是无意识的,他与自杀的欲望斗争而做出的努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意识的一面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他胜利了。事实上,从生活方式的意义上来讲,他是一个征服者,收获了优越感。

读者可能会问,这个人在意识里有自杀的欲望,怎么还能感觉优越呢?答案是他身上的一些东西在与自杀倾向做斗争。这种斗争的胜利使他成为一个征服者,同时也收获了优越感。对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来说,他获取优越感来克服本来会使他感到自卑的弱点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是在这场私人战斗中,他努力地去获取优越感,努力地去生存、去征服,克服了自卑感和死亡的欲望——尽管后者是有意识的,前者是无意识的。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已婚男子的原型的发展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童年记忆。我们得知他小时候不喜欢上学,他害怕其他男孩,想要逃跑。尽管如此,他还是下定决心留下来面对他们。这里已经能看到他为克服自身的弱点所做的努力,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征服它。

如果我们分析患者的性格,会看到他的生活目标之一就是克服恐惧和焦虑。在这个目标中,他的意识和无意识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现在,那些不把人类当作一个统一体来看待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患者只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想挣扎战斗,到头来却是一个懦夫。这个观点有误,因为它没有考虑这个案例的所有事实,也没有把个体的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统一体来解读。如果不把人类当作一个统一体,我们的整个心理学和我们试图理解个体的努力都将是无效和无用的。如果我们预先假设每个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是分割的,是没有相互联系的,也就不可能把生命当作一个统一体来看待。

你是一个人

除了把个体的生命当作一个统一体,还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刚出生的婴儿很弱小,需要他人照顾,如果不考虑孩子的监护人,就不能理解孩子的生命形式。如果我们只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分析,就不能理解孩子与母亲、与家庭的连锁关系。孩子的个体性不仅是生理的个体性,也涉及整个社会关系。

适用于孩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所有成年人。孩子的弱小使他们生活在家庭中,人类的弱小使他们生活在社区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如此强大,以至于一个人根本难以面对。所以人性中最强大的一个趋势就是聚集起来,作为社区成员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独自存活。毋庸置疑,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对于克服个体的不足感和自卑感有巨大作用。

动物也是这样,相对弱小的物种常常群居生活,用联合起来的力量来满足个体的需要。所以一群水牛能抵御狼的袭击,而一头水牛却不能。另外,大猩猩、狮子和老虎能够单独生活,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它们自我保护的技能。人类没有它们那样强大的力量,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所以不能单独生活。因此可以说社会生活始于个体的弱小。

我们不能期待所有人的能力都是相同的。但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能够支持组成它的不同能力的个体(这点很重要,否则会被误导成要根据遗传的能力来判断个体)。如果单独生活,个体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不足,但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能够补偿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贡献自己特殊的技能。

让我们假设个体的不足是遗传的。如果是这样,心理学的目标就变成帮助人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减少先天的不足对个体造成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们如何合作来克服缺点和问题的历史。

语言是社交强有力的武器

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但很少有人知道个体的不足正是这个产物之母。我们可以从儿童早期的行为中看到这一点。当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通过语言来获取注意。如果儿童不需要获取注意,他们不会尝试说话。在生命的头几个月,语言能力发展之前,孩子的母亲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有记录表明,一些孩子直到6岁才说话,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说话。

有一个案例也证明了这一事实,这个案例中的孩子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当摔倒受伤的时候,他并没有哭出声来,因为他知道声音是无用的,他的父母听不到,所以他做出哭的样子来获取父母的注意。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与所研究的事实有关的整体社会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审视社会环境来理解个体选择的“优越的目标”和他们特殊的社交问题。因此个体心理学考察所有问题发生的背景。很多人适应社会时有困难,因为他们不能通过语言与他人正常交流。口吃就是如此。如果我们考察有这种问题的人,会看到他们从童年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交;他们很少自愿参加活动或交朋友。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和他人配合,但因为他们不愿配合,他们的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有语言问题的人具有两种推动力:一种使他们想和他人配合协作,另一种驱使他们寻找孤立。

很多在生活中不善社交的成年人发觉自己不能在公众场合讲话,害怕上台,这是因为他们把观众当作敌人。当面对看起来不太友好、有支配欲的观众时,他们有一种自卑感。只有当人们相信自己和观众时,才能很好地演讲,才能不害怕上台。

克服自卑的根本方法

自卑感和社交训练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卑感由社交失调引起,所以社交训练是我们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社交训练与常识之间也有直接联系。说到常识,我们想到的是社会团体的共同智慧。另外,如上一章提到的,使用私人语言和私人理解的人对他人、社交机构和社交规范不感兴趣,但是只有通过和这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人、事物交流才能得到拯救。

我们的任务是让这样的人对社区生活感兴趣。只要觉得自己表现出了好意,神经质的人会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但是只表现出好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告诉他们,事情的最后结果和个体的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自卑感和获取优越感的努力是所有人的共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一样。个体的体力、健康状况、所处的外部环境千差万别。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体犯的错误是不同的。对于儿童,没有绝对固定、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们用自己个人的方式来做出反应。他们朝着更好的生活方式努力,但是用自己的方式,犯自己的错误,对成功有着自己的解读。

左撇子为什么会显得很聪明?

我们来分析一下个体能够展示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左撇子儿童为例。有一些儿童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是左撇子,因为他们一直被训练使用右手。他们开始使用右手时不甚灵活,因此受到批评。

左撇子儿童刚出生时就能看出来,因为他们的左手比右手活动得更多。之后的生活中,他们可能会为了克服不善使用右手的缺陷而发展出绘画、写作等兴趣。这对发展潜在的艺术天分和能力很有利,这样的孩子为克服自己的局限而战斗。如果这种挣扎是认真的,他们可能会变得嫉妒别人,从而发展出自卑感。通过不断地挣扎,左撇子儿童可能会成长为好战的人,总是想着不能太笨拙,不能被别人认为有不足之处。

儿童按照四五岁时形成的原型发展,他们或努力或犯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有些孩子想成为画家,有些孩子则想逃离让他们感觉不舒服的世界。我们也许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但孩子们不知道,可偏偏我们没有向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

很多孩子的眼睛、耳朵、肺或胃不是很好,这些弱点刺激了他们的兴趣。从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看到这点,一个男人只有当晚上下班回到家时才会发生哮喘。他45岁,已婚,有一份好工作。被问及他的哮喘是如何发生的,他解释道:“你看哦,我的妻子是一个爱慕物质的人,而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我们经常意见相左。下班回到家我就想放松放松,想静静地待在家里,但她想出去活动。久而久之,她总是抱怨不能出门玩个尽兴。于是我就会发脾气,开始窒息。”

这个人为什么会窒息?他为什么不呕吐?他只不过是忠于自己的原型。小时候他的一些缺陷影响了他的呼吸,这使他很不舒服。有个护士非常疼爱他,总是坐在他身边安慰他,她让他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全世界的人都会逗他玩,安慰他。他四岁时,这个护士因结婚离开了他,他陪她到车站,哭得很伤心。护士走后,他对母亲说:“她走了,以后再也没人对我感兴趣了。”

我们看到他成年以后和早年形成原型时的想法一样:寻找一个理想的人——总是愿意逗他玩,安慰他,只对他一人感兴趣。他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勇气,而是他不能总想着被逗着玩、被安慰。自然,要找一个总逗你开心的人不容易。他总是想控制一切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成功了,当他开始窒息的时候,他妻子不再想出去社交或去剧院,他实现了“优越的目标”。

在意识层面上,好像他总是对的,但在潜意识中,他被成为征服者的欲望驱动着,他想让妻子变成跟他一样的人。我们应该怀疑有这种行为的人,怀疑他们是否表里如一。

同样,我们经常看到视力不好的孩子,对可见的东西有更大兴趣。诗人和画家常常视力不好。比如视力不好、散光的诗人古斯塔夫?弗莱塔格(Gustav Freitag)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说:“因为我的眼睛和别人的不同,我好像不得不训练和使用我的想象力。我不知道这是否帮我成了一个好作家,但因为我的视力,我确实在想象中看到了比别人在现实中看到的更好的东西。”

很多天才都视力不好或有其他生理缺陷,即使是“神”,也有诸如一只眼或双眼失明的缺陷。那些天才,就算几乎失明,也能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线条、格调和颜色的差异。这说明:如果正确理解了生理缺陷,我们就可以为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做些什么。

一些人对食物特别感兴趣,总是讨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这些人年轻时通常有消化问题,所以比其他人对食物更感兴趣。他们可能有一个爱操心的母亲,总是告诉他们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于是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肠胃问题,变得对早餐、午餐和晚餐吃什么特别感兴趣。对食物的执着,有时让他们变成很好的厨师,或餐饮方面的专家。

肠胃不好常使得人们从吃东西以外寻找代替品。有时这个代替品是钱,这样的人可能会变得吝啬,或成为金融家。他们经常为了积累财富而极度努力,夜以继日地训练自己。他们不停地想着自己的生意,使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其他人更有优势。所以经常听说有钱人遭受胃病的折磨。

我们要提醒自己重视身体和头脑之间的联系。相同的缺陷在不同的人身上结果不一定相同;生理缺陷和生活窘迫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生理的缺陷通常可以被有效治疗,至少可以减轻,并不是生理缺陷本身会带来什么坏的结果,而是由患者的态度决定的。这正是为什么,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单纯的生理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生理缺陷的错误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个体心理学家鼓励通过发展原型来克服自卑感的原因。

有时我们会遇到看起来总是焦躁不安的人,因为他们总是急于克服自己的困难。只要我们看到坐立不安、脾气暴躁的人,一般能推断出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那些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的人,是不会那么焦躁不安的。

自大、无礼、争强好胜的孩子也暗示出强烈的自卑感。我们的任务是找出他们自卑的原因,发现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对症开方以开展相应的治疗。在此过程中,永远不要对原型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或者做出惩罚。

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的原型发现这些特征:有不寻常的爱好,总是企图超过他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有些人在行事和表达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喜欢排斥别人。他们逃避新的情况,试图待在自己觉得安全的小圈子里。在学校、工作、社会和婚姻中,他们表现相同,总是希望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实现优越的目标。这样的人不胜枚举。这些人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回避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个体把某些情况和某些人定义为不可能仅用私人逻辑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健康的生活,人们需要社交和常识的清新空气。

生活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作家想写出好作品,不能总是出去和别人吃饭,因为他们需要长时间独处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但他们也必须通过社交互动成长,这是他们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要记住这些人的两种要求,还有他们既可以对社会有用,也可以没用。所以要仔细考察有用和无用行为之间的差别。

正视自卑情结

社交过程的核心,是人们总是努力寻找可以彰显自己的机会。所以有强烈自卑感的儿童会排斥比自己大的孩子,只和比自己弱小、受自己支配的孩子玩耍。这是自卑感的一种反常、病态的表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卑感,而是它的程度和特点。

反常的自卑感称为“自卑情结”。但“情结”这个词不足以形容渗透整个性格的自卑感。它几乎是一种病,在不同情况下严重程度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在工作中注意不到某人的自卑感,因为他们很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他们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不相信自己,这样综合来看,我们才能发现他们真正的心理状况。

在紧张或面对困难时,这些人的错误更加明显。当个体处于困境或新的情况时,原型会表现得更加清楚;困难的情况往往不是新的情况。所以,如我们第一章所说,一个人社交兴趣程度的表现,在新的社交环境中会变得明显。

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看他是和同学打成一片还是避开他们,以此来观察他的社交兴趣。如果他有选择地对其他孩子做出回应,或者犹豫,我们就要当心他以后在社会和婚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很多人说:“我想接纳那个人,但是……”所有这样的陈述都暗示出强烈的自卑感,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解读,会对诸如怀疑等情绪有新的洞察。爱怀疑的人总是在怀疑,结果一事无成。

心理学家能从人们身上看到犹豫和矛盾,这些可以当作自卑感的信号。我们还要考虑主体的行为举止,观察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是否犹豫不决,或肢体动作是否很笨拙。这些人在其他情况下也会表现出这种犹豫不决。很多人习惯性地一会儿决定这样,一会儿决定那样,这正是强烈的自卑感的标志。

我们的任务是训练人们摆脱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正确的治疗方法是鼓励他们,永远不要让他们气馁。我们必须让他们相信,他们能够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是建立自信的唯一方法,也是治疗自卑感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