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乐器:独特民族乐器
14959100000002

第2章 石类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石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制成,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石磬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石磬大小厚薄各异,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洪亮。

磬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其造型古朴,制作精美,形状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磬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它在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曾经被称为“石”和“鸣球”。

到了秦汉时期,磬乐器有了其在古代乐器中尊显的地位。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了我国,磬乐器开始宗教化,云磬便产生了。云磬常用于宗教音乐,是佛教寺院所用的法器。

打击乐器磬的形成发展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磬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磬。

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远古时期的一块石磬,其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其上方有一圆孔用于悬挂,整体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还十分锐利,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从此可见,磬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用具。

在先秦秦国宰相吕不韦所主编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其实就是蒙上鹿皮而成的鼓,而“拊石击石”就是远古时期人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一种原始舞蹈。

此外,在《汉书·杨恽传》中记载:

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

这一记载,描述了先秦时期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

这一时期的石磬可能就来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使用,于是人们便发明了磬乐器。

因此,磬乐器最早是用于我国先民的乐舞活动,在远古时期的磬乐器具有双重功能,也就是表现性和实用性。

在远古时期,磬乐器已经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从河南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远古时期一件虎纹大石磬,该石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由一块白青的大石琢成。

该石磬正面是刚劲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着一只虎形纹饰,这只老虎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可见当时磬乐器制作非常精美。

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磬乐器形状也有了多种变化,人们掌握了较高冶炼技术使磬乐器在材料上有多种选料。磬乐器除了有石制的之外,还有玉制和青铜制多种材料。

同时,在造型和雕刻上更加精致完美,当时磬乐器的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底座是一个龙头、鹤颈、鸟身、鳖足的怪兽状,磬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可谓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后来到了先秦时期,还产生了编磬。编磬是一种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是从石器发展而来的。编磬是用石或玉制作,它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单个的大石磬,常用于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编磬是由16件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块编悬而成,每只磬发出不同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在先秦时期编磬已经有了广泛制作和运用,后来还发展到用玉石制造。编磬开始一般是三五件一套,其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可达3个8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可见当时编磬制造技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编磬在先秦宫廷中一般是整套使用,当时制作的是16件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

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另外,也有黄金制作的整套金编磬。

先秦编磬主要用于先秦君主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

拓展阅读

后来,人们在湖北江陵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这里出土了一套25件编磬。

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件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磬的传承和宗教化历程

磬,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编磬之分。单个的特磬,一般作为我国古代氏族“鸣以聚众”的信号乐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在礼制严明的古代,用灵璧磐石制作的乐器已经成为皇权、礼治的象征。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磬乐器有了其在古代乐器中尊显的地位。崇尚礼制的秦汉人们认为,磬乐器地位非常高。磬乐器不仅被帝王视为珍宝所尊崇,也为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所钟情颂扬。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了我国,磬乐器开始宗教化,云磬便产生了。

云磬又称“引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其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是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云磬在演奏时,需要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此外,佛教磬乐器除了云磬以外,还有一种“僧磬”乐器,它和“乐器磬”大不相同的。佛教的“僧磬”是“钵”形的。

佛教的“僧磬”,大致有“圆磬”、“匾磬”、“小手磬”三种。“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两三尺,高不足两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据古代佚名所著的《象器笺》说:

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

在魏晋时期的大寺院中,佛教的“僧磬”声声响朗、声雅音清。多半是在佛经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使用。

在魏晋时期,磬乐器除了要在僧人“日常课诵”或者是各种法会上敲击外,还有许多仪节须要敲击它们,据古籍中记载:

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护等礼佛,皆鸣三下。“扁磬”石为之,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又小手磬,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到了盛唐时期,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李勋等不仅作诗咏颂磬的清正雅致之音,同时也赞美了“金声玉振”的石磬不是其他质地的石材可替代的。

唐代诗人李勋在他所写的《泗滨得石磬》一诗中,大加颂赞磬乐器,更使灵璧磬石多了一层诗情画意,诗道:

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

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

到了宋代,1051年,宋仁宗曾经下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队到灵璧采石制磬。灵璧是安徽东南一个产奇石的宝地,但如此兴师隆重的采石历来是罕见的。上行下效,此间关于灵璧磬石的论著迭出,更从文化上把磬乐器推到了又一高峰。

在北宋时期,大文豪苏东坡更是数次到访灵璧,因为他的诗、文、画使灵璧磬石更熠熠生辉,更是因为他的建议,灵璧才得以正式以县建制,并在1117年正式更名“灵壁”为“灵璧”,这无疑为辉煌的石磬文化又添加了浓重一笔。

还有,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灵璧磬石歌为方岩王侍郎作》中,大加歌颂了灵璧磬石,诗中道: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

可磨斫贼剑,可倚击奸笏。

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刚德。

到了1289年,元世祖命大乐正赵祖荣乘传古泗滨采石制磬二百单八悬,大乐正写了一篇《磬颂》歌功颂德,这也为石磬文化在元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好条件。

继宋元以后,为了明代的宫廷礼制用乐和中都的兴建,又一次大规模地开发灵璧磬石的运动开始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社稷安危,他“惜材抚匠”,帮助灵璧修筑府县甬道,而灵璧磬石山下的“洪武遗石”仿佛还在无声诉说着当年被贡奉朝廷的荣光。

到了清代,“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仰慕“泗滨浮磬”的美名,在路过灵璧后,御题了一块“玉磬庵”的匾额在当地成为佳话流传,而“天下第一石”的题封,也是代代口碑相传,这也是灵璧磬石文化的传承见证。

总之,磬石乐器以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以及其肌理细腻,石质坚韧,色墨姿妍,金声玉振的石质特性,在历代都彰显其尊贵的地位。

还有,古代磬乐器制作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制。据北京博物馆《文庙丁祭谱》中记载:

编磬律分,灵璧石为之,两面绘金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制,鼓侧镌某律名。

这说明了清代编磬,主要用于庆典活动,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间为一套。

在1790年,清代乾隆皇帝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件,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农历正月用太簇,十二月用大吕等。

特磬演奏时,只需要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在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到加强节奏的作用。

拓展阅读

在我国古代,“磬乐器”还是我国古代佛教中一种神圣的器物,相当于佛教的法器,对后来佛教发展有很大影响。

寺庙中使用的“大磬”,大多用于指挥“腔调”,“引磬”则用于指挥“行动”,“大磬”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铛、铪和铃鼓时,在必要时需要配合木鱼作为敲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