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劳动创造美学
14999000000004

第4章 创造是感性世界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创造世界概说

我们面对的并置身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原始自然中所没有的世界。看那天空中神速的飞机;看那大海上雄伟的巨轮;看那大地上巍峨的建筑;看那工厂里复杂精美的产品;看那农村新培育的佳果良禽……我们进入书店、我们进入影院、我们进入美术馆、我们听广播、我们看电视……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一切,我们认真想一下,没有人类能有这一切吗?这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物。我们面对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人类感到骄傲!

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我们知道,是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创造活动中自我生成,自我发展。人的一切本质、气质、力量,包括才智、技能、体质、气魄等,只是在劳动创造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也只有用创造性成果来衡量一个社会、一个人。马克思说:“在劳动创造活动中,不但客体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在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和发展,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流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94页)

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116页)马克思说:“提高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地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除了人以外都按照自然界的支配,本能地活动着,是自然的奴隶。”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人,为了满足人的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利用大自然直接提供的物质,而且改变了自然原本的形式,创造着各种新产品。改造自然,创造了一个新的感性世界,这也表示不是人诞生以前那个原始自然,而是人类世世代代通过劳动创造的一个新世界,亘古所没有的人化自然。

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形成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创造活动内容尽管繁多,但基本是两类,即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任何一种创造,都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

生产力,是人们运用脑力和体力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形成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

人类文明,是人类劳动创造活动的结晶,导致人类文明的人的创造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创造活动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自然发展的动力。

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在劳动创造活动中得以成长、得以发展。马克思说:“在劳动活动中,一方面客观条件改变着,一方面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册,第494页)

在劳动中,人的才智、体质、气魄,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发生得到增强;人的价值在劳动创造中才能体现出来;人的幸福在劳动创造中才能获得;整个人类的解放,在劳动创造的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不仅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还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把自己从动物世界分离出来,成为地球上唯一创造世界的主体。人类不断发展的创造活动,使人类离动物界越遥远,越能改造自然界,越能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劳动,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的活动。劳动目的在于此,劳动本质出于此。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个人不去创造和劳动,只占有别人创造的财富,这只是动物的一种占有感、满足感。他一生不能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就不会有对自己力量和智慧之美的体验,不会有为自己有了创造性成果而激发的美感,不会领会作为创造者的幸福—真正意义上人的幸福,由此他也就丧失了一个人存在的真正价值。人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发展。也正是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人的体力和脑力才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人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本质力量体现的美感,体验到发挥创造力的美妙,体会到生活的充实。

劳动,为什么能创造美呢?

这首先要把劳动与美的规律联系起来看。美的规律不是自然界的规律,是社会存在的规律。美的规律的发生,必须由人全体参加,而我们知道是劳动创造了人,人创造了美,人是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首先在人的劳动中发生。

在马克思《巴黎手稿》一书(异化劳动)章节中,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劳动的本质做了前无古人的精辟的论述。他揭示出劳动作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基本形式的重要意义;揭示出人的活动的劳动生产与动物生命活动、动物生产的区别;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出来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正是通过劳动才产生出人类,产生出人类社会,劳动是全部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在阐明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劳动观,解答人类历史之谜时,对美学之谜也在美学思想史上第一次予以如此明确的回答:劳动创造了美。

社会、人生、艺术、自然,总括起来说正是我们人类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就是马克思著作中所说的人的对象世界。人要改造征服的自然界,都是现实世界,是人类的对象世界组成的部分,而人要改造征服自然的美也正是现实世界的美。因之,我们要揭示美的现象,美在不同领域所隐藏的秘密和所包含的规律,实际上也就是要揭示整个现实世界的美的规律。

这个现实世界,不是人类未诞生以前的那个原始自然,而是与人发生关系被人改造、创造出来的一个对象化的世界,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美,是在人类创造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人类创造世界的产物和结晶。

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世界,人类创造出物质成果的美与精神成果的美,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以后又通过精神生产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推动力,劳动这一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特点的活动。研究这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对于人类创造美的审美活动的性质、特点及作用的揭示,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人才和自然发生关系,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不同,人与自然还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使自然人性化,具有美的属性。

“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时讲的。“国民经济学不考察劳动者(即劳动)同他所生产的产品的直接关系,借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者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刘丕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译本,第46页)

在同一页还有这样一段话:“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劳动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如下: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就越少;他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越是贬低价值、失去价值;他的产品越是完美,他自己越是畸形;他所创造的物品越是文明,他自己越是野蛮;劳动越是有力,劳动者越是无力;劳动越是机智,劳动者越是愚蠢,并且越是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然而这个劳动是发生于私有制的劳动,异化劳动,也就是说不能否认异化劳动也创造了美,产品是美的,宫殿是美的,珍品是美的……另一方面,异化劳动也同时创造了丑陋、贫民窟、劳动者的畸形、野蛮、愚钝等,不能说是美的吧……

人类文明史是人类劳动创造世界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进行发明创造的历史。一代一代留下了无数绚丽多彩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创造”这个词,最早可以分开,根据《词源》解释,中文之“创”字有疮、伤、损、惩等含义,总之有破坏的意思。“造”字有作为、始、成等含义,这些意思归纳为建设。因而“创造”一词就有破旧立新之意,破坏旧事物产生新事物的活动谓之创造,是破坏和建设的统一。

在这地球上,只有人是能劳动能创造的动物,只有人才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才拥有如此壮丽的伟大的创造成果—一个对象世界,也只有人类才有如此神妙的创造产物—具有高度智慧无比文明的人。

在地球上,生物种类尽管多得无法统计,但是任何一种生物如果不是人类来管理它,都得按自然界给予的条件生活;只有人类不受自然的控制,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为了满足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新需要,不仅按照万物万类的自然属性来利用自然物,而且改变其原有的自然形式,创造着各种新的亘古自然中没有的物品。人通过劳动,通过创造力,把自己的内在标准、理想尺度、设计蓝图,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力量运用于实现物质对象上,使物质对象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意图实现的客观存在物。

以往的哲学家,说到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任务只归结为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世界的说明,从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者到19世纪的法国费尔巴哈基本都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来改变旧世界,化成物质力量来创造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还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那么创造世界的秘密何在呢?这是与人的自我创造过程紧密相连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基本问题。这也是以人类为主导地位的人和自然的新的发展史,这一切只有从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生产劳动,从劳动的实质和伟大作用出发,才会得以解释。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揭示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和规律。马克思把改造世界、把社会实践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根本出发点,这个正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马克思说:“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当作自己的本质来对待,或者把自己本身当作类的存在物)的自我实现。”

人在创造对象世界、人化自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确证。人类,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要满足自己吃喝穿住的物质需要。首先要从事物质生产,要进行物质生产,与动物不同,不是向自然索取,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能动改造世界,创造对象世界。这就必须认识自然规律,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平。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能力,是个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人的自我发展与其是同步的。诚如马克思所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第二节 人的创造活动与美的关系

为什么人的创造活动与美有关系呢?

在创造活动中,人类使客观规律与人的目的达到和谐统一。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美的规律在发生。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依靠本能活动,作为自然的主宰者,利用自然界中万物属性,通过劳动工具来改善万物的天然形态与形式,以自然界为原材料,重新创造着各种产品,使其具有美的属性。

美的规律只发生于人类创造世界的过程之中,美也只产生于人类创造世界的活动之中。美是人类创造世界的成果,美存在于人所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中,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最初也只发生于人类创造世界的过程和活动之中。人类艺术活动、艺术成果也不例外;美感最初也产生于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之中。美存在于人的对象之中,而这个对象世界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总之,与美有关系的一切都包含着人创造的过程与成果之中,与美有关的难题的解答也只能在创造这个范围内得以解释。没有创造,世界就没有美,因之我们要了解美的产生,就要首要了解创造世界。本书主要就是在创造世界这个客观背景中来研究美的一切。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但是不少美学书重现了劳动,却忽视了创造。不突出劳动的创造属性,不突出创造世界的伟大意义,对美的揭示就很不够了,因为美是创造出来的,本书作者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劳动与创造。

美与创造的关系,黑格尔有敏锐的觉察。他在《美学》中论证了利于艺术和美的创造的历史时期是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因为英雄们都亲手宰牲畜、亲手去烧烤、亲自训练自己所骑的马、他们所用器具或多或少是亲手制造出来的,犁、盔甲、盾、刀、矛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或是他们都熟悉这些器具的制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人见到他所利用的摆在自己周围的一切东西,就感觉到它们都是由他们自己创造的,因而感觉到所要应付的这些外在事物就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不是在他主宰范围之外的异化了的事物。在材料上加工制作的活动当然显得不是一种劳动,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

黑格尔认为人类单纯适应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的“牧歌式”时代,不是创造美的黄金时代,因为人只能满足于自然的恩赐,人的本质力量不能充分发展,不能人化自然,不利于美的创造。

黑格尔认为近代工业文明时期,人成了片面分工的奴隶,也不利于美的创造。这都是深刻的思想,他揭示了美的根源在于创造性的劳动,美感就发生于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在劳动创造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得以发展,由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黑格尔把人与自然都精神化了,思辨化了,但是他的“自然人化”思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思想”,被马克思加以改造,放到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为美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需要,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当人们的低级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从考虑“做什么”到“如何做”,人—这一创造的主体就不再满足简单重复他人或自己做过的一切,而要创造新颖、独特的活动方式,力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提供新颖独特的劳动成果,来确证自己作为创造主体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创造力的生命实体,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使人的存在超出动物的存在,使人的价值超出了物的价值,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价值的确证。

美的规律要实现,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随时随地用内在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这个内在尺度,也就是对自然改造创造对象世界的目的,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劳动观念中了,所以这个目的是人类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要在自然界、对象世界上来实现、来确证,这也是人的本质与动物本质区别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创造世界的主体是人,创造美的主体也是人,美的规律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劳动才能发生,才能表现出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研究人是无法研究美的。研究人、解决人的一系列问题,是研究美的前提。不仅美感、审美意识是人的独有物,生成着的美也只能与生成着的人血肉相关。如人的本质、性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人的价值,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活动等。人与美的关联,人如何创造出美,又怎样来审美……人学是审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不包含人学不称之为美学。

美是人的劳动、人的创造的产物,美发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自身美),又作为一种属性凝结在劳动的成果上(劳动产生美);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对象上,故而人的劳动创造活动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统一的。人的本质力量也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对人自身,对人的一切活动进行自我确证,而自我确证指向肯定的、积极的、健康的方面,也正是美的属性。

这两种活动的过程,有统一的美的规律在发生,劳动创造活动要按照美的尺度来造型,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我确证,也就是要把人的内在尺度实现在对象上。

第三节 时代与美呼唤创造型人才

在现代科学发展史上,每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为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当代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向科学社会迈进”“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潮流,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革命是人类创造世界过程中的产物,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产物,它引发了巨大的创造力。

现代社会,创造成了人的最高需要。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和飞跃发展,要求人们保持发扬创造精神,发展自己高级的、全新的主体地位。在人们低级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活动用以维持自己生命存在,但是人们不满足简单重复他人或自己做过的一切,需要创造新颖独特的生活方式,努力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提供新的成果,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方法等,来确证自己作为创造主体的本质力量。

现代的创造不仅与成果相联系,与活动相联系,也指向活动的主体的品质、素质、特征、属性,强调人的创造性品格、创造性态度,强调创造性人的价值和意义。

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把21世纪看作是创造和创造教育的世纪,我国实施创造教育也已经成为四化建设和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创造人才的沃土,更应使创造型人才在校园内遍地开花。

一、创造型人才之美

在这场正在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之中,我们要迎头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代勇于开拓、富于创造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型人才,是富于创造性、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对创造型人才的具体要求是: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

(一)人才成才的内在因素

一个创造型人才,有哪些内在因素呢?或者说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应培养哪些素质呢?

在创造学领域内有人把人才成才的内在因素归纳为“德、识、才、学、情、体”六大因素。下面分述一下。

1.品德

品德包括人的世界观、道德、理想等。德在各种因素中起指导和统帅的作用。宋代的司马光说过:“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不重视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即使有才,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才能,甚至做出有损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德是创造道路上的保证,有德才会把创造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才会攻克难关,才会不畏传统偏见和习惯势力,才会从名利引诱中解脱出来。富兰克林为自己制订一个道德修养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有十一项之多,如诚恳、正直、决断、勤奋等,每个栏目都有定义,每天把言行与目标对照,思想修养的加强使得他的科学修养达到很高境界。一个创造型人才,在品德修养方面要重视这几方面的内容。

(1)志向远大,造福人类

无志者不能成才,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一个立大志的人,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之中,都以其志作为顽强向上的巨大动力。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从十七岁起屡遭灾难,亲人病逝,极度贫困,刺心失恋,直至耳聋,但他坚信音乐事业具有鼓舞人、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作用,献身音乐的理想,鼓舞他战胜了不幸,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终于创作许多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

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正是在为人类造福的志向的激励下,克服重重困难,在克服了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揭开了镭的秘密;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也抱着为人民解除痛苦的崇高志向,攻克了道道细菌难题,成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抱有为人类而献身的热望,在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都有过伟大的发现,毕其一生的精力为探索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创立了具有划时代伟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

(2)勇于探索,百折不挠

创造活动是探索知识的活动,因而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就需要不畏艰险,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明代徐霞客在二十二岁时开始地理考察,十四年中考察数省,历尽艰险,多次断粮,险被淹死,他终于为地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1900年,普朗克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这本是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可是他却屈从于经典物理学,想走调和之路,不敢深入量子王国中的革命,而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理论”。从以上事实我们看到,一个科学创造者如果丢掉了探索的气魄,也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创造才华,诚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好比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忠诚于所从事的神圣事业,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甚至达到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就是创造型人才勇气与胆魄的升华—献身精神。

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重要的创造品格,贝弗里奇说:“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有毅力和勇气。”巴斯德写道:“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六〇六—“坤凡纳明”的试成即是坚持就是胜利的例证,德国医学家欧利希和他的日本助手秦佐八郎从1891年开始,历经十年艰辛,经过六〇六次试验。试成新药物,挽救了无数病人;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就有志于文学创作,但是最初他得到的是743件退稿信,他说:“如果我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信都变得毫无意义,但我一旦获得了成功,每一张退稿信的价值都要重新计算。”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到1973年逝世时,他共写了591本书,总计4000多万字,作品摞起来高度为2米多。

荷兰物理学家塞曼年轻时从一个浪荡子变成一个高才生,是在母亲的激励下,以顽强的自制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终于有了重大科学发现。他母亲去世时留下“挣扎再挣扎”的遗嘱,他为增强自制力把母亲遗像嵌在小镜里,珍藏胸前。在失败和失误的时候,一个创造型人才,更要勇于迎接考验,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戴维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爱迪生也说过,失败是我们所需要的,它与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

(3)坚持真理,敢于革新

创造活动的成果具有独创的性质,没有创见地重复别人的结论,就说不上创造了。但是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传统观念与偏见是重重阻力。而反动势力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甚至不惜扼杀真理于摇篮之中,甚至对创造者进行人身迫害。

伟大的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学说与费尔巴哈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光的波动说,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但被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压倒。但在19世纪,托马斯·杨不怕牛顿显赫的学术地位再次提出并发展了光的波动说,他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会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来自权威的粗暴干涉压制,来自对权威的过分崇拜和迷信,都将是对创造者的考验。

(4)热爱祖国,热爱专业

苏联教育家动情地说过,“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私、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历史上的例证举不胜举。居里夫人为了求学侨居国外,她没有忘记在沙皇奴役下的多难的祖国—波兰。她发现一种比铀放射性强度更大的物质时,对丈大说:“这是一种新元素,假使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将来能够证明的话,就想叫它钋,来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任何一门专业都是广博深邃的,专业需要精益求精,想要有所发现、创造,必须钻深钻透,一般不能脚踏两只船,两头都落空,要树立扎根专业、广泛吸收的思想观点。

要讲究职业道德,各行各业卓有成效者,都把自己的专业看成自己生命的火焰,而把职业道德看成是神圣的灵光。医讲医德,为治好病人钻研医术,有所发明、创造;师讲师德为培养下一代,使自己学识渊博,学术上有所发现。

创造型人才有锐敏的观察能力和直觉能力,思想上、学术上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喜欢思索,喜欢攻关,面对千古之谜,面对前人留下的难题,他不是望而生畏,反倒喜而问之,喜而攻之,他善于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开拓途径,走出新路,他能洞察事物发展的方向,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创造型人才在智能结构方面的组成是: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是指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得信息和情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等,总之是能够出色地完成创造性任务的综合能力,各种能力并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互相促进。

创造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想象的能力、质疑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创造型人才还应具有运用知识和智能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能把知识和智能统一起来,从而发挥最佳效能。

在知识结构方面,创造型人才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善于应用实践,指导自己的创造活动。应有广博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还应具有科学知识与特定历史时期带头学科的基础知识。能从客观上了解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掌握当代新学科的生长点和有关学科的新进程,从而构成一个最佳的、整体的知识结构。

2.创造思维

(1)创造思维是人类两级心理活动

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是任何人,特别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思维能力的水平是判定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这种思维的培养是能否成才的核心问题。近年,创造思维已作为现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科研领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十分关注的科研课题之一,它将在创造美、审美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管是社会生活领域,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那种只知道被动接受信息和知识,而思维呆板者,那些“上传下达”式的人,“两脚书橱”式的学者,已不适应知识爆炸、智力水平要求高的信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确保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当务之急,以培养全面发展最新最美的人为己任的美学、美育,也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

(2)创造思维的品质

A.独立性: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是创新,不是重复,必须与众人、与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

B.连动性:很多创造性成果,都是在受到某种启发以后产生的。这里取决于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

C.多向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

D.跨越性:不能像常规思维那样循序渐进、四平八稳地迈小步子,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E.综合性:综合利用他人、前人的思维成果。有智慧杂交能力、思维统筹能力、辩证分析能力。

(3)创造思维的主要特征

A.目的性:要解决问题的目的性。

B.多角性:从客观角度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进行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平面思维、立体思维……

C.非凡性: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流畅地提出非凡的独创性的科学发展方案。

D.预见性:提出有科学预见的问题。

F.透彻性:洞察事物的本质。

创造自身是一种崇高的美,它所引起的美感和通常所说的美感不同,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暂时受到阻碍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这种美感只有那些历经艰辛而攀上成功的顶峰者才能充分领略和享受。

二、青年时代是富于创造的年华

青年时代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年代,年轻人热爱美、追求美,而美是创造出来的。

青年人有以下几个优越条件,利于创造:

(一)富于创造的年龄

人才学告诉我们,人的创造活动最佳时期是25岁到45岁之间,年轻人处于或走向这个年龄段的前期,这段时期是培养和训练自己创作才能的时期,也是在某些领域(如诗歌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

(二)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想象对于创造极其重要,不论是艺术创造还是科学创作都需要想象,情感是想象的推动力,激情诱发想象,激情推动创造。

(三)求知欲旺,好奇心强

求知欲引导青年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未知的奥妙,从而使青年人做出前所未有的发现与发明、创造。而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姐妹,青年人的好奇天赋,使他们勇于探索,勇于走向创造。

(四)对未来充满信心,少有习惯势力的影响

青年人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对明天充满信念,对未来满怀憧憬,青年人入世不深、血气方刚,少保守观念,敢于创新。

影响青年人创造力发挥的消极因素:

1.性格的片面性:创造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创造要求一个人有较为全面的准备,性格的狭隘会影响创造力发展。

2.兴趣狭窄:兴趣狭窄,必然孤陋寡闻,特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大受影响。

3.胆怯:使想象力、独创性无法施展。

4.缺乏自信:往往把成果弃之于地,使创造火花熄灭。

5.懒:才能一旦被懒惰支配就将一事无成。

青年人在创造性上的有利条件,导致青年在创造美上有如下特点:

1.独特性:造形独特,不同一般。

2.流畅性:思维敏捷,想象顺畅。

3.灵活性:少有思维定式,多有即景生情。

4.丰富性:海阔天空,浮想联翩。

5.情感性:充满激情,灼人心灵。

在当代,创造成了人的最高需要。

在世界上,创造是最高尚最快乐的人类活动,创造活动保证了人类生存发展,给人类带来富足和幸福,人从自己劳动创造的收获中、从自身需要的满足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三、未来的世界与创造

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虽然美的创造发展了,但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压抑并摧残了人的创造力,从而阻碍了美的创造的发展。人类创造美的创造力的新的高扬,那是要人类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进步过渡才能实现的。

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有人预示21世纪将是美的世纪、创造的世纪。我们虽不敢这样断言,但我们坚信,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类精神文明的提高,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发生的新变革,人类越来越摆脱盲目性与片面性,使自己的活动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我们的地球,来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样,人类的美的创造就将会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更为美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各种新的物质材料技术,产生了无限丰富无比新颖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创造了过去前所未闻新的形式。当今美的创造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

新的美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人们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对艺术、对生活方式、对节奏、对形式等,对自身的服装打扮、发型的外在美与心灵的内在美,也都提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学要求。

新的一代人创造出新的美,新的美又培育出一代新人。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不再是单一的色彩,在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领域里,人们创造美的激情不断地掀起新潮。

但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奠基人曾对美的创造的主体有过这样的预测:“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都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塑家等,因而只用他的劳动的一种称呼,就是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全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的一项活动的人们。”

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美的创造,谁也无法做出描绘,因为美的创造是形象具体的,是无比绚烂多彩而又出人意料的。因而马克思对一个无限美好的社会的预测,对这个社会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才能的全面发挥所做的预测是科学的、合理的,这预言一定能实现,我们也要为这美好的时代到来贡献出我们毕生的力量。那个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消灭了三大差别,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地充实,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人的创造力无限高扬的时候,这个时候精美绝伦、无可比拟的美,过去的人们做梦都梦想不出来的美,将遍布人寰,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