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劳动创造美学
14999000000003

第3章 劳动学说美学大厦的基石

厚重的历史帷幔揭开了,这是一位历史巨人用他的扭转乾坤的大手揭开的,于是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历史之谜揭示出了:他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新世界观的大门。犹如幽深岩洞的漫长历史,顶部被创造的匠斧凿开,阳光射进,所照之处,原来的晦暗与神秘变得明朗而清晰了,我们听到了历史的涛声,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的源头;而在历史长河的中流,在奔腾起伏的拍天巨浪之中,那伟大的探索者,以其勤奋以其天才以其无私无畏中流击水。我们似乎看到这历史巨人的深邃目光、雄伟体魄,我们听到那石破惊天而且悠远无限的喊声:

劳动创造了美!

第一节 马克思为美找到基石

纵观中外美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美的根源的观点尽管呈现复杂的情况,但是可以归纳以下几种:有的到客观世界去找,有的到人的心中去找,有的在对象的物理属性上去找,有的只是在外观形式上找……我们要从美学家那里去找美的产生之处,发现美学家站在哪一种哲学立场,他们或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或是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或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

在历史上真正找到美的根源是马克思,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巴黎手稿》)书中庄严宣布“劳动创造了美!”从此掀开了美学史新的一页。

马克思揭示出劳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揭示出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形式的特点,揭示出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劳动本质问题的同时,也为美的产生找到了本源,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石。

劳动创造了美,国内几十年来出版的美学概论都重视劳动与美的关系的研究,却忽略了人类创造世界与美的关系的问题。本书主要从劳动与创造两个角度来谈美的产生,这二者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我们看到马克思是怎样揭示人类劳动的秘密,从而揭示出美的根源。美,这个富有魅力的、神秘的精灵,在人诞生之前,根本就不存在。劳动创造了人之后,人又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然而在人类历史的美学思想上,第一次揭示出劳动创造美的是伟大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的精神劳动学,握住物质生产劳动,也紧紧地握住物质生产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问题,紧紧握住劳动与美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是全部人类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也就交给我们打开美学神秘宫殿的钥匙。

我们要探索美产生的根源,就要跟随马克思研究人类的劳动,唯有人类才具有生产活动。马克思揭示出劳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揭示出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形式的特点,揭示出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决劳动本质问题的同时,也为美的产生找到了本源:劳动创造了美。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基石。找到美的根源是马克思,他在《巴黎手稿》中破天荒地宣布“劳动创造了美!”,从而掀开美学史新的一页。他的思想利器是经过几个思想领域之火锻制之后,才挖掘到美的真正根源的。我们也必须跟随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当时达到的思想高度,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命题的深刻。

第二节 马克思的劳动创造学说与美

我们都承认劳动创造了世界,但是关于劳动,对于它的起源、本质、发展、形态、作用……我们似乎还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但马克思对于劳动,却有着极其重要丰富的论述。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指向了美,这是对于美的起源的正确唯一的解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的建设的联系,我们有待于深入研究。

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所承认和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他不承认物质的生产劳动的根本意义。他认为只有思维和精神才具有最本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黑格尔哲学这一关键之处,被马克思锐敏地捉住并加以批判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实践的观点,即唯物主义对象化理论的观点,论述了发生于物质感性活动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用实际劳动过程的对象化来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象化比较,批判了黑格尔对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和劳动活动加以神秘化。这一切,对美的规律有巨大的意义。不了解真正的人的感性活动,不了解发生于实际的物质的劳动过程中主客体的对象化的关系,就不能理解美的规律中的物质尺度和内在尺度,以及人作为主体在美的规律中发生的作用与意义。

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创造活动,是形成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动力,从而也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内容无限丰富,但最基本的是物质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不论是创造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两个形式相结合的过程。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识世界是基础,又渗透在创造世界的环节之中。我们说的生产力就是在人们运用脑力和体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说,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更直接地说是人的劳动创造活动。

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他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只看劳动的结果,只看到劳动创造财富,把工人只作为劳动力看待。他研究劳动过程,研究人的本质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揭示了人的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是人的本质,是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他说: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与自然发生关系并占有自然物的活动,劳动活动过程是人和自然首先发生物质变换的物质生产过程,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特点的活动,而且是全人类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活动。

人的劳动,是人同自然界、自然物相互作用的对象化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人与动物不同,人具有意识和意志,人就在自己的活动中,积极追求本身自觉地提出的目的,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才能、天赋、习惯、体力、智力和精神力的全部总和,人的创造能力的综合)运用于实现在自然界上面,并且创造新的产品。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具有新的形式,人创造的产品是人劳动的结晶,人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人用自己的产品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

他说: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他还说:工业的历史和关于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迄今人们从来没有联系着人的本质,而总是仅从表面的有用性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

这就告诉我们,劳动的作用与意义决不只限于从劳动产品的有用性方面来理解。劳动不能只从表面的有用性来理解,要联系人的本质,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全面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矛盾,这是最基本的矛盾,而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正是为了解放这个矛盾产生的。但这个矛盾是永恒的,这是人的无限发展需要与需要对象之间的矛盾,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这种矛盾,人类创造活动可以说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说:“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其出发点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劳动才使人和自然向着物质交流得以实现。因之,人与劳动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要求劳动创造。

任何一个人群,如果充满了劳动创造生机,就不仅能够生存发展,还会变得繁荣昌盛,富裕幸福。

一个民众普遍缺乏劳动创造热情、消极懈怠的社会,就会缺乏生机、缺乏动力,不仅不会得到进步和繁荣,只能是停滞、僵化,以致死亡。

人的劳动创造热情的高低,像晴雨表一样反映着他们所处社会的性质和状况。先进的社会制度,英明的政策,解放生产力,具体体现为人们劳动热情的高涨,这是一个核心,其他社会动力形式围绕它发生作用。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都在于对生产力的解放和促进,解放和促进的作用就是要使人的劳动热情、创造热情积极焕发。

劳动创造活动正常进行,劳动创造能力全面施展,社会进步由此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