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思考?思考什么?为什么思考?如何思考?这些难道不应该思考吗?)
(第一节)挖掘你的思考力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力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培根
苏格拉底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我们的思考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向着完美的目标前进。当世界进入全球竞争的时代,创新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而思考则是动力的源泉。思考的历史也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
很多事例都已经证明了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问世后不久,有一天在巴黎放映一部叫《拆墙》的电影短片。由于放映员的粗心大意,放映的是已经放映过还没有倒过来的片子。这样一来,片中所表现的“一堵危墙被推倒在地”,在银幕上便出现了情景相反的图像:一堵被推倒的墙,又从残垣断壁中重新竖了起来。
这一意外事件引起了放映员普洛米奥的思考,使他受到了启发:这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拍摄技术。后来,他在一部叫《迪安娜在米兰的沐浴》的电影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倒摄的方法,观众在银幕上看到,跳水女郎的一双脚先从水里冒出来,然后倒着翻转180度,最后又轻轻松松地落到了高高的跳板上。这引起了全场观众的一片热烈掌声。从此以后,它成了电影拍摄中的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新技术。
从事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或一项开拓性工作,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常常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最后的成功来说,错误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它能使人增长正反两个方面的知识,磨练应付各种事变的意志。同时,它还常常会成为向人们显示某种自然奥秘的契机,使人能意外地发现和捕捉到取得某种成功的机会。只要既不在错误面前灰心丧气,也不轻易地就放过它们,并通过深入发掘和不懈努力,是有可能将错误转化为一定成果的。
思考就是这样,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可以变废为宝,只要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你就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思考。
现在人们都非常关注智商的高低,其实智商更多地体现为人的现实思考力水平。但是思考力不是天生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他的思考力都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因为每个人的潜在思考力是无限的,或者说,人的思考力潜能是无限的。
思考的潜能,是每个人身上固有的却未被开发和挖掘的内在能力或能量。研究生命科学的专家发现,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未曾得到挖掘开发,其中当然包括思考力。心理学家曾经运用整体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成功经验,如杰斐逊、林肯、罗斯福、卢梭、弗洛伊德、歌德、爱因斯坦等,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水平地承认自己,相信自己具有超常的能力,是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那些所谓超常的能力,恰恰是一般人所共有的。
思考的潜能虽然人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往往对此一无所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以为十分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极限,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或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耐”。正是对自己潜能的无知,才使许多事情不能做成,许多目标不能实现。德国科学家卡费尔德指出:“对自己起限制作用的错误感觉是创造高水平业绩的最大障碍。”古往今来,无数有着辉煌成就的杰出人物原本并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特别才能,但无不具有超越常人的发掘自己潜能的特别能力。他们勇于挣脱潜能的束缚,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放手大胆地去拼搏,卓有成效地去努力,直至发掘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创造出事业的最佳成果。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超越别人。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
克劳德是一个高中生。他的语文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没人回答。老师说道:“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没有动脑筋。请大家集中精力想一想。”
克劳德皱了皱鼻子,紧锁眉头,抓抓下巴,眼睛盯着天花板,暗自思忖着:“想呀,想呀,我已经在想了。那短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主题,中心思想,可能是什么呢?”他的目光从右移向左,噘起嘴,然后下意识地把目光投向课本,打开书翻来翻去,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与此同时,他的头脑中不断重复着:“想呀,想呀,什么是中心思想……”。
克劳德是在思考吗?没有。他是在努力和希望,但并没有思考。他的头脑像是正在参赛的汽车,虽然已经发动起来,而变速器还在空档上。他准备好了出发,但费了半天劲儿还是原地不动。
再看另一个例子:
爱噶莎是一位女大学生,正在学生食堂吃早餐。现在她不仅在想,而且完全进入了沉思:“今天该做的事儿太多了……下午6点跟吉姆有个约会……该做学期论文了……贝莎真是一个邋遢鬼,但愿这学期她能把宿舍里她那一摊儿搞干净些……我的发型太难看,要是能象玛莎那样固定起来该多好,雅观而且省事……全怪冬季太长,否则我不会这样感到压抑,但是我的心境为什么要受气候影响呢?这咖啡太浓了,这儿的服务员真不怎么样,连一杯对口味的咖啡也做不出……我再也不能回到家里吃一顿真正的饭了……真想知道我的体重又增加了多少,跳跳舞也许管用……”
爱噶莎的心理活动要比克劳德好多了,更接近于思考。她的头脑中涌现出了不少念头、想像和概念,而且注意力也相当集中。不过,她的角色是被动的,她是自己心理活动的旁观者。按照本书的观点(这也是大多数权威人士的观点),这种无目的的思绪与真正的思考相距甚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去思考。
(第二节) 思考是什么
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思考,它成就了人类文明史
——高尔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思考呢?首先,大家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们需要先了解思考是什么样子。
我们先来看看在科学研究中发生的事情:
哈佛大学农业科研小组,有一段时间致力于研究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由于实验中的差错,培养出来的细菌群,不仅不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反而会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一种抑制和阻碍的作用。小组里的科研人员对此没有简单地“丢开了事”,而是敏锐地意识到了它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于是他们掉转方向,将错就错,干脆研究起具有选择性的高效除草剂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他们取得了成果,为现代农业中的化学除草技术奠定了基础。
慕尼黑的造纸菲德尔曼技师,有一次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在造纸的某道工序中少放进去一种原料,结果生产出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正当他想着会被老板解雇的时候,一位朋友向他建议说:“考虑一下这样的纸有没有什么别的用途?”于是这位技师和他的朋友一起,对这批纸反复观察琢磨,终于发现:这种纸吸水的性能很强,蘸在这种纸上的墨水很容易被吸掉。他们发现这一特点以后,便对这种纸加以剪裁装订,把它作为一种专供书写后吸干墨水用的“吸墨水纸”出售,上市后竟然大受用户们的欢迎。后来这位技师还为这种“吸墨水纸”的制造方法申请了专利。
还有一个同生产“吸墨水纸”相似的事例:
纽约人麦克维原想研制一种粘性很强的胶水,但由于在研制过程中出了差错,生产出来的胶水粘性很差。可他不肯就此认输,总希望能想出个什么办法来对这种胶水加以利用。后来他想到,可以利用它的粘性不强这一特点,将它涂在信纸、便笈的上方或一角。要取下涂了这种胶水的某一张信纸、便条时,只需轻轻一提,不仅纸不会撕坏,连胶水的痕迹都不会留下。麦克维拿了这种胶水到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去推销或请求免费使用,虽然也碰过壁,最后还是得到了用户的认可,逐渐成了一种颇有销路的新产品。
思考是什么呢?首先,思考是在我们控制下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控制”是一个关键词。坐在小汽车里不等于是在开车,只有把握方向盘并控制汽车的运动才是开车。同样道理,我们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受到自觉指导的情况下才是思考。
当然,跟开车旅行一样,思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目的。旅行可以跑专差,也可以是没有固定目的地的假期漫游。开车的环境条件多种多样,效率和成功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光线的明暗、行驶的快慢、路线的对错等等。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还控制着汽车,就是在行驶;同样,只要我们还控制着自己的头脑,就是在思考。
这并不是说思考必须是自觉进行的。无数证据表明,无意识的思考也可以成为有目的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最显着的例子就是当我们暂时放弃对某一问题的思索而转向其他活动时,常常会突然闪现一个能解决原来问题的想法。
斯托是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一天,他铭思苦想了好几个小时,也没有解决那道几何题。他决定暂时放一放,于是,就去睡觉了,很奇怪,在梦中,他很轻松地把辅助线加上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醒来后,他对梦景还记忆犹新,就赶快按照梦中的方法去加那条辅助线,果然,很快就证明出来了。
这就说明了思考有时候并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正像物体运动一样,思考也存在着一种惯性,并且越是勤奋地、经常地思考,这种惯性就越大。所以,我们经常提醒大家要勤动脑筋,就是希望能培养出这种思考惯性。
我们不妨给“思考”下一个比较正式的定义:思考,就是帮助我们弄清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或理解事物的一切心理活动。它是寻找答案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思考过程中包含着无数种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认真观察、回忆、好奇、想像、推想、解释、评价和判断。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或作一项决定时,往往要综合进行这些活动。例如,我们可能先找到一种想法或“左右两难”的问题,然后经过质疑、解释和分析等思索活动,最终得出结论或作出决策。
人们为解释思考的本质,已经作了很多努力。人们广泛地认为,思考完全是语言型的。就是说,我们的思考过程就像说话那样能造出句子来,并默默地在心里说。如果真是这样,爱因斯坦便不配称为思想家了,因为他的思想所包含的想像要多于言词。正如我们可以用文字以外的数学符号或图示来表述某一见解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它们进行构思。
(第三节) 思考凭什么
透析大千世界的美妙,我们看到了它的灵魂,那就是思考
——雨果
20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大脑的科学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人脑运行的了解。我们对思维的认识被大大丰富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思考并非神秘活动,并非不可知的和无法学习的。人们已经建立了一些思考模型,供科学家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其相对客观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这些知识又可以用来加强好的思考习惯,克服不利的思考习惯。诚如詹姆斯·莫塞尔所说:“任何一种认为有效思考在本质上无法传授和学习的观点,都只是懒汉的胡说而已。只有从来不愿考虑实际思考活动如何进行的人,才会抱有这种观点。”
目前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人脑并非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由两个器官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这一突破性的认识还是偶然得来的呢。
一位神经科医师在采用新法治疗癫痫病时,为了减轻患者病状而切断了连接大脑皮层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结果为研究两个半球各自的功能提供了机会。研究表明,人脑的右半球负责非语言的、符号和直觉的反应;左半球则负责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和条理性的任务。
这项研究给已有认识以新的重要性。几十年来,思考心理学家均强调思考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产生想法的阶段和进行判断的阶段。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他们进一步强调:敏捷的思考要求掌握适用每一阶段的所有方法,以及在这两个阶段之间自由转换的技能。
下面我们仔细看看每一阶段。请读者特别注意有效与无效之间的区别。
一、思考的火苗
这一阶段同所谓“创造性思考”的联系最为紧密。在这一阶段,会显现有关问题或观点的各种概念、处理办法和可能的答案。有效的思考者主意较多,也较好。更明确些讲,成功的思考者将倾向于先对问题进行多视角观察,然后确定问题的性质;他会考虑许多不同的调查方式,在作出判断之前产生许多想法。另外,有效的思考者更愿意承担智力风险,想法奇特甚至荒唐。但他们想像丰富、独创意识强烈。
相比之下,思想迟钝者倾向于从有限的角度看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采用自己所想到的头一种方法,对思路直接进行判断,满足于少量的思绪。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自觉地令自己的想法遵从众说,不敢偏离常规的和可以预期的范围。
二、评估性思考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则例子:
可罗纳是克罗地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他犯了难,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他的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优秀,随便找一份工作应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后来,他索性把影响他作决定的所有因素都列举下来,进行逐个思考、选择,包括他的特长、爱好、缺点等,另外,他还列举了对各项工作的前景分析及自己的发展余地。最后,经过思考——评价——否定——选择,他终于很明确地发现,自己最适合做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他选择了做销售工作。
思考离不开评价,如果可罗纳不对各项的前景及性质进行评价的话,他就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评估性思考同所谓“洞察性思考”关系最密切。在这一阶段,要对头脑中产生的想法进行检验和评价,作出判断,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以改进。思考敏捷的人对这一阶段很认真。他们检查自己的第一印象,找出思路的重要特征,将结论建立在证据而不是自己的感觉上。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局限性和倾向性很敏感,因此,会十分认真地检查其思路的逻辑性和答案的可行性;寻找其中的薄弱点和含糊之处;预先考虑到别人对自己所持见解的消极态度。一般说来,他们还要对原有见解进行修正和改善。
相反,迟钝的思考者则是仓促判断、轻率定论,忽视必要的证据,将自己的结论建立在感觉上。由于不能察觉自己思路的局限性和倾向性,他们往往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忽视可能的逻辑混乱、判断失误和遭受异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