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15140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人们都不愿意谈论死亡,当然我也不喜欢。只是,我选择了心理治疗这个行业,就不得不探讨这个沉重话题。无论在中国或在加拿大,经常有来访者在我工作时,提起生死难题。我的工作就是在人们困苦之时能够助人,所以我无法回避对生死的探讨,我无法简单敷衍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来访者。我所能做的就是协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冷静地理性地思考自己的生死抉择。

人们常说,你们的工作太灰暗,一直面对人心的垃圾。我说,我的工作虽然极富挑战,但意义深长。试想,当人们处于极其恶劣的心境时,当人们倍感孤独无助、痛苦绝望时,我们若能助上一臂之力,让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而生存下来,那份挽救生命的欣喜,无法言表。生命无价,所以挽救生命的意义也无法度量。还有那些为生死自由而困惑迷茫的来访者,倍感抑郁、焦虑、恐惧、悲伤,我们唯有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侧耳聆听,一起开拓思路,共同拓展视野,协助来访者维系心理平衡。我们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份内心的满足无与伦比。

我们会收到“谢谢,你是我的救命恩人”的衷心感谢;我们也能听见“谢谢你的帮助,我已能健康生活”的积极反馈,但是更多的是人们离去之后,不想再与那“不堪回忆的经历”有任何联系。每每看到病人挣脱精神枷锁,走出泥潭勇往直前时,即使没有片言只语,我的那份喜悦、那份满足、那份骄傲或许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了解人心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来访者情绪混乱企图自杀时,他们十分敏感多疑,我们任何一个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来访者拒绝帮助,走向绝路。

人内心的情结要比人嘴里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意义,因为嘴里说出的只是人们想让你知道的话语,而压抑于内心的情结,那些搅乱情绪的本源是不会轻易透露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怎样读人的心,怎么听言语背后的心声。

我们知道不留痕迹的鞭打比留下痕迹的更伤人的心。我们明白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奖赏。

我们懂得,当我们开口说话时,我们只是在重复我们所知道的,而当我们侧耳聆听时,我们能了解到、学习到更多的东西。面对生不如死的来访者,倘若能让他们宣泄出心中的苦难,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腾出位置让自信和理性进入。

生与死是手牵着手的,否定了死等于否定了生。我们唯有坦诚地与来访者进行生死自由谈,方能协助来访者沿着生死阶梯,健康快乐地一步步走向更为宏大的世界。

我将几十年心理咨询和治疗时的生死自由谈记录在此,希望与年轻的或年老的人们一起探讨这些生死难题。因为耸立在人生终点的死亡界碑不该是令人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物,而是提示我们要更好地珍惜当下之乐的警示牌。

经案主同意,书中的个案都经过修饰,以对话或自述的方式表达,目的是不泄露来访者的隐私。

黄蘅玉临床心理学博士

2016年11月完稿于加拿大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