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15140300000002

第2章 等待永不返回的爸爸

你曾问我,怎样向4岁的女儿解释死亡?

你告诉我,你对孩子说了无数遍:“孩子,过来吧,不要等。爸爸死了,他不会回来。”

可是,孩子没有应答,一丝不动地坐在面对大街的窗口前,依靠在窗旁,双眼呆滞地盯着窗外,面无表情。

你说,你为孩子,打开了她最爱看的电视剧《辛普森一家》,抱她坐到沙发上。仅几分钟,孩子又抱着心爱的小熊娃娃坐到窗口边,静静地凝视着窗外。

你喊道:“别等了,孩子。你爸爸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可她低着头,双臂紧紧地抱着她的熊娃娃,脸侧贴着熊的脑袋上,没有说话。

你对孩子嚷着:“他丢下我们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孩子还是坐在窗前等爸爸,一言不发。

“你爸爸死啦,不要等,去睡觉。”你将坐在窗前的孩子抱起,放到床上。

你拿起一张纸,用打火机将之点燃。火苗上窜,纸变黑,在空中飞舞一番,火灭。烧尽的黑色纸絮卷作一团,慢慢飘落到地。

“你爸爸就这样变成灰烬,消失了。”你对孩子说。

孩子双眼直直盯着那黑色纸絮,看了好一阵,面无表情地、慢慢地吐出一句:“这是一张纸,不是我爸爸。”

4岁的孩子能懂死亡吗?有必要直接告知她父亲的死讯吗?或是编个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企盼着,等待着永不返回的爸爸?

你丈夫、莎莎的爸爸不久前自杀身亡。你知道莎莎的爸爸患抑郁症多年,长期病假在家。他拒绝服药治疗,整日无精打采。以往酷爱的吉他已铺满尘埃,屋里早就没有吉他的旋律和他浑厚低沉嗓音的哼唱。你没法治疗他的抑郁,也没有办法与他对话。你只能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你只想逃离这个家。

莎莎自出生后一直由爸爸照顾,每天跟着郁郁寡欢的父亲生活。她也是个安静忧郁女孩,不苟言笑,没有童真的欢乐。每天,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没有人与你打招呼,没有人问你今天的工作是否辛苦?没人过来帮你放下手中提着的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没有人关心你是否买够了一家人要吃的水果和食物。你看到的景象似乎永远如一:父女俩在沙发上挤在一起,静静地相依着,没有嬉笑,没有追闹,没有争执哭叫,同样也没有因为你的回家而产生的欢笑。

当你感到这个家没有存在意义时,当你昔日的爱恋被繁重的生活压力挤压得消失殆尽时,当你对你曾经非常崇拜与欣赏的爱人感到厌倦躁烦之时,他——你的丈夫一定也知道了你的情感。在你准备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人生之时,在你准备采取行动的前夕,他居然卖掉自己最最心爱的、久不触碰的吉他,换取了那几文钱,给莎莎买了个毛茸茸的小棕熊玩偶。然后,他决然阻断他自己年轻的生命,自杀身亡。他走了,他离开了心爱的莎莎,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了这个他厌倦了的世界。

对莎莎而言,朝夕相处的爸爸突然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了。她满屋子转,屋里屋外寻找。你知道孩子在找爸爸,只可惜这个自幼与抑郁症父亲生活的忧郁女孩,迥然不同于邻家同龄女童,她没有一般女孩的伶俐口齿,她不会滔滔不绝询问,不善言表自己的喜怒。她在房内转了几圈不见父亲之后,就趴在窗前等待。

你揉着女儿,哭泣着:“宝贝,我怎样向你说清楚什么是死亡呀?”

死亡常常是人们言谈的禁忌,不吉利。恐惧死亡的文化源头起于何处,我不得而知。古今中外,死亡从来都是令人悲伤晦气的主题,尽管人人都避不开它。

幼小孩童难以理解她爸爸的去世,她还不到探究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心理成熟度。你们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无论是天堂地狱,还是轮回转世,你都难以向莎莎解释清楚。

有时人们会用动物植物等儿童能理解的比喻来帮助儿童理解死亡,只是,当幼小孩童面对亲人的死亡时,他们最为现实的需要并非理解什么是死亡,他们迫切的需要是如何应对失去亲人而造成的巨大生活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丧失和改变是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幼小孩童在亲人死亡后,丧失与巨大的改变挤压到孩子身上,他们常常不知所措,他们在寻找失去的“过去”。

莎莎时刻在寻找昔日朝夕相处的父亲,她无法应对父亲的离去和那发生了巨大改变的生活。当孩童面对死亡的问题时,我们只能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言语与儿童交谈。

“莎莎想爸爸了?”你明知故问。

“是。”

“莎莎希望爸爸回来干什么?”

“我要爸爸陪我看电视,陪我睡觉。”

这就是莎莎在寻找的“过去”,那个她与爸爸一起生活的日子。

莎莎需要有人陪她看看电视,带她玩。晚上睡觉前,陪在她身边,讲讲故事。尽管故事就是翻来覆去那么几个,那样莎莎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就会渐渐消去。

你考虑了无数次,你询问了很多专业人士,你想知道怎样向女儿解释她父亲的死亡,怎样让她理解她爸爸永不返回这一事实。

那天,莎莎依偎着你,低声细语地问:“爸爸不回来了?”

你对莎莎说:“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不回来了,他在那里等我们,他在等莎莎长得很大很大后去那里看他。”

“是吗?那莎莎要快快长大。”

“是的,你要多吃点,才能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带你去学游泳、学溜冰、我们去好多好多地方玩……”

莎莎妈妈,你做得很好。幼小孩子很难理解死亡,我们可以慢慢给他们解释,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度过死亡引致的心理危机,消除他们的困惑,抹去死亡的阴影。

莎莎自幼与抑郁的父亲过着抑郁的生活,你的积极乐观给莎莎开辟了另一番天地。死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莎莎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你的陪伴使莎莎更容易应对生活的变化,你的欢乐和坚强会传递给她。

莎莎妈妈,照顾好自己,你快乐了,你孩子才能快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