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15140300000003

第3章 爸爸为什么要自杀?

一个10岁的孩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你告诉我,我爸爸为什么自杀?”

强生的父亲在家悬梁自尽。当人们发现时,已经命归黄泉。

强生的母亲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悲剧所震惊,情绪失控。强生和他母亲分别被亲友们安置到朋友家暂时住一段时间。

父亲自杀后,强生一直没有见到他母亲。父亲自杀那天,放学后是母亲的朋友到学校来接他,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他爸爸在家里自杀了,他妈妈很难过,到朋友家去了,暂时不回家,所以他要跟那位阿姨去她家住几天。

强生得知父亲自杀的消息后,没有哭泣,没有叫喊,一反既往活泼好动的脾性,异常安静。那个晚上,他没有询问一句话,无精打采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位阿姨知道他心不在焉,眼神不专注,呆呆地不知在想什么。

次日,那位阿姨把强生送到学校辅导员办公室,告诉老师强生家里发生的悲剧,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帮助。

阿姨走后,强生要求老师送他回家,他不想进教室。老师答应他可以不进教室,但不能回家,因为他家里没有人。母亲这两三天内不会来接他,而那位阿姨刚去上班。老师让强生去辅导员办公室坐坐,或去图书馆看书,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强生执意要回家,他要知道他爸爸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要自杀。

老师不知如何回答,便将强生按特例转介到我们儿童心理服务中心的危机干预部门。

“我爸爸真的死了吗?怎么死的?”强生直截了当地、反复地发问,没有客套,没有犹豫,甚至等不及我开口作自我介绍和介绍工作的性质与规范。

“我从来没有见过你爸爸,我不清楚你爸爸怎么死的。我只听说你爸爸是自杀,是吗?”学校老师告诉我强生知道他父亲是自杀的。

“他们说我爸爸自杀了,听说是吊死的。为什么?爸爸为什么要自杀?他不是好好的吗?上星期天还和我一起去游泳,我们玩得很开心。”

“上星期你爸爸有没有说过一些让你觉得有点奇怪的话?”

“没有呀,我爸爸一直是个很开心的人,会跟我一起玩,从来不会像妈妈那样一定要我做这做那个。妈妈一直说爸爸过分溺爱我,可我就喜欢爸爸跟我一起闹着玩。爸爸死了,他再也不会陪我玩了,是吗?”

“是的,他不会再陪你玩了。”

“为什么他不想陪我玩?”

“他不是因为不想陪你玩而死的,他一定有他的痛苦。”

“什么痛苦?”

“我不知道你爸爸有什么痛苦。不过我知道自杀的人都是因为心里太难受、绝望,而且没有人能帮到他,所以他决定自杀,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终止他的痛苦。也就是说,他死了,他不再痛苦,能安息了。”

“是这样吗?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他有痛苦?我可以帮他的。”

“他可能有一些任何人都帮不了他的痛苦。如果有办法解决,他不会自杀。他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感到绝望和无助。”

“这么大的世界,真的没有人能帮他解除痛苦吗?”

“问得好。有时巨大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帮助他解除的,只有自己承受煎熬,自己设法挺过去。”

“我爸爸承受不了痛苦,而且也没有人能帮他解除痛苦吗?”

“一般来讲,自杀者之所以想死,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特别特别难受。不过我相信,你爸爸现在解脱了,没有痛苦,不必再承受折磨,我们应该为他感到宽慰。你说是吗?你不想让你爸爸一直难受痛苦吧?”

“当然不愿意,我希望我爸爸不要痛苦。但是,我不要他死。”

“有时,一个人经受痛苦而没法解决时,应该寻求多方面的帮助。如果他不说出来,别人不知道,没法帮助他。当然我们不是要求他把自己的痛苦到处对别人讲,至少他可以跟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谈谈,或许专家们能帮助他减轻或消除痛苦,是吗?”

“我爸爸有没有跟专家谈谈?”

“你爸爸已经解除痛苦,他可以安息了。我说的是以后其他人遇到痛苦时,你可以劝他们去寻求帮助。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想尽力帮助你。一个孩子,爸爸突然死了,心里该多难受,是吗?”

“是,我心里太难受了,不知该怎么办?我没有爸爸了,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爸爸不死该有多好呀?他有困难,我会帮他。”强生哽咽着。

“遇到这样不幸的事,心里一定难受,但过去的事情永远永远永远不可能重来,不可能改过来。已经发生的事,不要去设想假如假如,而是现在怎么做,你说是吗?”

“不知道。”

“我想知道你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跟我介绍介绍吗?”

“我爸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他特别喜欢我。”

“怎么喜欢?能讲给我听听吗?”

我尽可能地引导他谈谈他爸爸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让他告诉我他们去玩些什么?游泳时,爸爸当教练呢,还是两个人自己游自己的?爸爸带他出去吃东西,吃些什么?是他爸爸点的菜,还是他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我们聊了很多日常生活琐事,强生的紧张情绪略有放松。

“你说你爸特别宠你,怎么宠?”

强生很会总结归纳:“我爸宠我有两招:一是公然反抗我妈的指令,我妈要我做什么,我不做,我爸坚决支持我;二是阳奉阴违,表面答应,暗地里不听。我妈经常气得够呛。”

想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谈谈那个人的故事,谈得越详细越好。思念会融化在个人的故事情景中,痛苦、快乐、忧伤、喜悦、悲哀,各种情绪都将随着故事流淌,心理压力暂时有所缓减。

强生在谈论他爸爸时,注意力逐渐偏移。但是,一旦停顿下来,挡不住的悲痛继续袭来。

我们中心的精神科医生给强生开了一些帮助镇静和睡眠的药,如果强生晚上无法睡眠的话,可以服用。

再见强生时,他仍然陷于“爸爸为什么要自杀”的漩涡中无法脱身。他问道:“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一个人自杀?”

“强生,你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全世界心理卫生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问得好!自杀者是因为绝望、无助,hopeless & helpless。我们要燃起他的希望,帮他找到出路。有时一个人帮不了,再找第二个人;第二个人还帮不了,可以找第三个人;第三个人仍是无用,就去找第四个人,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很多难题确实不容易解决,但是不等于一直无法解决,是吗?”

“是。”强生有气无力地呼应着。

“你爸爸的去世确实令人难过,不仅仅你心理难受,你妈妈也很难受,很多亲友都很难受,是吗?”

“是,听说我妈妈哭得都站不起来了。”

“失去自己心爱的人,心里会有无法表述的悲痛。所以你一直希望你爸爸没有死,这样你就不会痛苦。可是,你的这种设想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的。人死了不可复活。”

“人不能复活吗?”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复活,这是不现实的。死人不可能复活。我们活下来的人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不要被痛苦压垮。”

“那我该怎么办?没有爸爸,谁陪我游泳?谁带我去钓鱼?谁带我去玩?还有谁会那么爱我?我爸爸比我妈妈更爱我。他为什么会抛下我去自杀?”

强生大哭。

哭了好久。我没有阻断他,只是给他递纸巾。

之后,强生谈了很多爸爸的好、爸爸的关爱、爸爸的宽容、爸爸的智慧。在谈论爸爸人生的过程中,强生不再那么悲伤,爸爸的慈父形象呈现在他的脑中,活生生地描绘在我眼前。

走出悲哀的最有效方法是尽力去帮助他人,在助人中能焕发自己的潜能和积极性。

我与强生谈及了他母亲。强生认为他妈妈是个情绪化的人,“像个小孩子,她太不懂事了。”强生这样描述。言毕,强生补充道:“爸爸老这么说我妈。”

“是吗?那么你妈妈应该得到你的关爱。爸爸不在了,你已经不是小小孩,你懂事,你应该帮助你妈妈度过你们现在的艰难时日。”

“我能帮什么?”

“当你妈妈情绪化时,你想想你爸爸是怎么做的,那你也可以试着那样做,行吗?”

“我试试。”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之后,一个家似乎就要坍塌。强生的母亲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拔。强生在抱怨爸爸为什么要自杀的同时,又为妈妈的无能感到失望。

强生和他妈妈怎么也想不出强生爸爸自杀的缘由,他们不停地猜测分析,不停地责备自己或抱怨他人。我常提醒他们,猜测是非常不明智的,猜测只是他俩的想法,不一定真的就是强生爸爸的思想。如果猜错了,会冤屈一个逝去的灵魂或错怪一个活着的人。

我与强生探讨了对人性的尊重问题。尊重一个人,不只是表现为言谈之间,大家都愿意给自己贴上善待他人的标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并非口头之言,它体现在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之中。

强生看着我,点着头,脸上却是似懂非懂的神情。

“你站在你爸爸的立场上想想,你认为你爸爸愿意你们这样揣测他自杀的理由吗?”

“不愿意。我妈妈就会乱猜,常常说我爸爸外出与一些妈妈不喜欢的人去喝酒。我爸爸常常很生气,其实他是去帮朋友搬家。妈妈就是冤枉他。”

“所以,我们不要只凭自己的想象就作出主观断定。猜测有可能做出不尊重他人的事。尽管你爸爸自杀了,我们仍要尊重他,相信他有难以活下去的理由。自杀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相信这是你爸爸最后做出的决定,我们要尊重他。你说对吗?”

“是。”

“现在你爸爸不在了,你是个大孩子了,你能做许多你爸爸以前所做的事,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我能做什么呢?”

“你能做的就是帮助妈妈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

“怎么做?”

“克服悲伤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沉浸在悲伤里不能自拔。有可能的话,你可以陪你妈妈去外面走走,转移注意力,同时也能调理情绪。一个人情绪忧郁时,需要身体的运动,这样体内化学物质会有所改变,情绪会改善。你能做这些工作吗?”

“可以吧。”

“如果你妈妈仍是一直郁郁不振,那你要劝妈妈去看医生,请医生帮忙,知道吗?”

“知道了。”

父亲的死,让强生明白了很多事理,孩子一下子长大。正如古语所说:祸中有福——坏事能变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