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
15140300000004

第4章 里奥的梦

“妈妈可以不死吗?”6岁的男孩里奥问。

我一时语拙,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个集生理学、医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科学于一体的复杂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何况向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解释这问题,实在太难。

“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呀?”我反问道。

小里奥哭丧着脸,嘟哝着小嘴,沉重地道出缘由:“我做了一个梦,我妈妈46岁就要死去。现在妈妈已经45岁,她告诉我再过三个月她就是46岁。我不要我妈妈死去。”

这确实是一个严重问题。小里奥的这个梦令他焦躁不安。他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要他妈妈一直陪着他。半夜里他时常惊叫,辗转不安,睡不踏实。早上他拒绝起床,不愿上学。他妈妈只能再三哄着,软硬兼施把他送去学校。他到了学校仍是愁眉苦脸,昔日快乐活泼的里奥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老师都觉得不对劲。

尽管小里奥的妈妈和老师都耐心地向他解释了无数次,说明这只是个梦,不是真的,妈妈不会死。可小里奥无法相信妈妈和老师的解释,仍担忧不止。

小里奥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他是个人工受孕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他父亲,由妈妈一个人抚养长大。妈妈的家人都在南美洲,里奥从来没有见过家里的任何亲戚。里奥的妈妈个性内向,朋友不多,小里奥是妈妈生活中唯一的亲人。

里奥妈妈猜测里奥之所以做这样的梦,可能与她前一阵胃痛送医有关。那天从医院回家后,里奥曾多次问他妈妈:“你会死吗?”

“病重了,人当然会死。”

从那以后,里奥就开始做噩梦。

里奥妈妈不知道一个小孩子怎么会做这样倒霉的梦,她说了无数遍“我不会死,我不会死!”但无济于事。

困扰着里奥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死?”“人可以不死吗?”,这些问题的言外之意就是:里奥担心妈妈死了,他就是孤独一人,他害怕。

怎样与一个6岁的孩童讨论这些人生哲学课题呢?

我不能哄骗一个单纯的孩子。“你妈妈不会死”这种违反科学伦理的话不是我们应该说的。人固有一死。

向一个孩子解释梦的含义,解释死亡,并非易事。我无法向一个6岁的孩子说明梦是无意识的显现;我也不能和一年级小学生谈论死亡是躯体生理机能的终止,是新陈代谢的结束;我更难向幼小孩子阐述灵魂的存在与消泯。我只能以一个稚童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除他的关于死亡的焦虑。

我相信,任何问题经过人们自己探究得出结论远比其他人的详细解释更有说服力。在与儿童和青少年的交往中,只要条件允许,我通常不会自己滔滔不绝地向孩子们讲一大通道理,我希望他们能自己去发掘答案,或者我与他们一起探索问题的结论。

就里奥的问题而言,真正引起他焦虑的不是“人为什么要死”这个普遍性概念问题,他担心害怕的是妈妈三个月后可能会死,他只有6岁,无法想象生活在一个没有妈妈的世界里。所以,他问题的焦点是害怕失去妈妈,他的安全感全都依附在他妈妈身上。

我打开电脑,决定与里奥一起来解释他的难题。

“每个地方的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天气不好,生活比较困难,饭也吃不饱,那里的人死得比较早。你看到过电视里介绍的那些非洲的孩子吗?他们生活很困难,所以那里的人死得比较早。加拿大人生活富裕,条件好,寿命较长。加拿大全国平均寿命是81.2岁,也就是说,一般的人要活到81.2岁才死呢!”

我让里奥自己看加拿大统计局在网上发布人均寿命的数据。

“你家住在哪个城市?”

“列治文。”里奥大声答道。

“好,我们看看列治文市人的寿命。哇,你瞧,平均84.9岁!这就是说,你妈能活到84岁或85岁。那时,你就40多岁了,是个中年人了。”

“让我再看看温哥华市的人能活到几岁?”

我让里奥自己查。他看后特别兴奋,嘴里不停念着各种数据:“温哥华人均寿命是81.4岁,我们列治文的人可以活得更长,84.9岁。”

第二天,里奥的妈妈给我来了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昨天夜里,里奥睡得特踏实,今早起床后精神很好,不再提妈妈将死之事,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这次里奥的死亡焦虑算是比较顺利地消减了,但他的不安全感仍然存在。我与里奥的母亲谈了有关孩子焦虑症状和死亡恐惧心理的表现和处理方法。

与里奥妈妈的交谈中发现,里奥的焦虑症状受到他母亲自身死亡恐惧的“传染”。里奥妈妈一直害怕万一自己早死,那里奥怎么办?她的死亡焦虑经常在她的言行之间无意识地流露出来:“你再闹,再不听话,你就会把妈妈气得生病死掉!那你就成了孤儿,没人给你做饭吃,没人陪你睡觉,看你怎么办?”有时,里奥母亲正在开车,里奥吵着要妈妈带他到想去的地方或去买他想要的东西。他妈妈就吼起来:“你再叫呀,你闹得我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妈妈开车不小心被压死,你就是没有亲人的孤儿!”有时他妈妈身体不舒服,她会抱着里奥喃喃而言:“如果妈死了,没妈的孩子怎么办呢?”

日长时久,里奥母亲的死亡焦虑引致里奥的死亡恐惧。所以,在提高里奥安全感的同时,协助里奥妈妈克服她的死亡焦虑是必不可少的治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