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为什么不快乐:写给年轻人的快乐心理学
151833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际问题

小时候看电视剧《封神榜》,有一幕印象特别深:还是诸侯的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曾被逼吃下用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肉饼。

看完有两个感受:第一,商纣王太惨无人道;第二,周文王真能忍,这种忍法,非常人能匹敌。

长大后,对这一幕有了新的认识:商纣王确实手段残暴,但这种残暴在当时并不是不能接受的;周文王是很能忍,但他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远比我们现在理解的要轻很多——毕竟那是一个可以把活人当作牲口、当作殉葬品的社会。他们更崇拜祖先,因此,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人肉饼”这样残忍的行为带来的恐惧并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那般可怕。

我们都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人。社会决定我们的认知,认知决定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行为。当我们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当下的时代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痛苦、焦虑、沮丧、恐惧。而这正是我们不快乐的源泉。

时下的“以瘦为美”好,还是唐朝的“以胖为美”好呢?古人追求的“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对,还是今天倡导的“法治社会,人人平等”对呢?

其实无分对错,每一种价值取向都是它所在的社会的必然产物,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而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个社会的迎合。换句话说,即便是天才,如果身边绝大多数人不认为其与众不同,那么他也不能被冠以这个称呼。

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她多次展露诗才,力压众人,但这份优秀并不为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所推崇。因此即便贤德妃贾元春再欣赏她的诗才,但还是认为世俗圆融的薛宝钗更适合做贾家的媳妇儿。因为在那个时代,比起会作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女性比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姑娘更受人尊敬和喜欢。实际上,薛宝钗的学问并不逊林黛玉,只是她不在这方面争强好胜罢了,因为她知道怎样能够更好地和这个社会共处。因此在贾府中,她的人缘也比林黛玉好。相反,离开了社会支持的林黛玉,最后不仅失去了婚姻,还抑郁而终。

个体是离不开社会的,个体的价值感也不可能离开社会存在。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优越感和价值感,而这种价值感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如果你和他人赋予的意义一致,便没有问题,否则就会痛苦——来自孤独、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伤害巨大,因为它动摇的是我们最基本的归属需求。很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问题其实都是人际关系造成的。

事实上,与其说是大家背叛了林黛玉,不如说是她自己亲手毁了这一切——她不知道如何适应她所在的社会。她沉浸在自以为的寄人篱下的孤立环境中自怜自艾,却不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来走出困境。她一心只以为全世界背叛了她,却没想过,在此之前,包括贾母在内的贾府众人,都曾将她视作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

可怜,可惜,亦可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林黛玉正是没能明白这一点,让她失去了一切,包括她的快乐和幸福。而如何更好地和这个社会相处,如何做到在人际交往不畅时减轻痛苦,正是本书中重点阐述的内容。

由于本人所学终归有限,难免会有疏漏。我只愿用最真诚的态度将我实战过的有效、实用的方法分享给各位,希望能够为同样不快乐的人们找到一个“救心圈”。

是为序。

晗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