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说什么
15185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清代人多认为是宋儒王应麟所作。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其译本至今尚存。现在有满文、蒙文、英文、日文、朝鲜文、法文等译本,其影响已波及全球。

古今许多学者对《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对它加以增补、注释,如明朝赵南星作《三字经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经训诂》、焦轩氏作《广三字经》、贺兴思等人作《三字经注解备要》等。民国年间,经学大师章太炎对《三字经》重新修订增补,写成《重订三字经》。2009年春节到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三字经》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随着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关于《三字经》的著作也日益增多。

《三字经》有多种版本,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修订版,增补、删减了不少内容,例如关于民国的部分历史,以及一些地理知识,等等。笔者比照各个不同版本,选择了比较流行的续补版本作为解读对象。续补版本也有多种,内容不尽相同,笔者也做了一些选择。比如本书中“清世祖,膺景命”一句,有的版本为“清太祖,膺景命”。笔者之所以选择现在的说法,是因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是“大金”朝(后金)的创建者,在他统治后金十年间,多次发兵与明朝交战,企图统一全国,但他却在一次战役中负伤而死,由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1636年,皇太极才将国号改为“大清”,但他也没能看到中原的统一。真正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打败了李自成,将都城迁到北京,从此开始统一中原。笔者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跟后面的文意比较吻合。

《三字经》作为蒙学读物,很多人都认为只是给小孩子识字和背诵用的,其中有一些故事,一般也认为只是对小孩子的礼貌或励志教育,似乎与成人无关。笔者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发现这部不到两千字的经典,不仅对儿童有用,而且对成年人也很有启发。《三字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有着丰富的含义,都可以让人产生很多感悟和联想,它是宋以后士人“读书志在圣贤”的起点,更可作为当代人回归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纲要。但是稍加调查便不难发现,当今很多人对《三字经》都是熟悉,却不能通透。笔者出于向成年人普及与交流《三字经》的初衷,试图在介绍相关内容的同时,记录一点个人的心得感悟。

书中的感悟部分主要属于笔者个人研读《三字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多年的心得体会,有些观点是受到一些大德的启迪所得,有的是自己观察思考所悟,其中或有谬误之处,谨留待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