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戒了吧!完美主义
15186000000003

第3章 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

好人和坏人——非黑即白,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

小B小时候最喜欢搬个小马扎和奶奶一起去看露天电影,看电影的时候奶奶会告诉他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电影里的坏人简直坏到了骨头缝里,让人恨得牙根儿疼,小B恨不得钻进去扎扎实实地给那些人来一枪。

小B还爱看小人书,一边看一边给奶奶讲,谁是大好人,谁是大坏蛋。奶奶告诉他,长大一定要当个好人,小B点头像鸡啄米一样。

后来,小B上小学了,他立志当个好学生。每次考试,他都拿第一。有一次,他生病了,发挥失常,考了第八名。他很久都不能原谅自己,为此整整郁闷了一个学期。

进入初中后,新学期要竞选班长,小B想要当一个好班长。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想到竞选时却输给了其貌不扬的对手。虽然后来大家都推荐他当副班长,但他坚决拒绝了。当不了第一,他也决不屈居第二。

高中的时候,小B一直保持着自己第一名的宝座。他信心满满地要上北大,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只填了北大。看别人把志愿表上的第二、第三,还有什么服从调剂都填得满满的,他很不屑。他说,要上就上北大,其他任何学校都不考虑。结果最后他以三分之差落榜。如果他听老师的话,填写了第二志愿,上个好大学一定是没问题的。

他复读了一年,发誓如果这一次考不上,就不再上大学了。结果,他再一次与北大失之交臂。性格倔强的他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再三劝告,辍学了。

辍学后的小B先是在村里的小学任教,因和一位学生的家长发生冲突,认为自己不适合当老师,就跟着姐夫去城市里淘金去了。没有学历,自然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好在工地上当小工。这份工作又苦又累,有时候,他在城市里的大学门口转悠,看着抱着课本步履匆匆的学子们,总会心生羡慕。

他认为是命运捉弄了自己,回到工地后更加沉默地干活,一天也不说一句话。干了一年,到年底了,本来想着结了账回家好好过个年,却遇上耍赖的包工头,说手头紧,工资等年后再结。这下子,小B的脑袋一下炸了。他想,世界上怎么会有干活不给工资的事情?

小B和几个工友蹲守了几个晚上,终于在工头住的小区门口将其堵住。几个人上去和工头理论,听工头说最多只能支付一半的工资,小B捡起一块砖头朝着工头的脑袋就狠狠砸了下去……

之后,小B去公安局自首。虽然工头没有生命危险,但小B却因故意伤害罪,要在监狱里待好几年。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同这个观点: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事情只分为对或错、好或坏、失败或成功。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眼中“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完全没有折中余地。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的解释更为形象,他指出:“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他们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完美主义者对失败有强烈的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如果做不到最好,那就是最差的;如果自己无法做到完美无瑕,那就一定是一无是处的。“要么就是非凡,要么就是平庸,没有中间地带。”这是绝大多数完美主义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是真正的“完美”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固执地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使他们走向一个认知的极端:全盘否定一切。面对失败,他们会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自我讨伐。由于总是看不到希望,他们经常会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结果让很多大好的机会擦身而过。

心理学家还发现,挣扎在非黑即白的想法里的完美主义者总在规避风险。比如,当有一个能让自己成功的好机会摆在眼前,但有失败的风险时,他可能会完全避开它。这种做法显然抑制了创新性和创造力。

虽然有些标准是存在的,比如你成功了或是失败了,但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还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对于你的整个人生也非常重要。所以不要忘了告诉自己:

1.接受现实

你无法面面俱到。对每一个人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家庭、事业、朋友、个人健康。很少有人可以在这四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2.足够好就行了

不求最好,只求足够好。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你可以每天花12个小时在工作上;而在真实世界里,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你来说就已经足够好了。在一个完美世界里,你可以每天都去健身房里锻炼2个小时;而在真实世界里,你只需要每周去2次健身房、每次锻炼1个小时,就已经足够好了。

问问自己,如果我把这几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都做得“足够好了”,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当你采用这种“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后,你的压力会减轻许多,你会发现一种未曾有过的满足感替代了你过去一贯的挫败感。事实上只有“足够好了”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帮助你达到自己的最优水平。

“我要做得更好”——对“优越感”的追求

苏媛三岁的时候,爸妈忙于工作,就把她寄养在乡下的外婆家。外婆对她很好,她想要什么外婆都会给她,有谁欺负她了,外婆也会护着她,不让她受到半点欺负。那时候她俨然成了外婆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连大她十岁的小姨妈都嫉妒得不得了,常常说外婆偏心。

苏媛在外婆家一待就是五年。八岁那年她回到了城里父母的家中,父母对这个许久未见的女儿十分疼爱,给她买最好的衣服和玩具,让她接受城里最好的教育。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苏媛也变得越发聪慧可爱。

但是苏媛的父亲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旦苏媛身上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小毛病,他就会严加呵斥:“一个让父母欣慰的孩子是不应该这样做的。我希望你能够做得更好。”父亲严厉的态度常常让苏媛充满紧张感,但是在父亲的教育模式之下,她确实变得越来越好了。在学校,她是让大家羡慕的优等生;在小区里,她是人人称赞的好孩子;甚至在家里,母亲当着客人的面也会夸奖她。总之,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会有人关注她、赞赏她,这让她比同龄人多出了许多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在很长时间里都激励着她不断去追求完美,以赢得更多人的赞许和表扬。她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的。但是毕业之后,她发现,世界太大,优秀的人比比皆是,和那些更优秀的人相比自己简直是太渺小了。当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让所有人都喜爱自己,无法再成为人们的焦点的时候,积攒多年的优越感顿时崩溃了——她抑郁了。

不过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好,她还是竭力保持着那点所剩无几的优越感。比如,遇到熟人时,就算心情再不好,她依然强迫自己摆出一个天使般灿烂的笑容,为的是成为别人瞩目的“公主”。这种对优越感的极致追求使得她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最终不得不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心理研究发现,极力追求优越感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成为“神”的需要,这和他们的成长背景有很大关系。他们生活的环境里充满了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及街坊邻居的赞美和鼓励,这让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比一般人更加优秀。渐渐地,他们会很难再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持自身的“优越感”,不断地寻找那种比别人优秀的感觉。

优越感是会让人上瘾的。一旦这种“只有做到最优秀,我才能接受自己;只有比别人更出色,我才能肯定自己;只有一直寻找优越感,才能幸福”的观点深入骨髓之后,这些人就会竭尽全力在他人面前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自己。他们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自己是站在舞台中央的超级明星,台下所有的人都是观众而非共演者。他们无法接受外界的否定和质疑,也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及缺点。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自负心理。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自身的优越感在现实的世界里无法维系,真实的自己又暴露在大家面前,无法继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无法再成为自己心中的神时,这些人又无法接受自己也是普通人的事实,于是很容易就陷入了抑郁之中。

渴望成为超人的努力注定是痛苦的,也注定是要失败的。完美主义者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不再用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内心才会真正获得解脱。

1.放下优越感

放弃一直追求的理想化的自己,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或许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与坚持,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才能活得真实。

2.不要再去寻求赞美的声音

放弃一直寻找的期盼赞许的眼神,因为它们会让你活得很累。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迎合他人的目光上。

一个令父母骄傲的女儿——完美主义心理产生的家庭根源

美琳小时候,全家从中国台湾移民到了美国。美琳的妈妈对子女非常严厉,如果成绩单上有一个B,就被视为失败。美琳是家里被寄予期望最高的老大,是瞩目的焦点,她身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妈妈花了很多功夫,把美琳塑造成了一个弟妹效仿的模范。美琳的妹妹曾嫉妒地称姐姐为“每个父母梦想中的孩子”。

美琳也不负家中的期望,她的表现一直很优异,参加了校游泳队、学生法庭,并拿到一堆的奖杯和证书,钢琴级别也很高。因为学习成绩优异,美琳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贸易公司工作,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薪水随之上了六位数。她为人温柔,工作了没几年就买了一栋大房子,随后和一个博士结了婚。美琳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她无疑是一个令父母骄傲的女儿。

但婚后不久,美琳就出事了。结婚六个月后的一天,美琳将一根塑料管套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另一端对准了自己的口鼻,因一氧化碳中毒,年仅30岁的她在新家的车库里离开了人世。

美琳在遗书上说,她一直都为父母的期望活着,等到她“成功”的时候,却不知活着的意义。原以为结婚以后会好一些,但最终发现婚姻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她选择结束生命。她感到很抱歉,因为她深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原来,美琳患有抑郁症已经长达两年,她生命的原动力、对生命的热情,都早已被孜孜以求的所谓“优秀”和“成功”消磨殆尽。美琳的妈妈看着那封遗书,想用一大箱成绩单、奖杯、钢琴谱和哈佛学位来换回自己的女儿,不过,她再也回不来了。

美琳的故事或许会让我们唏嘘不已,“每个父母梦想中的孩子”在对完美的无止境追求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但是在为她痛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透过悲剧的表面去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心理专家指出,完美主义心理产生的家庭根源是,父母的过度苛求和过于追求完美导致的。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常常怀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将自我的意识强加给子女,对子女十分苛刻。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他们经常为孩子树立过高的标准,如果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受到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孩子就习惯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尽管有时候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同时,由于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的缺点不说要不得,优点不说少不了,所以他们很少主动夸奖并鼓励孩子,慢慢地,孩子的内心深处就会缺乏认同感。没有认同感,就没有自信,也没有自我,而一个人的内心是需要自我来支撑的。

所以,为了获得来自父母的认可和正面评价,找到自我,孩子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于是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绷得紧紧的,不敢松懈片刻,因为在他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自己无法获得新的认同。甚至在成年以后,他还是会努力达到某种完美,以得到奖赏,比如常常以为:“如果我过去表现得再完美一些,父母是会爱我的。”

但是一根紧绷的皮筋,总有一天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断裂。当完美主义者无法让自己保持完美,无法使自己一直受到父母和他人的瞩目时,他就会出现一种深深的焦虑感和挫败感,甚至最后精神的大厦都有可能就此倒塌。

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吓倒,不被他人的观点牵制。”艾莉诺·罗斯福也说过:“未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感觉卑微。”完美主义者们请记住,人生最大的自由之一就是:不过于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即使是你的父母。

1.别人的认可只是别人的观点

别人的评价只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无论好坏都不能决定你的价值,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加了解自己。所以,不要让别人的想法决定你的人生。

2.唯一值得在乎的是你自己的想法

苹果教父乔布斯曾说过:“不要让别人的议论淹没你内心的声音、你的想法和你的直觉。因为它们已经知道你的梦想,别的一切都是次要的。”不要接受错误的建议,不要让别人困扰你的想法,呵护自己内心的选择,风雨无阻地前行。要记住,你才是自己梦想和幸福的唯一主宰。

3.有些人永远不会认可你

如果你渴望人人都对你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可是,你要明白,不论你怎么努力去适应他人,都无法让自己做到完美无缺,总有些人永远不会认可你。所以,不要让别人否认的目光扰乱你内心的平静。有人不喜欢,就由他去吧,毕竟活着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4.生命短暂,经不起等待

人生短暂,太在乎别人评价的人容易活在别人的是非中,永远不会获得快乐。所以,别再等待他人的认可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满载勇气和激情,直视你的恐惧,追逐你的梦想吧。

当然,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不听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是说你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如,当别人给予你好评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冲昏头脑,要分析这个评价是不是客观的和公正的,是不是真诚的和中肯的,若发现自己还存在不足,就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你才会不断进步。

越来越苛刻的晓萱——工作压力是完美主义的罪魁祸首

晓萱是璇子的大学室友。毕业后璇子留在了北京,晓萱去了上海。在璇子的眼中,晓萱是一个做事大手大脚、不计较、不挑剔的大方姑娘。但是工作之后,她发现晓萱变了许多。

有一次,璇子去上海出差,晚上住在晓萱那里。在昏黄的灯光下,许久不见的两人分外亲密,又是拥抱,又是嘘寒问暖。

“工作还顺利吗?”璇子问道。

“唉,别提了,我的上司就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在他手下工作太累了。你知道吗?他不准我们在公司里吃早餐,不准我们高声讲电话,不许我们穿稍微露点胸的裙装。不过比起他在工作上的严苛,这些简直就是小儿科。有一次,我在写策划案的时候,不小心打错了一个字,他竟然当着全公司同事的面批评我,还让我写了一份2000字的检讨。我现在天天被他穿小鞋,真的快要疯了。”晓萱一脸委屈地说道。

璇子想不出好的主意,就安慰她道:“唉,谁让咱没遇到一位好领导呢,只能认栽了。凡事想开点,实在不行咱就跳槽不干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晓萱笑了笑,没怎么说话。一年后,晓萱到北京出差,遇到璇子时脸上浮现了久违的笑容,原来她那位挑剔的上司已荣升为公司总经理,她也春风得意,成为了部门经理。

但是好景不长,两个多月后,晓萱又向璇子吐露了自己的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当上部门经理后,我更心烦了。我以前的那些同事吧,有些现在是我的下属。他们现在办事效率越来越低了,总是让我不省心。就说我们策划部的小王吧,都比我大十多岁了,做事还婆婆妈妈的,只要我不盯紧点他就要出错。有一次,我让他帮我去接待一位重要客户,结果他让客户足足等了他半小时。为这事我没少在部门会议上批评他。还有那个小张,来公司都有大半年了,每次都不按时完成我的任务,总是拖拉……”晓萱在璇子面前絮絮叨叨地讲了一个多小时。

璇子本不想打断她,但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晓萱,我现在发现你有点完美主义倾向了,你以前不是这样啊,你在学校……”

晓萱疑惑地看着璇子,似乎在说:“是吗?”尽管晓萱自己没有察觉到,但是璇子明白,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将晓萱“训练”成了完美主义者。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人并非天生的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是外在的一些因素促成了他们个性的转变,尤其是来自工作中的压力。

一些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遭遇了一个追求完美的挑剔上司,那么他很快就会感受到上司所施加的各种压力,而这种压力在很多时候会让他很痛苦。为了免于被挑剔、被指责的命运,减轻自己的痛苦,他们会迫使自己做得更好,结果无形中使自己变得和上司一样追求完美了。

比如,他们开始喜欢吹毛求疵,只要同事或下属犯了一点点小错误,他就会认为他们能力不够,或者态度不积极,对他们求全责备。对未按时完成的工作他们总是放心不下,如果当天的事情没有完成,他们就会加班加点。他们习惯性地为自己树立一个较高的标尺,经常认为自己没做到最好而耿耿于怀。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能够亲自监督指导下属和同事的工作。虽然有时候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但是长期如此,很容易打击他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容易让部门的氛围变得紧张。

由于时刻不忘记给自己增加压力,同时向他人施加压力,他们通常会有两种走向:一种是工作做得很出色,受到上司的青睐,并获得晋升的机会;另一种是,虽然对工作也要求完美,但没有较强的领导力或下属不配合,于是很容易就产生倦怠感,一旦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极限,就会引发精神崩溃。

完美主义者在工作的压力下会变得吹毛求疵,不仅苛责自己也会迁怒他人,这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那么,完美主义者该如何缓解自身压力,使自己变得不那么挑剔呢?

1.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事不对人

上司是绝大部分工作压力的来源,下属失职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同事之间的摩擦也可能让你不爽,但真正的压力是如何让你的老板满意你的工作,赢得他的信任与赏识。工作中,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保持豁达、宽容之心。

2.未雨绸缪,随时准备应对方案

面对各种情况,只有一个方案是不够的。从头至尾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并且事先设想任何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可以迅速替代的行动方案,主动迎接工作压力。当你胸有成竹时,压力自然不会找上门来。

3.要学会向下层授权

充分信任下层,理清彼此的权责,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这样既能激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展现工作能力,也避免了自己大包大揽,吃力不讨好。

4.一张一弛

适时放松一下,会对身心有益处。好好睡一觉,如果是比较轻的忧虑和不快,通常在充足踏实的睡眠后就消失了。另外,有空就适当运动一下,这是调剂心情的良方。参加某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是旅游,或者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视节目,或干脆休个假,放松一段时间。

5.自我良性暗示

多想一想过去成功的经历,想一想自身具备的优势,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在公司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换了别人恐怕还不如我呢!

6.释放消极情绪

要善于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缓解压力的办法。比如,你可以找一个和自己经历比较接近的知心朋友谈一谈你的苦恼,听取一些过来人的建议。

7.找心理医生咨询

如果你长期被一些心理问题困挠,那么不妨找个心理医生谈一谈,听一听他们的建议,或许能收获一些更有效的指导。

“我要成功”——强烈的成功欲导致完美主义

刚大学毕业那会儿,文昊给自己立下了两个目标:用一年的时间解决房子的首付问题,两年的时间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但是,转眼两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文昊的愿望却一个也没有实现。

第一年,文昊在一家网络公司做技术员。他每天需要检验上千件产品,活虽不重,但是很伤眼睛,三个月下来,文昊的视力又下降了。不仅如此,每个月的工资还很低,除掉吃喝住的费用,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什么结余。

第四个月的时候,文昊有点着急了,他给母亲打电话说自己不想做了,想跳槽。母亲说他工作时间太短,工作换得太快不好,劝他再多待几个月。但是看着周围那些自主创业的同学个个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文昊眼红了,他果断放弃了这份令人不满的工作。

一周之后,他向父亲借了五万元,在网上开了一家专门出售女性小饰品的网店。由于产品精致新颖,很受消费者喜欢,一个月就卖出了100对耳钉、60个发卡、40对手镯。按理说,文昊一个月应该能赚不少钱,但是网店的租赁价位高,一年下来,收入依然没多少。更让文昊担心的是,饰品市场的竞争很激烈,未来能不能继续盈利谁也无法预计。如果继续做下去,能很快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左思右想之际,文昊又动起别的念头来:炒股。“做实业太耗费精力了,还是炒股吧!股票来钱快,一夜之间你就能成百万富翁!”一个朋友也赞同他的想法。做实业的人在创业阶段免不了吃吃“皮带”,喝喝“野菜汤”,那样的日子文昊真的不想再过了。于是他把网店卖了,凑了七八万块钱全部投资在了朋友推荐的那支股票上。刚开始的时候,股票一直处于牛市状态,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就挣了五万块钱,但是形势很快急转直下,股票一路走低,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就亏得血本无归。

但是网店已经卖出去了,他现在一无所有。“怎么办?回去老老实实上班吗?不。隔壁的李大爷上周不是花十块钱买体彩中了二十万吗?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很快,头脑发热的文昊就把仅剩的钱全部用来买彩票了。结果,颗粒无收。

出于无奈,文昊又开始过起了上班族的生活。但是他整天无心工作,只想着“我要是能突然成功就好了”,对成功的过分渴望使得他对自己的现状无法满足,五年之后,他依旧一事无成。

对成功的过分渴望使得很多人都变成了完美主义者,而这一切最初都来自于周围的舆论环境。“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实现人生价值”……无处不在的功利哲学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拼命奋斗。

“很多人对生活的意义一无所知,但是整个社会对成功过于强烈的追捧,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一定要成功,要有钱、有车、有房、有地位、有荣誉。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要快,要立刻得到。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渴望成功过。”一位心理学家说道。

心理学家指出,很多被成功的欲望裹挟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状态:特别羡慕成功人士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尽快达成自己的理想,于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就出现了一条深深的裂缝。不能达到,就不会满足,不能满足就会有所失望,失望过度就会陷入焦虑。而焦虑又会使人重新寻找目标,再一次经历不能到达、失望、焦虑的过程。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有点成功的欲望可以促人进步,但是这种欲望太强,则势必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增添不必要的烦恼,最后甚至会阻碍自己的成功。

对成功过于强烈的追求是一种梦魇。在这种狂热面前,除了成功,其他都是失败。但是显然,生活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此。

1.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放眼望去,网络上到处都是成功人的警示名言,他们教育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么努力。看着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你艳羡不已。但是,你想要的真的是房子、车子、票子、地位、荣耀吗?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忘记了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2.成功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家庭、亲人、朋友,亲情、爱情、友情的比重也很大。一个人的价值是无法用成功与否来简单衡量的,一个人的幸福也无法仅靠成功就能获取。所以,千万不要被周围的舆论所蛊惑,而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