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技法大全(超值金版)
1600300000076

第76章 语音语调的运用(3)

其次,发音要准确。发音含糊不清是说话犹豫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就会使人感到他其实并不知自己在讲什么,而是在头脑中力图发现哪儿出了毛病,结果说话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们在演说的其他方面下工夫,而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结果将只有失望。

再次,要充满热情。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讲时,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如果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最后,迅速地讲话也能提高流利程度。当你迅速讲话时,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发挥功能,就像阅读一样,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阅读,那么,在你只用于读一本书的时间内,你就能读两本书,并且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掌握好说话的节奏,使说话就像琴弦一样有张力,像流水一样缓缓东流。对此,我们应去积极地学习。

整体把握有声语言的语调变化

演讲是有声语言,表达得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才能更加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整体把握有声语言语调的变化要求我们停连适当,平仄相间,发音响亮,轻重得体,快慢得当等。演讲者还要能巧用语调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 整体把握有声语言语调的变化

有声语言的语调变化能表现演讲的状态和特点。整体把握有声语言的语调变化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停连适当

“世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倒霉了。”

“乒乓球五毛五十个。”

“来了的和尚未来的同志均有捐款的义务。”

演讲有声语言的体现要有节奏感,不能像平平流水,应按语法、逻辑、感情的需求把它们音化为一个个跳跃的节奏。注意的是停中有连,整体把握。当停不停,听起来模糊不清;当连不连,听起来支离破碎。

二、平仄相间

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作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声音起伏变化。

三、发音响亮

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或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u或以u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ɑ或以ɑ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d或以d开头的韵母)。例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四、轻重得体

根据演讲感情的需要可以把语句中的一些词语读得轻些或重些。轻重的确定一定要得体,建立在语意基础之上。中间衔接处要自然,不留痕迹。

“为了我们的友谊干杯!”

其中“干杯”一词可重读。

五、双音节化

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六、快慢得当

快慢即演讲的速度。快慢要看对象、看场景、看内容。要做到“快而不乱”,否则含混不清;也要做到“快而不拖”,否则松松垮垮。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中求慢,慢中有快,快慢稳当。

◎ 巧用语调吸引听众

在演讲的开始或中间往往由于一些突发现象或自身过失而出现听众喧闹、议论等情况。交头接耳者有之,嘻嘻哈哈者有之,进进出出者有之。此时演讲者切忌“怒上心头”,也忌“我行我素”。要从容镇定,冷静而迅速地判明原因。可以采用停下来的“冷处理”与提问的“热处理”平息喧闹。

演讲中,出现喧闹情况,可以停下来,面对微笑或稍带严肃地望着听众,把视线投向吵闹的地方。这种语流的短暂间歇,可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听众会把目光投过来,直指喧闹处。对喧闹的听众当然是一种压力,“此时无声胜有声”。停顿时间不要超过五秒钟,停顿之后要适当引发话题,衔接演讲。

有一次,林肯与道格拉斯辩论。他那惯有的一种忧郁神色,很不利于他,他讲出来的每个字都带有凄清的情感。听众反应冷淡。此时他突然卷起两臂,巧妙地“反馈”,两眼逼视台下那些似乎要打瞌睡的听众,沉默了很久以后,突然用一种特别的声调说:“我和道先生两人无论谁被选上议员,都没有什么重要的,可是我要在诸君面前,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的重要远在于我私人利害与党派的命运之上,朋友们!”

谈到这里,林肯又稍停刹那,接着说:“那个问题,即使我和道先生以后死去埋入地下,舌头已经烂掉,它也仍旧存在,而且仍在一切人们的心中燃烧。”他这番诚恳的话和他的神情姿态都刻印在听众的心灵深处。

另外可利用提问的方式把听众吸引过来。

有一次,《大学生是思考的一代》主题演讲比赛正在进行,听众和选手都是大学生,越到后来听众秩序越差。这时有位女选手上台,没想到绊上了话筒线打了个踉跄,下面大笑。女选手轻盈地爬起来,微笑着环视听众,提了个问题:“不好意思,我倒在大家面前。可大家知道我跌倒的原因吗?”这一问问得突然,问得蹊跷,构成强烈的语势刺激,激发起听众思索。听众不解地望着她,大厅安静了。“一来是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二来我边走边在思考问题,不想碰上了暗藏机关。不要紧,谁让我们是热情、活泼、思考的一代呢?”幽默圆场,自嘲解脱,巧引话题,开始演讲。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平息听众,故事当然力求新奇、独特,且与内容联系起来。有个笑话,说张飞和关羽参加一次刘备召开的军事会议。会场喧闹声声,无法平静,刘备没法讲话。张飞说:“大哥,看我的。”于是他用在长坂坡喝退曹军的大嗓门吆喝一声,结果吵得更凶。关羽说:“小弟,你那手不行,还是看我的。”于是他便坐到刘备的位置上,抚须凝目,似有所思。这下子大家都觉得奇怪,倒安静下来了。

怎样变化语调表达情感

演讲者经常使用变化语调来表达情感。比如用顿歇法推进情感,变化各种语调进行情感的表达,这些都能把信息直接传达给听众,是演讲者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

◎ 用顿歇技法推进情感

顿歇,绝不是思想表达的终止,而是力量的积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和贯通。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运用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等方法变化停顿时间。一般在被突出的事物,感情前后进行。我们看看富兰克林的演讲《制造国旗的人们》的最后两句:

“她振奋明亮、果敢光辉,信仰坚定,因为那是你们用心做成的。你们是国旗的制造者,所以你们应当为制造国旗而感到无上光荣。”

这里在“因为”和“所以”后作较长的停顿,然后把声音明亮畅快地送出去。

运用停顿可以产生一种骤然紧张的气氛,停顿以后,听众绷紧的心弦也会突然放开,能让听众得到一种快感,并彻悟到演讲的内容和感情。这里的“顿”是短暂的歇息,是整体之中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听众的引领,是使听众进入演讲情绪场的诱导,听众会拿上你交给他们的这把钥匙去开启演讲情感的大门从而去领略演讲的风采。

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做《无产阶级与农民》的演讲时,台下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企图破坏,不时吹出口哨声,其他听众也受到影响,面对这些破坏者,普列汉诺夫运用顿歇技巧:“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把强烈愤怒的感情蓄积在停顿处,然后再爆发出来,怒指那一小撮人,收到了奇妙的控场效果。

要强调的是,停顿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如果太短,紧张的气氛难以形成,高潮难以产生;如果太长听众会琢磨到你顿歇的原因,从而能理解到你停顿后高潮的意义,削弱顿歇的效果。

下列一些场合可运用顿歇手法:

1. 上台站定演讲之前与演讲完了下台之前

此时可做较长时间的停顿,且停顿时要配合态势进行。

2. 赞叹、悲伤、惊讶、愤怒之时

“你太不像话了”。可在“你”后停顿;“他真是太好了”在“他”之前停顿。

3. 反问、设问之后

4. 举例、述说另一整体内容之前

5. 段落之间

6. 当你的演讲受到干扰或得到赞美时

尤其是由于你精彩的演讲,听众对你报以热烈的掌声,你一定要停下来,微笑着向着听众。如果听众的掌声是建立在你严肃的幽默之上,你也可以“严肃”地看着听众。

◎ 变化语调表达情感

演讲要能使听众产生一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心灵共鸣。演讲者本身的情感应是灼热的,要情动于衷,情富于意,情融于理。要能把握好演讲感情的阀门,控制好演讲的流量。通过语调的停连、轻重、快慢、升降技巧、语气的控制和非言语表达的眼神、表情、动作的变化去塑造不同的感情色彩。时而轻言细语,如春风拂面;时而声沉语缓,像潺潺流水;时而汹涌澎湃,如大海扬波;时而如泣如诉,像秋雨绵绵。

一般来说,喜悦、激动、亢奋、紧迫等感情可运用快速、重音、升调、停顿、短句、轻松的方式表现;而悲伤、思索、从容、深沉、庄严等感情可以运用轻读、降调、慢速、长句、沉稳等方式表达。

当然也可以更详细点。

1. “喜”的感情

气息充足,声音甜润,速度偏快,声音略重,笑肌提起,发音靠前,给人以“兴奋感”。

2. “怒”的感情

气息粗重,音量增大,语速迅猛,声音沉重,有一种“震慑感”。

3. “爱”的感情

气息柔缓,声音自如,语速平和,快慢适中,轻重平稳,给人以“亲切感”。

4. “恨”的感情

气息粗厚,出声生硬,发音气猛而多阻塞,有忍无可忍之气,语速偏快,有“挤压感”。

5. “悲”的感情

气息沉重,出声缓慢,语速先快后慢,轻重交错,以气托声,欲言又止,给人以“阻滞感”。

6. “急”的感情

气息短促,出声紧迫,语速快捷,停顿突然,吐字有力,有一种“催逼感”。

7. “惧”的感情

气息上提,出声不顺,语速不匀轻重随便,给人以“衰竭感”。

8. “疑”的感情

气息断连,出声延伸,先快后慢停连变化,语调下降,给人以“踌躇感”。

语气的运用对情感的体现作用很大,这里特别细说一点:平心静气表示陈述、慰问、教育;高声大气表示强调、鼓励、愤怒、威胁;粗声粗气表示不满、怨恨、驳斥;冷声冷气表示蔑视、敌视、挖苦、制止;唉声叹气表示苦恼、发泄、悲痛;忍气吞声表示恐惧、遗憾、紧张、无奈;泣声悲气表示伤感、凄清、哀愁。

“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演讲者要巧妙地运用语气、语调,根据主题、情理、逻辑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感情来。

◎ 增强情感力度的其他方法

反问是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形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字面意义相反。在演讲中用好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把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由于反问句带有感叹语气或疑问语气,比正面陈述更有激发鼓动力量,更能唤起听众的思想和激情,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