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技法大全(超值金版)
1600300000075

第75章 语音语调的运用(2)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中就有几次运用了叠声:“今天,这时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国民党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先生在情感最激烈处用了叠声,像一发发子弹射向敌人的要害,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演讲中运用叠声可以加强语势,抒发更为强烈的思想情感,形成声音的复沓之美。

◎ 如何确定演讲中的重音

我们在演讲中,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显示演讲的感人力量,常常必须在演讲中重读某些词句。通过重读,使演讲听起来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从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在演讲语句中,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们要稍稍加重某些词句的读音,这就是重音。重音和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非重音,也没有绝对的重音。重音与非重音在一个语段中的音调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它绝不是要特意突出什么,也并非要高声地重重地读。重音的确定,对于演讲来说十分重要。确定重音必须联系演讲的中心思想,考查一定词句在演讲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识别重音,正确地读出重音,是提高演讲效果的重要一环。一般说来,重音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凡句子中列举的同类词语,或排比句中表示排比标志的词语,该重读

下面三例中哪个词语应该重读?

我爱我们的蓝色,它是大海的韵律,它是天空的广阔,它是和平的徽号,它是我们理想的寄托。

这是清高,是奉献,还是书呆子气,任其议论好了。我们自我意识很好,我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对得起人民的哺育,对得起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心地坦然,光明磊落。

让我们以真诚的心,不屈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在父老前辈面前,在弟弟妹妹面前,在子孙后代面前,塑造起一座崭新的、巍峨的丰碑吧!

二、文章中起照应、重复作用的词语,要重读

例如,《演讲与口才》1988年第9期《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一文中的分数一词要重读:

“分数,你牵动着多少家长的心;分数,你困扰着多少教师的日夜;分数,你操纵着多少教师的悲欢;分数,你制造着多少人间的悲剧……”

三、演讲重音的确定还要根据作者说话的着眼点和表达感情的重点而定

某些词语很普通,但如果是演讲的着眼点,又切合表达感情的需要,就需要重读。

《演讲与口才》1988年第9期所载《我为什么财迷心窍?》中的一段:

“现在,我可以向领导、向父老乡亲,向那些不曾受到我的分文优惠的顾客们公开我敛财的秘密:四年来,我已有7900元的存款,这是当了21年民办教师、九年正式教师和村小代理负责人的我30年总收入的四倍还要多的财富。”

在上面这段演讲中,为强调捐资办学前聚资之艰难,哪些是演讲者意欲强调,应当读重音之处?

以上这些例子,仅是重音确定的几种常见情况。重音确定后,可稍重地读这些词句,也可采用语句的停顿和音调的长短来读出重音。

因此,我们在演讲时,要努力深入角色,尽力投入到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之中,按照感情表达的重点,恰如其分地强调某些词句,来加强表达效果。

当然,在演讲中,重音的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演讲中重音也不可确定太多,多了则轻重音显得不明显,反而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 演讲的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膈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音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住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要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小些。音量大小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竭,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日还要学会准确地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充实,多用来表示平和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演讲中的语调

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停顿的变化都可以称为语调。一般来说,除了要求吐字准确清晰外,声音的轻重疾徐,还应随着演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调是最能表达感情色彩的,只有和演讲内容相配合,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 注意语调的高低变化

在演讲中,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就不能不对语言做高低抑扬的变化处理。既不能一味地高,破嗓裂喉;也不能一味地低,有气无力。只有使音调的高低随意而变,随情而变,才能造成最佳的演讲效果。

语调有高低变化,或者说抑扬变化。一般来说,高音为升调,即句子调值由低到高,句尾发音往往最高,一般用于疑问句。低音为降调,即句子调值由高到低,句尾发音往往最低,一般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 注意语调的轻重变化

演讲者的成功经验表明,一般的演讲,尤其是那种议论型的演讲,其结尾段往往重音较多,甚至整段都是重音,以此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突出结尾所概括的演讲的主要内容、中心议旨,把整个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对演讲来说,利用轻重音起伏跌宕的变化来有效地传情达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当然,这是指逻辑重音的运用。它既能突出演讲中某些关键的词、句和段,从而突出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又能加强语言的色彩,美化语言。

◎ 运用语调的快慢变化

演讲语音的变化,应当是自然、顺畅的。只有语速适宜,快慢有致,才既能有效地传情达意,又能令听众感到优美入耳。如果语速不当,缺乏快慢变化,始终保持一个速度,那就很难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演讲者内心的思想感情,也使听众感到厌烦,难于接受。

演讲的声音应当有快慢缓急变化。怎样变化呢?主要是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表达一般内容时,语速可以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当表达热烈、兴奋、激动、愤怒、紧急、呼唤的思想情感时,出言吐语就要快些,势如破竹;讲到庄重、怀念、悲伤、沉寂、失落、失望的思想情感时,语速可以放慢些,娓娓道来。

◎ 关注语调的停顿变化

停顿是演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演讲运用了停顿艺术,不但不会使演讲散乱,反而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连贯畅通,令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停顿,就是说话时的间歇。演讲不仅要有停顿,而且还应该利用停顿,使停顿变为一种表达艺术,以求更有效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究竟怎样停顿呢?一般说来,停顿有三种:一是自然停顿,即词语或句子间的自然间隙;二是文法停顿,即段、句之后的较长一点的停顿;三是修辞停顿,即由于某种修辞效果的需要而做的停顿。对演讲来说,应综合运用这三种停顿,使它们变为一种技巧性的停顿、艺术性的停顿。

具体来说,在一般情况下,可做一般性停顿。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则应做较长一些的停顿了。比如,在向听众提出某个问题之后,在提出自己的某个观点之后,在道出某个妙语警句之后,在讲清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之后,都要做较长一点的停顿。

演讲中的节奏

跌宕起伏的节奏,清晰响亮的语音,是成功演讲必须具备的特点。演讲的节奏能激起千百万听众情感的波澜。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

◎ 根据会场的情绪和气氛调整节奏

李燕杰在《德才学识与真善美》的演讲报告中讲到:

“一位母亲春节到大学看望儿子,可儿子正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工作,母亲不忍心惊扰他,来到了他的宿舍,发现3年来儿子用的被褥基本没拆洗过。母亲很心疼,动手拆洗了被子,又去拆褥子。可是当她把褥子掀起来的时候,泪落如珠,眼泪刷地流下来了。

讲到这里,演讲者突然停止演讲,一声不响地眼看着听众达30秒之久,此时的听众满腹狐疑,不知因何这位母亲泪落如珠,她到底看到了什么。

正当人们猜测不定时,他说:“原来整个褥子底下是一片钞票……”

演讲者抓住会场听众的情绪,运用演讲节奏术,使人们将张弛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有紧张的“提神”,又有松弛的“休息”,并且能使听众一个劲地往下“追”;褥子底下的钞票哪来的。此刻演讲者就像挥动一根魔棒似的,把听众的心紧紧地收了起来。

演讲者应根据会场听众的情绪,适时地用讲话节奏的停顿去消除听众可能产生的兴奋感。

◎ 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调整节奏

曲啸在一次演讲中举到被迫害“戴手铐”的事例,便采用了慢条斯理的节奏。他说:

“当时我戴着手铐,我的孩子刚会在地上爬,还不会说几句完整的话,他总是摸着我的手铐,一边摸一边说:‘爸,啥?爸,啥?爸爸这是啥?’我怎么能告诉孩子这是手铐呢?这是关系到一家老小生死存亡的手铐啊!”这段演讲字字锥心,催人泪下。

演讲节奏是在感情表达需要的前提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做到“快有章法,慢有条理”。

当演讲者要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的感情时,快速的连珠炮般的讲话,便能使听众产生一种亢奋感和紧迫感,以激起听者的振奋与共鸣。当要表达悲哀、思索等感情时,则要放慢节奏,使听者产生一种深邃感。

◎ 根据演讲内容的变化调整节奏

语言的节奏变化主要是通过演讲内容的变换来实现的。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些诗文、轶事、幽默等类的话语,将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如磁铁一样,吸引着听者欲罢不能,如电光石火,照亮每一个听者的心灵。

总之,在感情、情绪气氛、内容需要的前提下,演讲者进行有急有缓、有断有连、有起有伏、有张有弛的语言节奏的变化,就一定会挥洒自如地弹奏出一曲雄浑悦耳的乐章——“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演讲中节奏太快的调整

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慢得没变化。

这里是提醒初次上场的演讲者,演讲的进行要灵活控制,有快有慢。

就听众对象来说:一些年轻的听众,精力充沛,反应灵敏,他们的思维和举止很敏捷,可快一点;对小朋友、老人家演讲,因为他们接受迟缓,反应不快,可把音节的时值拉长,语流中间停顿可久点,停顿的次数可多些。

就内容感情来说:讲述一些热情、紧急、赞美、愤怒、兴奋之类的内容时,不能以“毋庸赘言”代替,叙述那种无法控制的感情,即表示激动的态度时,叙述进入精彩高潮时等可以速度快点。

表现一些平静、悲伤、庄重、思考、劝慰之类的内容时;讲述一些需要听众特别注意之事时;讲述有关数字、人名、地名时;引起疑问之事时要慢点。

就环境而言:演讲场合大的,速度可慢点;场合小的可快点;听众情绪受到干扰时慢点,情绪旺盛时快点。

下面以亨利的演讲《诉诸武力》的结尾处为例进行说明: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竟值得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吾宁死。”

这段演讲,开始几句平稳缓慢,从内心发出质问:“和平安在?”接下来加快,说明现实的严酷。演讲者激情迸出,向“先生们”发出串串质问。“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这里呼唤上帝,乞求得到一种救世之法,发于心中,速度可慢。最后“不自由,吾宁死!”戛然而止,猝然停顿,感情达到高潮。

总之,演讲要快慢适中。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供不应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 把握说话的节奏

说话不仅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在形象,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那些讲话磕磕绊绊没有任何节奏感的人,很少能够打动我们,这样的人,几乎说不出什么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东西。只有懂得说话的节奏、思路清晰的人,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掌握好节奏的最高境界是说话自然流利。

当然,恰当的停顿不属于不流利,因为我们经常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要点过渡到另一个要点,或者重复某个词以期给听众留下更深一层的印象。

磕绊的次数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也是熬过听那些令人生厌的讲话的有趣方法。在大多无味的讲话中都会磕绊。在你自己的讲话中,请别人统计一下,你发生磕绊的次数,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

很少有人能够在即兴讲话中不出现磕绊情况。我们发现最多达到每分钟30处,有许多的教授也有20处之多。

那么,如何提高说话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应熟悉讲话的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为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能坚信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