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技法大全(超值金版)
1600300000074

第74章 语音语调的运用(1)

演讲发音的技巧

没有声音,也就没有有声语言,演讲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如果声音不佳,不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感情,反而会使听众感到厌烦,影响演讲的效果。好的声音,不仅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声声入耳、娓娓动听。

◎ 正确的呼吸

我们时常发现,有的演讲者虽不乏新颖的内容、充沛的感情、适当的手势,但演讲时间不长,声音就嘶哑了,不得已,只好把力量集中在喉头上,结果声带压力更大,最后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大大削弱了演讲的感染力。

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有了充足、稳定的气息,才能发出响亮持久的声音,而这又离不开正确的呼吸。

◎ 恰当的语气

语气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当听众指出演讲者语气不对时,可能是指用词不当,句法欠妥;也可能是指态度不对,感情失真;还可能是指声音不合,气息失调。这三方面,在有声语言中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其中尤以声音气息状态为重要环节。

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有声语言,通过声音气息表达出来。不同的声音气息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有思想感情的表达,都不会是孤立的。在演讲过程中,经常是交错出现或结伴同行的,语气的感情色彩永远不会是单一的。不过,在综合运用中,又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感情造成主要的色彩,主次之间,有交替,有重叠。

◎ 规范的发音

演讲要说普通话,说普通话发音就必须正确、规范。

演讲应该力求发音正确、规范,纠正错误读音的最好办法是经常查工具书。

◎ 良好的共鸣

演讲时,声带受气息的冲击而发出声音,但音量很小,也不优美。这就要靠共鸣去扩大音量和美化音色。共鸣器官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会运用它、控制它,因此就需要通过训练,加强共鸣,使声音变得洪亮、圆润,传送得更远,蕴涵感情。

◎ 多留意自己说话的声音

演讲和谈话一样,你和对方的谈话已经开始,那么在言语交换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神来留心你的声音。“我说话是不是太快了?”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如果话说得太快,别人听不清楚,听不懂,就是白费口舌。

再问一句:“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太响了?”试想在宁静的黄昏,树下谈心或在温暖的炉边,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如何煞风景啊?若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在公共场合,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你说话时要记着,对方并不是聋子。

除了不能太快和太响,谈话中每句话的声调还应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这是获得听众的唯一秘诀。在乐曲里,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若想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要低沉。毫无抑扬顿挫地说话,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因此,说话不妨常常留心那些使人听了会忘记疲倦的说话方法,也不妨留心那些舞台上的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

演讲表达的技巧

演讲时的口语表达技巧包括语调的变化、模糊语言的运用和节奏的安排。在演讲时关注演讲表达的技巧,正确使用演讲表达的技巧是演讲者必须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 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准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准确、清晰、优美

郭沫若说:“语言除了意义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郁的区别。”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演讲,对语音的要求就更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亮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讲,最佳语言应该是:

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清亮圆润,即声音洪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和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因为讲话是线性的,不间断进行的。话一出口,当即就应被人听懂,时间差不允许听众有反复斟酌思考的余地。听众只要稍微停顿,间断思维的序列就会跟不上演讲的速度。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尽量做到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

2. 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词。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的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 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平仄以成句,抑扬似合调,扬多抑少则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汉语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还与语气停顿和押韵有关。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响度和节奏感。演讲中若能准确地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语音音节便显得和谐自然。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接受演讲信息主要通过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能立即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言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言相比,口语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冗繁的句子;其次,使用通俗易懂的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再次,不过多地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此外,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如果我们硬性把“铁锹”说成“一种由个人操作的手握挖土器”,把“草原”说成是“一个天然的平面”,这样做,如果不是故意为难听众,有意不让听众理解,那就是特意和自己过不去,使自己的演讲归于失败。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磕磕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语言若没有轻重缓急,就难以传情。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啊,多美啊!”用舒缓的语气可以表达出赞颂之情,如果用漫画化的怪腔怪调来念,则表现出讥讽嘲笑之意。因此,演讲者正确选择和运用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愉快、责备,语调先强后弱;表示不平、热烈,声音先弱后强;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著名电影演员李默然在吉林演讲讲习班上说:“我主张以情托声,就是用情感把你的声音托出来。”他以朗诵艾青的诗《我爱这块土地》为例,朗诵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两眼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以声带情,用大音量读,可以震动人,但感情不深沉;如果以情托声,前面读的是高昂的,到这两句突然有一种凝固的感觉,一个小小的停顿,接着小音量地读,便能把这种“爱得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段经验之谈,正说明了要情动于衷,才能声形于外。只有当演讲者对所讲的内容理解至深,有真情实感,语调才能用得贴切自然动情。

◎ 表达技巧要注意的方面

语言表达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合理安排节奏

节奏和速度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有声语言的节奏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演讲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成的回复往返,构成了语言的节奏。口语表达的节奏要适应内容的需要、适应感情的需要。一般来说,抒情性的段落、描绘性的语句,节奏应该慢一些,相当于音乐节奏的慢板。陈述性的段落、说明性的语句适宜采用中板。表示强烈感情的爱与憎的议论、指责,应采取快的节奏。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节奏仅仅理解为语音的表面标志,而应该把它和演讲的内容、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缓慢、舒展的节奏会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强烈、快速的节奏,会给人激昂、奋进的感觉。因此,我们要根据演讲实际内容和情感变化的需要,具体确定演讲的节奏。

二、重视语调的变化

演讲,特别是以鼓动为目的的演讲,除了要求内容丰富新颖、思想深邃外,还要能以情感人。而口语传情的主要手段就是驾驭自己的语调,使之富于变化。

语调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四要素”上,即:速度、重音、升降、停顿。

——速度。速度是演讲成败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说,抒情的地方应该讲得慢一些,不然,演讲者细微的心理变化,意在言外的境界,就难以给人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叙述,也应该讲慢一些。反之,急切的呼语、热烈的争辩、愤怒的指责、慷慨的陈述、紧张的场面又应该讲得快一些。这样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创造出应有的气氛,并能和听众的感情得到交流。

——重音。重音就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把某个词语加大音量,讲得重些。

——升降。语调的升降就是人们讲话时声音的高低抑扬。人们讲话时所要表示的喜怒哀乐、惊愁悲急都可以通过声音的升降抑扬变化体现出来。

——停顿。停顿就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句群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一般可以分为语法停顿和心理停顿。

语法停顿是与语法结构相联系的。标点符号表示语法关系,同时也表示语音停顿。凡是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应有适当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要和标点符号所表示的语法结构的层次相适应,大致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停顿的时间极短。

心理停顿是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在表达激动的感情时,可以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

三、合理运用模糊语

在外交会谈中,当对方友好地提出邀请访问时,另一方就经常用模糊语言回答。例如:“我们高兴地接受邀请,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贵国。”这“适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呢?这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演讲,有时需准备文字稿,但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的。即使是事先准备了演讲稿,有时也需要临场即兴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像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从容不迫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拿出准确可靠的数据,这就需要使用模糊语言。

“我们在教师中间组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小组。”这里的老、中、青是个模糊概念,老年、中年、青年各指多少岁到多少岁的人呢?其实,这种模糊语言,听众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

不仅如此,模糊语言用得恰当,还有它的修辞功能。

演讲中的语音

口齿清楚、语音纯正、语气生动、表情达意鲜明,这些都是有声语言的特征。演讲者有声语言的声音美,往往能使演讲更易入耳入心,引人入胜,获得最佳的演讲效果。要让语音在演讲中发挥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 声调和谐

比如,毛泽东的演讲《反对党八股》中有一段话:“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这里,每句结尾都是两个音节,两两相对,显得音节匀称;而且语末音节的平仄相错,讲起来就有声调的高低相配,急缓相间,抑扬相应,听起来声调和谐,清婉悦耳。

演讲要适当地注意声调的配合,以形成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和谐美。

◎ 象声形象

蔡朝东在《理解万岁》的演讲中有一段:

“一天下午,‘轰隆隆’,一发罪恶的炮弹拦腰削断了一棵碗口粗的大树……这时,受伤的战士们继续匍匐前进。‘嗒嗒嗒’……敌人的高射机枪追打着,战士们顺着山势向下滚,鲜血浸进了殷红的土地……”

蔡朝东运用了模声的手段,十分逼真形象地再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情景,使听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显示了生动、形象的感人力量。

能比喻和模拟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的词称为象声词。在演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描摹事物的声音,能给听众具体、形象的感觉,又有声音和谐的形象美。

◎ 韵脚自然

毛泽东的演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有一段:

“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这段话的韵脚“倒”、“到”、“掉”都是同一个韵母,讲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切记,演讲毕竟不是诗歌韵文,决不能舍意就韵。

我们知道,诗歌,尤其是古诗都是讲究押韵的。押韵确能体现出音韵美和旋律美,所以,演讲也可以适当地押韵,讲究一下韵脚的自然美。

◎ 音节协调

郭沫若的演讲《科学的春天》中的音调就非常的协调。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特点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还有四音节词等。双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及词组有很大的优点,即语音的强度、节奏感强,讲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有力。因此,为了使音节搭配匀称协调,最好将相同音节的词并列使用,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匹配,多音节词与多音节词匹配,就可形成对称、均衡的“建筑美”。

◎ 叠声复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