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得信任的倾听术
1612300000030

第30章 Etiquette——礼节(1)

E是LISTEN的第五个字母,提示出听的第五个方面——Etiquette(礼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为人处世都非常的讲究礼节。礼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减少了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冲突,从某种角度来说,起到了协调矛盾的作用。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翻译成现代语言,大体上得意思就是,一个懂得礼貌,遵守礼节的人,无论他的礼貌显得多么得繁琐和复杂,也不会让人讨厌。

懂得礼节的人,会自然的流露出一种亲切、和蔼、高贵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去亲近。懂得礼节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恰到好处的表现自己,赢得他人的好感。懂得礼节的人,往往可以很快的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做任何事情都很少遇到阻碍。

礼节不仅仅传达出我们的好意,同时也传达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点——尊重。

我们在与人沟通,听人说话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礼节呢?注意这些礼节,能为我们在听话的过程中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 有耐心

听的第一个礼节,就是要保持听的耐心。

所谓听的耐心,主要要做到三点:

1、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人的喋喋不休要学会忍耐

就像女人对男人关于抽烟泡妞、汽车枪械的话题不感兴趣一样,男人对女人关于服装化妆、柴米油盐的话题也没有兴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所以不同的人所感兴趣的话题也就不同。我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普遍感觉到沉闷,提不起兴致。

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却常常遇到一些人,他们在我们耳边谈论自己觉得很有兴趣,而我们一点也不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暗示过换话题,但根本不被他们所察觉,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听。

神游太虚不行,一边听一边表示出不耐烦地情绪也不行。我们不但要听,而且还要认真的听。有人说,这个话题我实在是提不起兴致,我也什么都不懂,怎么听啊?

我想说,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参加考试,但不参加考试就不能毕业,不能升学,所以没办法,还得考。考不考不依照我们的意志,而是由我们的目的所决定的。如果想毕业,如果想升学,那就得考试。

同样,我们听别人说话,跟他人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沟通,获得他人好感,扩大自己的人脉。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感兴趣也得听,不但要听,还要认真的听。

但是,如果说的内容是我们即使认真听也无法听懂的,怎么办?好比一个化学博士跟一个学中文的女生大谈化学的专业问题,学中文的女生估计无论怎么听,也是一头雾水。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表示自己不懂?不妨考虑以下的方式:

两个男女第一次相亲见面,互相不了解。男方为了活跃气氛,开始聊女方完全不懂,也完全没有兴趣的有关汽车的话题。这时候,女方可以找机会友好的表明自己的一无所知:“我对汽车是一无所知,你可以替我介绍一下最基本的常识吗?”这其实是一个暗示,一方面表达自己不懂,不感兴趣,暗示他人转移话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人顺着问话继续说下去。同时,女方可以主动,在他人说话的过程中,逐步将话题引向两人都感兴趣的方向。比如汽车——品牌——产地——风景(或文化或风俗)。如果不知道说话人对什么感兴趣,则可以维持原话题,以请教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听”的姿态。

切忌因为自己对话题不感兴趣,就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表现出不耐烦地举动。这样显得自己没有教养,同时也给说话人留下了极其不美好的印象。

年轻人普遍感觉陪长辈和小孩说话十分的无趣,非常容易不耐烦。过于年长和年幼的人由于经历和时代与我们不同,很难找到共同话题。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计算机,在老一辈人生活的年代,可能还没有发明出来。但老人都非常的寂寞,希望有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听他们说说话。说是陪他们说话,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听他们絮絮叨叨的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回忆自己孩子小的时候。第一次听可能有些兴趣,但次数一多,又是在说相同的内容,这就特别的容易引起年轻人的不耐烦。小孩子则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也容易问到人烦躁。

先别不耐烦,先别烦躁。耐心听老人小孩说话,在他人眼中可是尊老爱幼美德。而尊老爱幼的人最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赢得他人的信任,突破他人的心房。

这是素质,也是教养,同时也能为我们赢得他人的好感。

2、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说话

在听话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犯错误。说话者说到自己对某事某物某人的看法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想添加一些细节,或者是纠正说话者说话中犯的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又或者是忽然想起一句之前没有说完的话、一个新的话题,就任意打断别人的说话。如果你经常在听的过程中犯这样的错误,就说明你的个性太过于急躁,没有耐心,你的礼貌不周。这样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你会很难于跟他人沟通。

我就曾经有这样的倾向。在陌生人、不熟悉的人或长辈面前,彬彬有礼。一旦听自己的朋友说话,就会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完全忽视了礼节,经常打断别人的说话,发表自己的谬论,还曾经在朋友说话时,忽然想起自己忘记了一个约会,于是滔滔不绝的与朋友讨论我应该怎么道歉。完全忘记了朋友之前在说什么。直到后来,我的一个朋友终于在我听了半截就打断他,做一些根本就不全面的分析,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时,忍不住说:“你可不可以先听我说完了再评论!”

这话让我非常的惭愧。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朋友们都喜欢和我一起玩,也喜欢跟我说话,但很少有人对我倾吐内心的烦恼。这次提醒让我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懂得去听,有耐心并且诚恳地去听。我逐渐成为了朋友们的倾诉的对象。

听他人说话的时候,如果频频打断,会造成说话人对我们“自以为是”、“粗鲁”的不良印象。但要注意的是,不打断说话,并不代表不说话。在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语言的响应是很重要的。这种响应被称为谈话中的“乒乓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互动。我们在听的时候,要适时地提出一些看法,发表一些感想来响应说话的人。有疑问的时候,也要在说话的人讲完一段话,将要另起一段话的间隙迅速的提出。

3、要有打断他人说话的魄力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到非常的奇怪,第二点是要求不要打断别人说话,第三点为什么又要打断别人说话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打断别人说话,虽是不得已为之,在有必要时,却也是不可不为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在上班的途中,遇到一个刚买完菜回家的欧巴桑拉着我们闲话家常,而我们已经快要迟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打断欧巴桑的说话,立刻赶路?还是站在原地听她讲完,然后上班迟到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

显然,我们会选择前者。

我们前面说过,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所以即使你有急事要赶着去处理,也应该微笑着,不慌不忙地在说话人说话的间隙,告知说话人,我们不得不结束谈话。

很多人觉得忽然结束谈话是一件非常粗鲁和不礼貌的事情。在这种心理指导下,他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反应,导致说话人产生误会。

有一次,我在公寓门口偶然碰到了一个朋友,正巧当天中午我遇到了一件十分搞笑的事情,那种好笑的感觉一直从中午延续到了下午回家。碰到这个朋友的时候,我自然非常希望把这个搞笑的事情告诉他,让他也笑笑。

我兴冲冲的拉着他开始讲述我遇到的这件事情,但他的反应让我越讲越没有兴致,他的神情和肢体动作都透露出不耐烦,我不仅开始揣测,他是不是非常讨厌我。我讪讪的结束了说话,以后再看到他,想到他可能讨厌我,就不知不觉地与他保持了距离。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问起他这件事情,他才解释说,当时有急事,很赶,是我误解了他。其实他当时只要告诉我他很忙,我们以后再聊就可以了,但是碍于面子,这话难于出口,但他的着急又不自觉地通过其它形式表示出来,因此才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所以,有急事的情况下,及时打断说话对象,并解释清楚原因,既可以避免误会,又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