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的定义与特征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系。每个语系包括有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指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讯号。
语言是人们记录、传递、保持经验的主要形式,语言对人的信息加工也有很大的影响。所谓信息加工就是对语言的信息加工,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使用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认知能力。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人们使用语言,包括理解别人的语言,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能力。
二、语言的特征
(一)任意性和线条性
所谓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和文字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任意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论证的,即使有的可以论证,但是在普遍意义上来讲,还是不可论证的关系。这就是世界上的语言为什么各式各样的原因之一。
所谓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的能指是依托声音来完成的,所以他只能在一维的声音的空间里传播,而不能突破声音的范围和能力,所以说在分析语言的时候语言使能在横向上依照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完成,这也造就了语言使用和表达的局限,但是语言的声音性,决定了语言的线性是不可消除的必然结果。
(二)不变性和可变性
语言是一个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个要素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变动性,稳定性是语言系统的已存在的前提,也是语言自身被大规模研习使用的必备条件,而变动性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系统,语言内部的不断衍生、发展的规律所致,而且也是语言的传承性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不断地产生,旧事物不断地消亡。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系统的变化虽然不是很明显,速度并不是很快,但是受到使用的推动以及社会、文化等很多因素的映像语言本身在不断地向着经济、简练、实用、包容力、表现力强的趋势发展。
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着不同方式、不同形态的变化,而且变化的多少快慢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规律来解释、预测语言的变化。这不但体现了人们对于语言学的关注、探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同时也昭示了语言学的变化性还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
(三)符号性和系统性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符号的本质是社会的。它在某种程度上要逃避社会上某一些小集体,小圈子的意识。这是语言最主要的特征。语言是一种社会契约,一个社会接受一种表达手段而排斥另一种表达手段其实都是社会上的集体意识的习惯。或者可以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哪一种表达方式。
语言符号是一种包含着两面性的实体:一方面语言是表示事物的名称的,所以任何语言都是概念的映像,即具有所指性;另一方面是语言要依托声音这种媒介来表达所指,所以说语言也是声音的映像,也就是说语言具有能指性。
(四)传承性和交际性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因此,它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逐步体现出很强的传承性和交际性。
所谓传承性,是指语言以自己的风格特色吸引或者促使人们在生活生产中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语言这个工具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相关的人群,或者波及其他更广泛的区域,达到传承的效果。另外,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古代人与现代人之间,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储存了文明的精华信息,承担文明发展的桥梁,同时,也由于语言本身的强大交际性功能,更显示出独特的交际功能,在丰富的交际中应对各种变化,产生更加有表达力的语言,产生更多的基于生活生产实际的意义。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功能
一、语言的结构
从内部结构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其在信息量和结构、功能的复杂性方面远非其他符号系统,如莫尔斯电码、旗语、灯光交通信号等所能比及,后者对语言来说是第二性的。语言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各个分支系统或层次,如音位层次、词汇层次、语法层次等组成。语言成分由各种关系加以联结,成分和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作为符号的语言单位具有两个重要方面:(1)表现方面,即语音;(2)内容方面,即语义。在语言单位中,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最初是任意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多达几千种语言[1],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一种语言的内部结构是一种语言区别另一种语言的关键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
然而,理解了语言的内部结构的符号系统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该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义。语义的表达或理解,除了要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外,还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外部结构,即文化结构。
一种语言的文化结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或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寓言神话、民间传说、社会历史发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语言对物体或现象的指代是通过文化结构来实现的。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对同一个语音或文字符号的理解是不同的。
二、语言的功能
从功能的角度看,语言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里择其要点概述如下:(1)语言首先是交际的工具,供人们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有些高级动物,如猿猴,也使用区别性的有声信号来传递信息,但这些信号都是不可切分的整体,也不能组合和替换,孳生更多的信息——动物的信号同人类语言是无法比拟的;(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供人们用来形成和表达思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基本单位也与思维的基本范畴相对应:词与概念相对应,句子与判断相对应。人们也可以用手势和动作等手段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但它们只能起辅助的作用,语言才是思想最完善、最有效的载体;(3)语言是积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它把人们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和句子积聚并存贮起来,保存和反映了前人全部的经验和智慧,而后人通过学习就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和信息,不必一切从头做起。这些知识和信息正是特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定语言是特定文化的容器和载体;(4)语言是表达感情和影响别人的工具,它既传递信息,又是艺术表现的媒介。语言具有美学功能,它的创造性也正是通过艺术的媒介而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上述功能中,交际功能是主导的。俄裔美国语言学家雅柯布逊把交际行为细分为六种,从而区分语言六种不同的功能:(1)从说话人的角度,语言具有表现功能,表示说话人对信息内容的关联、态度或对情境的直接反应;(2)从影响听话人的角度,具有指令功能,一般用呼语或命令口吻表示,以呼唤或祈使对方作出反应;(3)从上下文或情景出发,具有指称功能,即指称信息涉及的事物、需要传递和交流的内容和相应的事物及其特性、关系等;(4)从接触的角度,具有联系功能,意在保持或脱离接触,或者检查交际渠道是否畅通;(5)从代码的角度,有元语言[2]的功能,如对某一事物的说明,这在儿童掌握语言和语言教学过程中常常发挥作用;(6)从信息的角度,具有诗歌功能,使语言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以满足人们的美学需要,在文艺作品中这一功能有很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则认为,语言有表达概念的功能、进行交际的功能和构成话语的功能,由此而形成其功能语法体系中语言语义的三个功能部分:(1)概念部分,即及物性、语态、情态意义;(2)人际部分,即语气、情态、语调;(3)语篇部分,即主位结构、信息理论、接应。[3]韩礼德认为语言之所以是语言,就是因为它必须提供某种功能。换句话说,社会对语言的要求促使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他从功能观点出发来描述语言的发展,其系统功能理论在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语言的文化属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使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的最基本的工具。不少人类学家认为,一种语言往往代表着一种文化,或者说语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的缩影,它是人们思想观念的“直接现实”。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特征,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均体现在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人们在交际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意识相互作用,由此完成交际的任务。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关系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的对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知道,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日两个民族的人们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历史背景、事物的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语言方面的差异;而此种语言差异亦反映了中日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一种人们共享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成分,所以从文化角度看,语言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一、语言影响文化
(一)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特别是词汇最能敏感地反映生活和人类思想的变化。由于语言或词汇受文化的影响,所以用于表达的语言或词汇也必定深深打上了该文化的烙印,附带有其文化的含义或引申意义。
正是借助语言,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政治、法律、教育、风俗习惯、宇宙观、艺术创造、思维方式等才得以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二)语言促进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反过来语言的丰富和发达是整个文化发达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语言记载我们祖先的知识和经验,后代人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社会就会停滞,更谈不上文化的发展。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语言作为桥梁,各个民族之间就无法交流。人类就不可能相互吸收先进的知识和经验,这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语言反映文化
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内涵的差异必然会在语言中得到全面反映:一方面,文化差异使世界上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而有时会引起误解,导致交际不畅。社会语言学研究告诉我们,语言体系本身有着封闭性的一面——不同的语言,作为反映不同思想意识及文化的手段,最终代表着迥异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讲,对语言文化特性的研究,在语言学习和翻译工作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语言反映生存环境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文化,特定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
(二)语言反映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创造、共同遵守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民间的风俗和习俗包括社会礼仪、习惯、生活方式、婚姻传统、信仰、迷信等。
汉语中“礼尚往来”、“先来后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表现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再如,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人的社会性,认为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扶助。人们在见面、交往时常常会问:“你去哪?”“你在什么呢?”“你结婚了吗?”等,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而英国文化崇尚人的个性,强调自我意识,当被问到上述问题时,会觉得受到了冒犯,认为是干涉他们的“隐私权”。
(三)语言反映宗教文化
宗教是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核,不同语言能够表现所在文化的宗教观念。中国文化中佛教是主要宗教,汉语中与佛相关的表达很多,如立地成佛、借花献佛、佛口蛇心等,来自佛教的词语,如慧根、慧眼、慧心等。
(四)语言反映民族心理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民族心理,如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记载文化、传承文化、反映文化,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际。
反之,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含义,文化的动态特征导致语法和词汇意义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标准普通话等运动使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思潮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使很多词汇的意义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汉语中“小姐”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仆人用它来称呼主人家的女儿,新中国成立前常用作对未婚女性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它变成了一个休眠词,而在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词变成了中国女性不喜欢的称呼。这个词语逐步转变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这中间起根本作用的就是社会文化因素。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文化创造了这些词汇,同时这些词记录了文化,并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
注释
[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约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200年灭绝。平均每2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据统计,世界80%的人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没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书,在任何图书馆或数据库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德国学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在《世界语言简史》(第2版)导言中也提到,地球上语言的数量“应该在6000种以上”,“据估计有二分之一正在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另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2]元语言,又称“纯理语言”、“符号语言”,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用汉语来说明英语,英语是对象语言,汉语是元语言;用英语来说明英语,英语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在辞书编纂和语言教学中用于释义的语句称元语言。
[3]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