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体育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研究
161817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人类追求健康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远古时代,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及其有限,常常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日子。那时的人,“求缓死,只求正死,不做任何非分之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逐渐克服了自身的孤独感、挫败感和绝望感,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振奋了精神,开始慢慢思考活着的意义,同时也在艰辛地探索着长寿之道,神农氏尝遍百草也反映了这种追求。到了近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物质条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人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

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健康认知、疾病预防重点也有所不同,健康内容不断更新。比如美国,1875年~1925年是环境时代,注重环境卫生,避免大规模传染病的流行;1925年~1950年是医药时代,以药物来抵抗疾病,从而保证人们的机体健康;1950年~1980年是外科手术时代,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干预来修复受损的躯体;然而30年后,也就是2009年,美国人认识到光靠医疗的手段来保证健康是不可行的,必须加以改变。目前,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预防领域,就是为应对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由单纯的治疗转变为防治结合。健康促进就是在此背景下而产生的,它最早由医学专家HenryE. Sigerist于1945年提出,后被人们逐渐认识并加以实践。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如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富贵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周期长,治疗费用高,而且难以痊愈,导致大量医疗资源被消耗,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这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仅凭医疗手段来维持健康是不可行的,必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才能够更好的减少疾病发生率。因此,健康促进战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自然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人们期待通过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社会生活中有部分人群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如有人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工作忙、加班辛苦,没有更多精力去锻炼;锻炼需要专门的体育器材和场所;自己不懂锻炼方法,水平不高,怕别人嘲笑等。这些错误认识会直接导致人们参与锻炼积极性不高甚至放弃锻炼。所以本书从树立人们正确的体育观念入手,通过大量理论分析,让人们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所在,懂得锻炼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为不同人群制定了相应的运动处方,这对他们科学参与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体育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将体育锻炼这种看似纯个人行为的事情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本书构建的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体育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就是要大家各司其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作为政府和管理部门来说,营造锻炼支持性环境,制定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加以舆论引导,能有效提高参与者的动机水平。同时为锻炼人群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使人们感受到锻炼的便利和舒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体育技能专项培训或指派体育指导员为人们锻炼提供帮助,使人们更快地掌握锻炼方法,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锻炼中。当然,外部环境的优劣只是影响人们参与锻炼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锻炼行为的持续与否关键还在于个人。如果个体具有强烈的内驱性动机,他就会利用已有条件或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创造条件来锻炼,如果将体育锻炼行为融入到个体生活,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也就实现了体育健康促进的基本目标,这也是撰写此书的最终目的。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有关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医学等学科专著和文献,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材料和观点,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表示感谢。同时,本书也得到了南华大学体育学院谭志刚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周贤江教授、徐伟宏博士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并对书稿提出了许多中肯并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谅解并提出批评指正。

杨栋

2015年10月于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