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霍格沃兹遇上中国高中
161947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什么是中学生理想的教育?

一丹同学的父亲是我的朋友。在她上小学时,她父亲就带着她一起读我的《寓言中的经济学》。每天晚上读一段,花了半年时间,读完了整本书。她父亲想考考她,就问她:什么是机会成本?能不能举个小例子?她说:“假期我既想回老家看奶奶,又想出去旅游。有点像布利丹毛驴儿,拿不定主意,去看奶奶的机会成本就是不能出去旅游了。”听了父女俩的对话,让我大吃一惊。我这本书虽然通俗,但并不是专门写给小学生看的,没想到一丹小朋友真的读懂了。这也给了我很大鼓励,也让我对这个小姑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又读到了一丹的新书《一丹卧底美国小学》,是她四年级的时候随父母去夏威夷待了一年,跟美国小朋友一起上学,期间坚持每天写日记。回国以后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结集出书,出版以后广受好评。这本书写了她在美国上小学的感受,并与中国小学进行对比。从书中看出,她对美国小学那种严格又活泼的学习氛围,对美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同学之间的友好、互助还是很满意的。一丹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她在美国小学生活的点滴,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她的认识与情感。初中毕业后,一丹考上了北大附中,适逢附中在王铮校长的带领下进行改革。一丹同学是带着做“小白鼠”的不安走进北大附中的。王铮发动的这场轰轰烈烈、争议不断的改革,到底给她带来了什么?作为一个亲历者,她又如何认识和评价这场改革?在她的新书《当霍格沃兹遇上中国高中》里,你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成年人谈教育改革,往往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谈的。但我们当初受教育的年代完全不同于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一代的想法,我们并不很清楚。教育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理想,更重要的取决于像一丹她们这些年青一代的感受。这本书从教育的主体——中学生的视角来谈对改革的体验和认识,就极为重要了。我们都承认,所谓“代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即便是朝夕相处,也很难完全了解他们。而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面了解他们的机会,这就更难得了。

我们常说,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但中国现状是,每一个中学生最终必然要面临高考的考验,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完全取消高考制度既无必要,也无现实的可能。权宜之计也只能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而北大附中目前所推行的改革也正是遵循了这个思路。高一、高二以素质教育为主,高三阶段叫做预科部,集中起来全面应对高考。用王铮校长的话来说:高考不是真正的学习,而只是一场设定好规则的游戏,我们只需要拿出高三一年的时间来玩好就可以了。要留出更多的空间来做真正关乎学生成长、关乎他们未来发展的事情。

素质教育是给学生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让每一个孩子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个性化地拓展自己。一丹同学在北大附中的这三年就获益颇丰,从她的文字中体现出来的率真的表达,批判性的思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心和关注,对责任的理解和担当,都已经有所体现了。这难道不是北大附中所一直倡导的“培养负责任、有担当、有独立思想的公民”的教育成果吗?

一丹同学当然没有成为北大附中教育改革的“小白鼠”,相反,她成长得很健康,很快乐。当然,她的小脑袋里还有许多我们尚没有认识到的更复杂的想法,值得我们关心基础教育改革的大人们去发掘了解,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了这本书,我特别高兴。一丹同学是接近00后的一代新人,有这样爱思考、敢行动的下一代,中国的前途,不是更有希望吗?

梁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