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霍格沃兹遇上中国高中
16194700000002

第2章 选择与责任

从我们踏入北大附中的那一刻开始,选择大概是我们做得最多的一件事,选书院,选课,选导师……在这里没有了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满满当当的学校;没有了追在你屁股后头让你做这做那的老师家长。在这里,所有事情都是你说了算。怎么样?听上去很不错吧,是不是觉得自己进入了高中生的天堂?

等等,别高兴得那么早。

自由和选择永远不是没有代价的,随着选择而来的便是对自己选择所承担的责任。在北大附中,没有人会为你做的选择买单:当你选课不当、学分不够时,没人会帮你搞定,只能自己下个学段疯狂选课;当你学习不专,频频挂科时,也只能自己默默咽下重修甚至休学、降级的苦果;当原本想要学理却反悔选择文科时,也不会有什么人管你会不会修不上史地政的必修课。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这句话在北大附中大概也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这三年,我们不仅学会了选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为自己的每个选择负责。

我不想去北大附中

北大附中各种神奇的改革最近几年也是引来了不少质疑。什么走班制、书院制、没有班级等等,听上去倒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实际上谁又真正希望成为北大附中实验中的小白鼠呢?然而,作为北大子弟,北大附中无疑是最保险的。初三一模成绩不错时也曾幻想过考到清华附中什么的,当然,最终我还是没有放手一搏的精神,也就老老实实地在第一志愿处填写了北大附中。不过后来进入高中后我还是很庆幸当时做出了这个决定。

既然选择了北大附中,在暑假的几个月里我也去了解了一下北大附中的各种制度。这不了解还没什么,一了解我顿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这里又是四个学院,又是四大赛事,连单元活动室之类的都实在是让人无法不想到小时候读的《哈利·波特》。虽然有些无语,但我也很快知道了在北大附中,书院、导师、课程都是要自己选择的,平时班级、班主任什么的都是没有的,取而代之的是书院和每个书院平均下来3/7个书院指导老师。对于这些新奇制度我虽然没什么好感,但多少还是有些好奇的。不管怎样,在这个相对轻松的假期里,我还是保持着每天去刷一刷附中贴吧的习惯,也从上面的贴吧学长学姐口中对北大附中有了更多的了解。

然而随后,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打破了假期的悠闲。我并不知道别的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的,反正在北大附中的录取通知书光是袋子里这张巴掌大小的纸片和上面的一个邮箱、一个网址就够我忙活一阵子了,毕竟上面那堆要选择的东西可都要在开学前选好的。想知道我们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选好自己心仪的书院、课程和导师,就请听下回分解了。

被驳回中了解北大附中

话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就大概去网站和邮箱上看了一下,上面也列着选书院的截止日期什么的。但是当时觉得离截止日期还很远,再者选个书院也应该比较慎重就没有点进去看。后来一段时间反正就是各种玩,还病了一场,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当我收到一个同样要去北大附中念书的初中同学的短信问我“被驳回几次了?”时,我才想起来选书院这事,赶紧打开电脑,登上网页,一进去便是一大堆校规、办学理念、办事流程。当时比较着急,匆匆忙忙地浏览了一遍就点到了下一页。没想到这里还要以“考试”的方式检测我们是否认真阅读了校规,从7个书院的书院色看,迟到触犯的是红色警戒还是黄色警告,校规考察也是比较细致的。不过幸好都是选择题,连蒙带猜的也就混过去了,正沾沾自喜地准备选书院呢,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问题——看完了北大附中的各项制度与规定,你有什么未解答的疑问吗?

本来以为这只是面前的一只小怪,可没想到却是一只大Boss。我写了一个问题,然后就等着网络那边的学长学姐给予答复,等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得到的回复却是一个连回答都没有的“驳回”,也是挺打击人的。不过我很快就振作了起来,重新发过去了一个问题。这次我可是好好地看了校规才提出的问题。毕竟如果无法通过这个环节的话就不能自己选择书院了,只能听从学校分配,所以大家都还是比较着急。可偏偏对面的学长学姐们并没有照顾一下我们的意思。上午10:00发过去的,下午2:00才得到被驳回的信息,大概是去吃午饭了吧。而且下午5:00以后,再发过去的问题就没有回复了,也许是“下班”了吧。

总之等到第二天上午,还没有任何我认识的人通过了呢。大家都已经开始破罐破摔了,问一些什么“我怎么样才能过?”之类的。我有一个朋友甚至写了一封800字的信发了过去,大意就是“我实在想不出问题了,但是我真的想去诚意书院,我多么多么热爱诚意,如果分配我肯定分不到诚意,所以请您高抬贵手让我过了吧……”当然最后她还是被驳回了,但是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大家当时抓狂的感觉。

距离结束还有2个小时,我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没有想到这一次屏幕上竟然没有显示驳回,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刷新了一下才敢确定自己真的通过了。后来向同学们打听,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时间过的。

军训的时候和一个学长聊起来,才知道其实他们最后一天以前问题基本上不看,只是偶尔会随意过几个,但是到了最后也就都过了。刚听到这个以后我还是有一种很强烈的被坑了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这也是那时让我们了解校规的最好办法了。

选择一个新家

费了半天劲,终于是有惊无险地进入了盼望已久的选书院环节。选书院和以后的选导师一样都属于双向选择,也就是说我选择一个书院时这个书院也需要给我一定的考核。所以每个书院都会出几道题,数量不定,最少的只有4道,最多的有17道。内容主要就是一些基本信息,和为什么选择该书院之类的。当然像明德这种学霸书院题也更难些,会有点时事分析等等。

这样的制度下必然有些书院会选不满人,而有些书院则十分火爆。书院的受欢迎程度一部分靠外界的口碑,比如明德就算不做宣传大家也是会争先恐后地去的。但是对于普通书院来讲,宣传片就是招募生源的利器了,一部好的宣传片能让人看过之后更想了解这个书院,反之也有的书院宣传片让人点开不到一分钟就想关闭。总之在选书院之前我也把每个书院的宣传片都看了一遍,但是事实上选书院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排除法。首先,我不准备出国——新民、博雅两个出国单元PASS。我是一个坚定的理科生——曾经是文科单元的正心PASS。中考成绩一般的我——学霸单元明德PASS。至于剩下的三个书院诚意给我的感觉太多功利,一上来就问一堆“你能为诚意各种比赛做何贡献?”的问题。不是就这样不好,但是这种书院气氛确实和我性格不符。然后就剩格物和致知了,其实对于我来说都差不多,最终选择致知主要是因为初中同学有好几个都在。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对自己的书院有多大归属感,但是我也不曾后悔选择致知,在北大附中这7个书院中它应该是比较适合我的,这就够了。

其实附中书院间并没有太多好坏之分,只是适合与不适合罢了。但是一开始最好还是认真选,毕竟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待两年也是蛮憋屈的。

我的课程我做主

在北大附中最神奇的事情应该就是学生自己选课了,这种选课可不是初中时偶尔有的,选择余地很小的一节选修课。在这里我们至少有几百种不同的课程,学生能够用自己手中珍贵的200个意愿点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课程、时间和老师。有没有觉得自己进入了自由的天堂?但是在愉快地选择所有自己喜欢的课程之间,我们还要好好考虑一下。因为伴随自由而来的便是责任。

在初中时,我们课程都是由学校安排,如果出了问题,还有学校兜底。但是现在,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老师也只是自己的错。甚至有些人刚入学时太兴奋了,选课选得太嗨了,以至于没有选上只在第一、二学段开的主科必修课。可是学校还是不会管你的,你只能等到高二时和新高一一起上,但是这样错误的选课可以给你高中阶段这门主课的学习造成致命的伤害,不过这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好吧,相信大家已经被选课的“可怕”之处吓倒了吧。其实,也没那么吓人。但是在选课之前的确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你需要多少学分、什么样的学分才能毕业。比如说,我在选课前不知道我们不需要校本学分,选了两门校本,没选信息、通用技术,使得我第二学段的课程排得很紧张。所以记住,课程有风险,选课需要谨慎啊。

当然,我们还是有很多好玩的课程的。艺术类有各种乐器、戏剧、舞蹈课程,各种绘画课程,少说也有几十种。再说体育,除了田径一个必修以外,其他可以随便选。基本上除了水上运动没有以外,其他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选不到的。而且老师大多是退役运动员,水平好得没话说。我最喜欢的是信息和通用技术,信息有各种编程语言,VB,JAVA,C……通用技术有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除此以外还有烘焙,烘焙,烘焙,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总之,在北大附中的选课制下,我们享受了极大的自由,同时也开始真正对自己负责了。

大家一起选会长

都说过了北大附中没有班级,只有书院,而且,现在书院长也没有了,我们的书院们都变成了彻底的自治。既然要自治,便有了自治会这种组织,至少在致知书院我们把它称做“自治会”,在其他书院有其他的名字,但是做的事情大多是一样的。大概就是组织每周的议事会,为四大赛事提供后勤,并且管理书院活动室的秩序等等。由于在北大附中我们只有高一高二会以书院为单位活动,高三就会进入预科部全力备战高考,所以书院自制会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这就是为什么,在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我们就开始进行自治会选举了。这次,我们将在新高一中选出自治会副主席和其他几个部长,包括财务部、后勤部和宣传部,还有一些普通部员。

竞争比较大的当然是副主席和部长,这种竞选和初中、小学选班长,选学习委员差不多。就是竞选者在大家面前依次说一下为什么自己是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然后大家投票就好了,票高者得嘛。唯一的不同就是,现在我们选举完全不受任何老师的影响,只要是大家选出来的人,就直接上任了。当然,作为高一新生,我们对如何完成自治会的任务还不熟悉,所以在第一学段会有高二的学长学姐指导我们,但是往后就全靠自己了。有些时候自治会的工作还是蛮糟心的,副主席需要每周在议事会上组织各种做作业、玩手机的同学们讨论,后勤部的需要在每次有人逃值日时自己完成,财务部的需要绞尽脑汁从学校财务那里多压榨点钱。我当时竞选的时候准备不足,没有被选上,现在看他们的工作虽然挺累的,但有的时候还是略有点羡慕的。他们为书院付出的同时,也从这个书院得到了一种归属感,在北大附中这个什么都不固定的群体内有这么一个让你拥有集体荣誉感的地方也是不错的。

说实话对于我来讲,北大附中确实是一个让我感到有归属感的地方,但是对于书院,我和不少人一样,感情并不深。

零分的铅笔试卷

在中国,大概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们不用铅笔写字,要用钢笔或者签字笔什么的。然而,在美国我们写字大部分是用的铅笔,要到大学才会慢慢改,而且直到成年后大部分无关紧要的东西也是用铅笔。的确,在许多情况下铅笔比较容易擦除,改正,特别是多次纠正。我大概也就是在美国那会儿养成用铅笔的习惯,再加上回国后中文水平欠佳,错字频出,也就一直使用铅笔。

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查得比较严,我虽然作业用铅笔,但考试至少用的是签字笔。然而到了高中,老师多半不拘小节,铅笔用得也就越来越多了。哪怕是最严格的数学冯老师也只是嘴上说说“如果用铅笔就擦干净再判”什么的。但是后来我试了两次用铅笔,也没什么事儿,也就放心大胆地继续用下去。然后,在新学段开始的第一次考试上,我就呵呵哒了。我一如既往地用铅笔写,然而等到卷子回到我手里的时候已经空白了,唯有一颗鸭蛋愉快地坐在卷头。这一下子可就是4分,就算改了以后也会扣两分、理论上来讲整个学段过评+段考扣超过5分就不能得A+。在开学的第一周就扣了2分,对我的打击可想而知。当时,本来还想去找老冯要要分,但考虑到他说一不二的性格,我最终还是没有去自讨没趣。当然,那个学段我最后还是得了A+的,不过当时的确是个比较深的教训,从此之后,我至少数学不会再用铅笔写了。

仔细想想,这样的要求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高考是要用签字笔,现在一直用铅笔,以后在高考上可能不习惯影响发挥。这个道理我确实是懂,但是遗憾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我也只能做到文科不用铅笔,理科作业、考试不用铅笔,理科做题的时候还是用铅笔的,总觉得用签字笔打草稿什么的非常别扭,笔误之类的改起来实在不方便。当然,考虑现在在北大附中的情况其实用什么笔已经不大重要了,毕竟大部分时候大家都不用笔……

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从第一天迈进北大附中的门开始,图书馆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相信很多人是有同感的。对我这样初入附中的新生来讲,书院活动室是一个嘈杂并充满了迷之气味的密闭空间;讨论室是个连进去都要穿鞋套的麻烦存在;各类教室也因为老师坐镇让我等学渣不敢轻易踏入。这样一来一个个漫长的午休、自习课甚至清晨时光便理所当然地献给了我们“平易近人”的图书馆。

高一一开始那会儿,我每天7点多到,这时老师刚刚开门不久,我便会成为图书馆中为数不多的几只早起的鸟儿中的一个。找一个明亮,清静的角落,做几道题,看几页书,随手刷刷邮箱和朋友圈。早上的图书馆人不多,一张张白色的空桌子却每每都能让我找到安心的感觉。从这里开启的是新一天的附中之旅。

中午下课,趁人还不多赶紧到食堂“错峰吃饭”,然后就回到图书馆继续在我的角落窝着。可惜,附中的孩子们都颇为好学,很快图书馆那少说也有三百个的座位就基本上座无虚席了。就算有座位也得忍受前后左右的人都不认识的窘境。但凡有人,也就会有噪声,幸好大家都比较注意,好歹比初中时充满追跑打闹的教室要好上一些。前段时间家长会,还听有家长表示对孩子“午休、自习课时间不学习,玩手机”的顾虑。其实,这也是附中许多新生和家长心里最担心的事情之一。不过这的确有些多虑了,我们这里确实有不少人会在图书馆玩手机,玩电脑,但是大家一般都是有个度的,会把学习放在前面。比如说段考临近时,大家一个个可都是眼里只有课本、题目了。其实有的时候当玩手机少了和父母、老师躲猫猫的刺激,变成自己时间管理的一部分,也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接受还是拒绝

之前提过我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时候一直比较独来独往。其实除了北大附中的制度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现在说起来还是蛮尴尬的。

虽然这样说显得有些自负,但是上高中以来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成绩普通的书院,我的理科和英语成绩都还算突出。而且考虑到我从高一第二学段开始就一直在上高二的英语高级课程,也有不少人知道我英语不错。所以开学还没几周,每次我到书院活动室自习时就会有一些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人来问我问题。有的时候是数学,有的时候是英语,甚至有人还希望我能帮他们改作文。大家都是同学,虽然不熟,但很多时候为了不给同书院的同学不好的印象,我也不方便拒绝。不过毕竟我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我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圣人,没有责任解答每个人的问题。但后来我发现开始拒绝后,有些人不但没有对我之前的帮助表达感谢,反而对我不再提供帮助而背后议论。所以,抱着“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心态,我便很少去书院活动室了。到了第二学段,除了偶尔的值日外,我已经基本上不进去了。

但是有些同学的确非常锲而不舍。第二学段的某一个早上,我照常坐在图书馆三层的一个角落自习,一个我们书院我完全不认识的妹子过来,问,她能不能和我坐一桌。虽然当时旁边还有很多空桌子,但是我总不能对她说“妹子,你想坐这儿我就换一桌”吧。所以她就坐下了,然后她开始问各种问题,每天都和我坐一桌,并且还要走了我的手机号。她问的问题主要偏向数学方面,一开始我觉得给她讲一讲也能提高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人家是个外地妹子,来这儿学习也不容易,我也就还算耐心地回答了她两周问题。但是后来她就有些过分了,数学课基本上不听,指望着我给她充当老师的角色,而且她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的时间安排,所以我就开始明示暗示她去找老师。可是也不知她没有收到我的信号,还是不想找老师,反正问题照就。最后我只好手机把她拉黑,然后每天跟老鼠见了猫似地各种躲她。奈何这妹子的“追踪技术”非常厉害,不久后她就抓住了我。之后的对峙我实在不想描述了,反正之后她倒是不缠着我了,但每次看我的眼神都让我觉得如果眼神可以伤人,那么我已经千疮百孔了。

类似的事情不只这一件,甚至现在也还有,我也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经过一年,已经没有什么同学问我问题,一般也就抄抄作业。这种时候如果混不过去,我也会给他们。但是,听书院里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和我关系不错的同学说:“我们书院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我,但是认为我比较高冷,不好相处”。确实,现在在我们书院除几个关系不错的,其他人就是跟我说话也主要以借作业为目的。但我倒也不觉得可惜,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学会独处也是我在北大附中得到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努力,在哪里都是值得敬佩的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佩服那些能够靠努力和认真干成事儿的人。就我本人来讲,也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事比较任性——喜欢的愿意花大把的时间,没兴趣的连碰也不会多碰一下。但是,不得不说在现在的北大附中,面对大把的诱惑,不少人都是这样的,真正能踏踏实实地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人其实真的不算多。

不过最近认识的一个妹子却真心认真到令我佩服。虽然是一个年级的,但是到一起上微积分课之前只能算得上是面熟。她是出国党,由于害怕学不好微积分拖绩点,所以选择旁听。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奇怪的,真正厉害的是她坚持旁听了一整个学期。说实话,微积分这种课哪怕我是全凭兴趣报的,中间也有几次生出退课的心思,如果一开始选择旁听的话一定早就不来了。顺便加一句,好几个同学都是上到一半选择退课或者索性翘课的。然而她虽然选课的主要原因是应对微积分的AP考试,最后竟然不仅坚持上了所有课,还做大部分作业。最后的水平甚至比不少正式选课的同学都高。

后来又有一次和她一起上物理课,是早上的。她似乎因为堵车迟到了那么几分钟,说实话这在北大附中实在算不上多大事儿。但是她一到课间就立刻跑去和老师解释,还仔细询问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重要内容。还有一次,她调课到了我们班,为了确保能跟上这个老师的进度她还特意问我们要了这个老师原来的段考卷子。和她一比,我不禁觉得有几分惭愧。

类似的事情还有更多,不必一一举出了。但是认识她的人都会为她的努力惊叹。也许在这个学霸云集的北大附中,她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厉害的,但是这种踏实的态度的确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