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医之心——心脑血管篇
16375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何以仁心 张抒扬

人们对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失败常常宽容,或者说允许和不怕科技创新中的失误,但很少听到对医生的工作也能如此理解和体谅,因为医生的诊疗活动直接与患者的健康关联,甚至性命攸关。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

医生,不一定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了解你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因此有时会比亲人还让你依赖和依托;医生,也未必是朋友,却比朋友更懂得倾听你的苦恼或病痛,因此更让你信任。医生,在你人生旅途中或许只有一程或一面之交,却有可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质甚至引导你一生的健康。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和患,有时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

医学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治病救人提供着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为生命更健康提供了可能;人们因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对医生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是,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生生不息的规律依旧是自然界的主导。

纠结的现实面前,想做一个好医生,是心态的历练,是心境的考量。医生,每天几乎都是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心地,可与生俱来,但医生的仁心,不是几个月、几年就能练就。吃五谷杂粮的医生,现实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当医护人员被伤害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抽搐。执业环境出现恶化趋势,不少医生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内心常感脆弱和委屈,有的甚至离开了心爱的职业。如此情形下,既要心怀同情,又要遵从科学,保持冷静,既要体谅患者疾苦,又要遵循医学法则和执医的种种规定,这是做一个医生能否信守仁心最难的考验。

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好医生不是概念。做个好医生也不靠说教,需要一生的历练,点点滴滴,贯穿于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治,因此而构成医者的仁心。尊重医生,是患者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医生尊严的体现。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医之科学真谛的遵从。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都有一份尊严。医患间的交互信任,使得人与人的尊严在医患的和谐中传递,在医学的光芒中传导。

来自11家著名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这些文字,不是简单地写医德和医风,也不是用案例概念化地描述医患关系的构建,而是因为当下医患关系的不乐观,当前的医学院教育和医生职业培训中,又未能把医学人文性教育放在更重要位置,社会缺乏对医者仁心的更多理解与尊重,专家们用触动自己心灵的从医亲历,记录可触摸的医学人文性。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

仁术是仁心的承载,有仁术才会让仁心在医学实践中更具光芒,才会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筑更具现实意义。仁心,不是简单的良心或者同情心,而是热爱专业基础上对医学和医术孜孜以求的仁术之心。医生的仁心,在对患者的关切里流淌。

医者何以仁心,医患何以彼此信任、彼此尊重,推荐同行和医学院的学生朋友,分享专家们的亲历,或许,你会有一般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感触。也推荐给对医生职业不甚了解的朋友,不妨读读医生们流露心性的文字,或许,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医之心,承载和体现着医学的人文性,但医学的人文性,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人文体现,理应是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医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出版《医之心》,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好医生的执业感悟,能与大家分享。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我们的从医生涯中,光芒依旧;特鲁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的名言,在现实的医患关系中,神圣依然。

张抒扬

201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