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医之心——心脑血管篇
16375600000002

第2章 如果,能够重来 李小鹰

从没有刻意去记过病人的名字或者病人的样子,但在我4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有许多病人是难以忘却的。

顾阿姨,一位75岁的江西农民,因为高血压难以控制四年、感冒后咳喘不能平卧一年,来看我的门诊。她曾在当地多处求医问药,降压药已连用四五种,花钱无数,但血压仍然在180-200/90-120mmHg。因女儿一家长期在北京打工,遂来北京。她的老病历提示,有房性心律失常,血钾偏低(3.5-3.9mmol/L)。经过进一步检查,虽然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但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比值和尿钠测定结果提示,有可能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此我决定进行诊断性治疗,给与螺内酯20mg×3/日的治疗方案。结果,血压在一周内即有明显下降,降压药物逐渐减少,最后仅用螺内酯20mg×2/日,缓释硝苯地平20mg×2/日。血压稳定在120-140/70-90mmHg,心律失常好转,咳喘及不能平卧好转。花费每天仅约2元钱。一家人都很高兴。

记得又一次门诊,顾阿姨说:“李主任,我孙子考上大学了,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呢!”

“祝贺你啊!”我边写病历边说。

“我带来了录取通知书给你看!”顾阿姨的语气中充满了想让我分享的快乐。

“不用了,不用了,病人太多,没时间。”我甚至没有抬起头来。

“那我就……”,听到她迟疑的声音,我抬起头,看到了她失望的眼神。顾阿姨刚伸进小挎包里的手迟疑地停在那里。

“李主任,你看看吧!我妈坚持要带给你看,刚才都到地铁站了又非要回去取的。”陪她的女儿说。我点点头,顾阿姨立刻从小挎包里掏出一张复印的通知书,内容记不得了,只记住了老人那少有的灿烂的笑容。

后来她每年都回江西老家,回北京就经常来门诊。走前都要在这里检查,我说可以走才走。“我就听你的!”她总是这样说。

转眼几年过去,顾阿姨已经80岁了,血压和心脏情况一直比较平稳。

然而有一次门诊,她穿着病号服由女儿陪来,“李主任,我血压又高了,右边腰背老是疼,住在我家附近的医院已经一周了,他们光给我吃止痛药,不加降压药。”“他们肯定用错药了,所以我一定要来告诉你。”

我为她查体时,她的女儿说:“我怕来了再耽误你时间,先给你发了短信介绍情况。”

我立刻打开手机,只有几个字:“发现肝癌晚期,瞒她!!”

明白了。

我检查完后告诉她,医院给她用的药,有降压和止痛的双重作用,用得正确,要坚持用。她认真地点点头:“好的,我听你的。”

此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天中午看到她女儿的短信:“李主任,我妈知道了,她要来见你,说有话跟你说。她不能走了,我推她来。”

我回了短信:“现在抢救,下午4点以后可以来。”

但是那天抢救完病人,又忙起别的琐事了,直到临睡前才看到她女儿的短信,“李主任,你忙吧,我们先回去了。我妈不让我打电话,说你正忙着。”发信的时间是6点多钟。我没有回话,因为当时已近凌晨。

我最后一次得到顾阿姨的消息,是又过了几周,她女儿来门诊见我,戴着黑纱。

“我妈走了,上次她知道病情后,除了止痛药拒绝其他的治疗,也几乎不吃东西,很快就不行了。”

“她走时痛苦吗?”我问。

“挺平静的,我们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她只说了一句:‘没能见到李主任……’”

我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刚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顾阿姨,一位肝癌晚期的白发老人,坐着轮椅在外面等了我两个小时。她想对我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的话竟成了她临终时唯一的遗憾。也许,她想告诉我,得知自己病情后是怎样的心情;也许想告诉我,她不想再拖累家人,决心平静地面对死亡;也许她什么都不想说,只是想在踏上远程之前再来看看我。

对不起!顾阿姨!那天是我忘记了!可我能明白你的心情,更钦佩你的勇气!你还能听见我的话吗?多么希望你能听见啊!

几十年来,从病房到门诊,在夜以继日的忙碌中,我有多少次忽略了病人敞开心扉的倾诉,有多少次错过了病人充满信赖的目光,甚至连头都不曾抬起来。一颗因疲惫而日渐麻木的心,甚至有时会忘记每个病人也都有一颗鲜活的心,每个病人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们的信赖、配合与付出,是我们成功行医的基础,也是医学得以发展的基础。他们需要我们正确的诊治,包括倾听、理解、鼓励和安慰,而我们真的不能做得更好些吗?

如果,能够重来……

李小鹰,著名老年心血管病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和《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编委。主编专著15部,获省部级科技与医疗成果二等奖五项。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