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紫禁城中的佛教世界
16377200000001

第1章 正文(1)

各位早上好,感谢大家今天早上冒着严寒来听这个讲座,我今天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宫廷中的藏传佛教作一个概述。

今天讲座的题目稍带了些文学色彩,叫做“紫禁城中的佛教世界”,副标题是“清代宫廷藏传佛教的文化观察”。因为今天这个题目不是讲佛像或是某一类文物的专题讲座,而是从一个历史的宏观角度来谈故宫藏传佛教的问题。

北京历史上就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地区。北面丛山环绕背依长城,南面是辽阔的华北大平原,历史上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接处。在三千年的历史中,北京一直是多元文化冲突、交流、融合的的大舞台。其中的宗教文化是历史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影响从未间断过,不论民间还是宫廷,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文化。

宫廷历来是禁地,宫廷生活对老百姓来说总是充满神秘的。这就是描写清宫故事的电视剧久演不衰的原因。清宫中的宗教活动,就更鲜为人知,神秘莫测了。清代宫廷中宗教活动频繁,汉地佛教、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形形色色,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氛,在庄严肃穆的朝堂后面,还有一个多种宗教文化构建的神佛世界。

我今天不是从一个社会的角度来谈宗教,而是从皇宫的角度,从皇家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主要说说藏传佛教文化在清代宫廷中的影响。大家知道,故宫是中国封建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载体。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有四分之一的时光都是在故宫中度过的。因为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经历了将近600年的历史,有24位皇帝在这个舞台上登场、退场,扮演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活剧。故宫是皇宫重地,一般老百姓是不可能踏入的,虽然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但对于皇家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宗教生活,外人很难了解。实际上,清代宫廷佛教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强烈的。但一个时期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宗教及其文物一般是被当作糟粕来对待的。所以故宫的宗教文物长期以来处于封存状态。真正开展对宗教文物的研究是在1985年以后。

今天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述:第一,谈谈历史的大背景,即元明清宫廷与藏传佛教的历史回顾;第二,重点介绍皇宫中的佛堂;第三,讲讲故宫收藏的藏传佛教文物精华。希望在简短的时间内向大家介绍清代宫廷藏传佛教的概貌。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元明清宫廷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大家知道,藏传佛教是西藏文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起源于西藏,与北京远隔千山万水。在我们眼里西藏是非常遥远的,但就是这看似天荒地远的西藏却诞生了辉煌灿烂的藏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藏传佛教的影响不单在青藏高原,而且广泛传播到中原内地,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准确的名称“藏传佛教”。这个“传”是传播的意思。过去关于其名称,学术界说法不一,民间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喇嘛教”或是“西藏佛教”,但都不是十分准确,现今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名字是“藏传佛教”,这是从宗教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谈的,是比较科学的。藏传佛教真正进入中原是在元代。从唐开始,也就是大约从7世纪佛教开始从印度、尼泊尔、汉地传入西藏,经过了吐蕃王国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9世纪末,随着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和吐蕃王国的崩溃,佛教在西藏沉寂了一百多年,10世纪末重又复兴,佛教史称后弘期,吐蕃时期佛教称前弘期。佛教在藏族人民生活中逐步取得重要地位,藏传佛教的众多教派也同时形成,地域性封建集团和佛教各派逐步结合成为新的分散的割据力量,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吐蕃王朝之后有四百多年的时间是属于群雄争斗的阶段,这个阶段西藏就几乎和中原断了来往,有些历史记载也缺失了,这种封建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13世纪西藏归入元朝版图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