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16476500000004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期盼,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国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一论断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遵循。

第一节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令人向往的愿景,激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自觉与自信。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思路,是准确把握和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同志把中国梦的源泉和归宿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特别提到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人民对生态环境的期盼,强调人民期盼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深切的民生情怀。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指出“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习近平同志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也凝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向往。

建设美丽中国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美丽中国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形象概括和升华,体现了时代趋势、百姓呼声、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统一。中国在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之后,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开始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活品位。与此同时,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难题需要破解,这其中就包括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百姓呼声应得到更多关注、社会公平应得到更多彰显等等。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做出的关系千家万户过上好日子的重大决策,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这些问题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造成了较大困难。习近平同志号召,“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美丽中国包括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基础。习近平同志要求,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美丽中国既是对天蓝、地绿、水净美景的描绘,又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习近平同志的思考深邃而高远,中华文明已延续了5000多年,能不能再延续五千年直至实现永续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造福子孙后代。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攻坚克难、持续协调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方向。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入思考,必须大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路径。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正确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体现在一系列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新实践中,包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目标,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径,建立实施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新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要求,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意味着对工业文明进行辩证的扬弃,必然促进我国昂首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包含着文明的提升和转型。从文明时代的高度检视中华民族的近代发展史,不难发现依靠西方工业文明早期的老路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森林消失、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教训极为深刻。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我国不可能靠掠夺资源、外溢污染来发展工业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

第二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生态兴衰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和认识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这一论断在不同场合被多次强调,在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忽视的反思。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在哲学观念、发展模式和制度文化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新认识,必然会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严重受制于资源环境的约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不断显现,大量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应对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哲学理念进行深刻反思,选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最本质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供养,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但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长久。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关系的和谐,既包括人类社会内部、自然界内部,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发展,自然界和人类都要发展,并且要永续发展,这种发展只能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思想是随着人与自然界的发展,针对过去的反思、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准确判断提出来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是生态文明最本质的内涵和价值取向。20世纪末,随着全球性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离不开资源环境的竞争。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我们党顺应人类历史发展、遵从文明进步客观规律的高度生态自觉性。

二、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道德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人在自然中的定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所谓“天人之际”问题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道法自然”的中心概念是“道”,人与自然万物来自一个共同的总根源“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作为道家哲学最高与最基本的范畴,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与本质,以及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法则。《庄子·齐物论》中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天人之道可以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即天人合一。按照现代语言,可以说人与自然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是不能分彼此的。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讲求物我平等,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老子提倡对待“道”的态度是:“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在古人看来,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按照万物的自然性质,辅助万物自然地发展而不妄加干涉,自觉地顺应天地自然形成的时空秩序而不应对其进行干扰和破坏,更不应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以征服者的态度无情地掠夺自然,反自然之道而行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现了对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界的一种尊重而非凌越、自然无为而非妄作的“法天贵真”态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勤俭节约生活态度。这些睿智朴素的观点对于当今世界向自然无限索取、物欲不断膨胀的人类行为,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我们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三节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

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尽管如此,“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以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有效应对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任务更为紧迫的客观形势,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由习近平同志担任起草组长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继承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

一、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统筹好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然而,从目前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如果不彻底改变原有的增长方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能源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食品安全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中国的环境压力空前的大,环境资源问题突出,解决起来绝非易事。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里集中显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与复杂性。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期盼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期盼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享受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幸福。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缓解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才能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二、我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正面临的紧迫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损害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声誉。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待,无法向历史交待,也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严重问题,导致环境恶化不断加剧,各种环境问题频发,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彻底告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永续发展,不能够吃当代人的饭,断子孙后代的粮。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像西方工业化初期发展那样对生态环境肆意破坏,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由于环境承载有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迫切、难度更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转变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全球可持续发展任务更为紧迫

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任务更为紧迫,并深刻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保护地球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我国必须继续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国际义务。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时代潮流,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针对这些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方面,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相继问世,全世界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达成共识。自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在本国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通过寻求国际合作,控制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国际性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设置环境技术壁垒,打生态牌。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一切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各国政府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我弱化国家综合竞争力,就是自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加之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督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前提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国际和地区合作,才能有效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人口健康等重大问题。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文明发展的层面,创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更好地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