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潞安
16566100000002

第2章 煤乡是故乡

巍峨太行山,高越千仞,北起涞源,南至济源,绵延千里。我的家乡就在太行山中段,上党盆地北沿,霄汉山南麓,一个叫王庄村的地方。

王庄村,设村千年,有人口910余口,北坐霄汉山,南临漳河水,东近榆(次)黄(碾)路,西牵长(治)太(原)路,位于沁水煤田之上,毗邻长治钢铁公司,处于长治市郊区、潞城、屯留交界之处。1950年之前归屯留县寺底乡管辖,1950年后归长治市工矿区黄碾镇西沟乡管辖,1982年7月至今归长治市郊区故县办事处管辖。

我的祖辈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从山东淄博新城迁至山西长治。先是祖辈王纯修迁来,寄居在潞城县良才寺,靠租种山主王喜春的田地为生,合约谁开荒,谁种田,每年交25石谷子。后来王纯修因儿子王锡林少亡,1905年秋回山东老家过继其弟王德修长子王锡江为子。1908年,山东遭受洪灾,王德修在没有了大儿子这个壮劳力后,生活更加难以维系,便带子(次子王锡汉)携妻,沿着哥哥当年的足迹,来到山西投靠兄长,至此完成了山东新城王氏家族的转辗迁徙。王德修、王锡汉就是我的高祖父和曾祖父。

曾祖父王锡汉来山西时,祖父王好善五岁、二祖父王好德两岁,已是个拖家带口的人,因此一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先是寄居在西沟宋旺庄村一个庙里,靠长兄接济过日子。后来租种薄田,打拼零工,私塾教书,渐渐在良才村置下薄业,到了1937年才在王庄村安下家来。要说曾祖父王锡汉,既是个有文化的人,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说他有文化,他一生精通四书五经,亦教亦农,曾是邻村的教书先生,葛家庄“井窟庙”碑文、“下寺沟庙”碑文都是他亲笔所书。

说他有故事,文人都有思乡情结,他刚来山西,不免思念故乡,不仅多次回乡探望,还把长子王好善、次子王好德的名字分别改为家乡的村名王周村和王村,以此纪念。

霄汉山是上党盆地北沿的一个小山包,别看霄汉山不高,却是太行山上的一座山,所以民间有言:“太行山再高,刚到霄汉山半腰。”据说,曾祖父精熟周易八卦,早就看出霄汉山是个好地方,生以霄汉山为业,死后在村里周游一圈,葬于霄汉山脚下。

祖辈说,刚迁来时,霄汉山一带,十年九旱,矿业并不发达,是一片荒芜之地。直到1920年以后,随着民族工业的觉醒,小河堡煤矿、庙凹煤矿、石圪节煤矿逐步在此安家落户,这里才有了起色。

小时候爷爷说,曾听他的祖父讲过,原先霄汉山一带并没有煤,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爷爷指点,会有骑黄袍黄马、白袍白马、黑袍黑马的人从此经过,手里分别提着黄包袱、白包袱、黑包袱,若能劫得,将来就是糊口的家当。骑黄马的人从此经过无人劫得,骑白马的人从此经过也无人劫得。直到骑黑马的人从此经过,村民才叹了一声说:“天意不可违,再不劫就要喝西北风了。”于是大喝一声:“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劫得一个黑包袱,霄汉山一带从此也就有了煤。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老天爷看见这里的人勤恳善良,可怜他们,专门派财神爷布的一个局,若当时劫的是黄包袱、白包袱,当地便会有金矿或银矿。

这尽管是个传说,但后来却被许多史料佐证:《明一统志》记载,“潞州州境俱出铜、铁、长理石、赤石脂、不灰木。”明末唐甄《潜书·富民篇》记载,“潞之西山之中,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据欧洲矿学家最近调查,“五大洲之矿产以中国为最,中国以山西为最,而山西潞、泽两处煤质之良,煤苗之旺殆环地球所不及。”可见上党大地,霄汉山下,自古就有煤,煤炭之丰富,煤质之优良,是上党大地一颗璀璨明珠。

霄汉山自从有了煤,黄沙岭上开凿了石圪节煤矿,祖辈们见证了煤矿工人的生活。据爷爷说,矿工们当年住在石圪节南大坡的窝铺里,吃不饱,穿不暖,有的甚至全家合穿一条裤子。1930年屯留乡绅李金榜从太原调来几台水泵安装出水后,爷爷还与附近的村民来看稀罕,口口相传,说石圪节安上“水龙”了。

据说高祖父随兄迁居山西时,正是石圪节煤矿兴建时期,那时矿上用的是米票、煤票和小拖篓,窑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非常残酷,高祖、曾祖住在良才寺的破庙里,天天看见矿工们出窑进窑,下井点的是煤油灯,上井系的是麻袋片。当时下窑的以东旺、西旺村人居多,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

有女不嫁东西旺,

每日每夜挂心肠。

初一十五歇个班,

脱下一堆黑衣裳。

还听祖辈说黄沙岭、霄汉山上曾有官道供骡马通行,后来日本鬼子侵占这三个矿后,就是经这条路,过良才,到东古,经常村西火车站,沿白晋线,把宝贵的煤炭资源运往日本的。我的五爷王好智,从小就在石圪节挖煤拉驮,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见证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我的几个叔父都出生在良才村的破草房里。

到了父辈,1945年祖父去世后,当年父亲十七岁,二叔十五岁,大姑九岁,三叔五岁,小姑一岁,一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奶奶一个人头上,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父亲、二叔早早就外出谋生。父亲王肇域从1946年踏进石圪节煤矿,在石圪节整整干了15年,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一身职业病“解甲归田”。二叔王肇启参加工作比父亲还要早一年,1945年石圪节刚解放,二叔还是个孩子,个头没有锄柄高,就在石圪节参加了工作。由于年龄小,干不了重活干轻活,牛皮包排水,小镢头刨煤,一样当劳力用。后来二叔成为潞安煤矿第一任救护队队长,1962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二岁,人们都说他是为潞安的煤炭事业累死的。

至今我还记得二叔被拉回的一幕,当时我九岁,堂弟王新民七岁,一辆马车拉着一口薄皮棺材,我俩跟在后面,不住地呼唤二叔回家……

我记得七岁那年,我的头上生了黄痂疮,肿了个脓包,是五爷爷带我到石圪节做手术,卫生所在个低洼院。

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进煤矿,也是我第一次走进石圪节。

到了我们这一代,从我记事起,霄汉山山上山下就有两座矿。山上的矿是石圪节,山下的矿是王庄矿,两矿相距五华里。从石圪节下来正好擦过我家房脊,石圪节矿是个老先进,王庄矿是个“拖腿矿”。

为什么石圪节“火”?因为石圪节不但是潞安矿务局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煤矿史上解放最早的矿山之一,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康克清等曾经在此驻足。1945年8月18日,矿工发动武装起义,从日本鬼子手里夺回了矿山。在解放战争中,石圪节矿工以“多出一吨煤,多造一发炮弹”的精神支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石圪节一直是煤炭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被周恩来总理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之一,“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享誉全国。1990年被树为全国煤炭行业学习的榜样,矿风报告团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宋平等同志的接见。郝晓明、许传珩、李小奋的故事家喻户晓。“半个炮”精神、“十个一”精神、“荆笆棚”精神、“标准钟”精神人人皆知。

王庄矿为什么是“拖腿矿”?这还要从王庄矿的“三上两下”历史说起。王庄矿始建于1947年。1945年上党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为了支援解放战争,早日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1947年初,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矿处决定,由石圪节煤矿负责,在故县和王庄一带,新建一座规模大于石圪节的煤矿。

为什么把新矿井地点定在王庄村以西附近,主要理由有三条:一是根据附近地质构造推理分析,王庄村往西、往南一带很可能有煤,并已在南岗一带发现露头煤。二是王庄村往西、往南一带无小煤窑井,煤田完整,便于较大规模开采。三是上级要求,为了便于运输,新矿井离长钢越近越好。地点选定后,4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当时叫解放煤矿王庄大井,设计能力为年产20万—30万吨。

然而新井建设刚3年,1950年6月,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之当时受山西交通条件限制,煤炭外运非常困难,国家燃料工业部煤炭管理总局决定,王庄大井停建,直到1958年下半年才开始了重建。

王庄矿第二次矿井建设,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开始的。其中,王庄矿被国家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产量为90万吨。然而,1962年,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王庄矿再次被迫停建。不过这次停建时间较短,1963年7月,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王庄煤矿又很快复工,1966年12月8日,这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年产90万吨大型机械化矿井正式投产,掀开了王庄矿发展史上的第一页。至今我还记得王庄矿在王庄村安家落户的一些情景。

据说王庄矿现在占的那片场地,原来叫“候儿春”地,年年长出绿油油的庄稼,一到了秋天,家家打场,户户接囤,一派丰收的景象。可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忽然开进一支队伍,扎起了工棚,打起了木桩,开始了解放煤矿王庄大井建设。一时间,村民们悄悄跑来看,像盼望解放一样盼望着解放煤矿的建设。

我对王庄矿的记忆是从1958年开始的。1958年是王庄矿的第二次矿井建设,那时我刚六岁,只记得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路两边搭了许多简易房,满村都是穿工装的人,有的还拖家带口,操着各种口音,有东北人、河南人、上海人,隐约记得上海人精干,河南人马虎,不管男人女人都穿着抿腰大裤。好像听大人说,解放煤矿又开工了,这次是苏联专家帮助建设,主井、风井安装了木制临时井架。我一下子对煤矿充满了好奇,当时我家也留了一户东北人,他们的子女在王庄村上学,我一有机会总爱跑到人家家里,戴戴人家的安全帽,看看人家使唤的各种家伙。

到了1962年,又忽然听说解放煤矿停建了,我总爱约上几个伴儿,到矿上捡个炭块,拾个道钉、螺丝,偶尔还去看看人家的工棚窝铺。一次玩得尽兴,竟一头栽进一个黑水池里游泳,直到被脏水呛得上不来气,才被人拖起。懵懂少年,我对矿山记忆最深的是,除了看“解放电影”(散场电影),就是柳条帽,大罐车,还有那矿工用鸡肠、猪肠自制的防水套。

1966年王庄矿正式建成投产后,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和剪彩仪式,当时许录川任矿长,李旺所任党委书记,王国玺任党委副书记,单国丰、陈志华任副矿长,同时单国丰兼任总工程师;省煤管局、矿务局、第十工程处的领导出席了大会,《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作了报道;组建了3个采煤队,一个掘进队、开拓队、机电队、运搬队、装车队。

当时我看见飞转的天轮,飘扬的彩旗,羡慕极了,曾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然而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刚刚建成投产的矿井又一次遭受劫难……

王庄矿井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