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潞安
16566100000005

第5章 潞安第一个综采队

1.第一套综采设备

1977年8月,我从职工大学毕业,回到了王庄矿。

当时,鉴于我国煤炭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工效率三十年来一直徘徊在一吨以下的落后状况,煤炭部把发展的眼光盯在国外的一些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上来,就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从国外订购了100套综采设备。当时,煤炭部的政策是集中保重点、保大局,不撒胡椒面。按照这个政策,潞安是不属于上综采的小局。

王庄矿虽然还没有上综机,但时任矿长王森浩、党委书记付金火等矿领导已经强烈地意识到,煤矿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综合机械化采煤是王庄矿实现高产高效的必由之路。王庄矿在投产后的十年间,产量一直没有达到过设计能力,当时矿上的采煤队有七个,由于工作面采用的是三层人工假顶采煤,所以采煤队的月产量大都在1万多吨,年产量平均15万吨;即使工作面条件好一点的队,年产量也达不到20万吨。产量上不去,矿上就经常组织地面人员甚至家属、学生下井参加劳动夺高产。即使这样,七个采煤队一年的产量加起来,也不到100万吨,还有,煤没出多少,安全事故却连连不断。所以,他们认为,要想彻底改变王庄矿落后的生产局面,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

可是,一些大矿务局,将这些以货易货进口回来的综采设备安装到井下后,不是趴窝,就是停转,不仅产量没上去,反倒制约了生产。在这些设备中,最典型的就是波兰生产的“柯玛格”综采支架。这种设备属于双框节式液压支架,由四根双伸缩立柱、顶梁、前梁、侧护板、连杆、各种伸缩油缸、操纵控制阀组和高压管路等组成。这种支架没有底座,每根柱子下面挂着一个靴子,有点头重脚小,不仅构件多,结构复杂,而且稳定性不好,事故也多。当时使用过这种设备的煤矿给它编了句顺口溜:“头重脚轻根底浅,立场不稳光趴窝。”就在这个时候,石圪节矿派人到煤炭部汇报工作时,提出要上综采,煤炭部认为石圪节矿是全国红旗单位,是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工交战线树起的“五面红旗”之一,又是煤炭系统唯一的红旗单位,就把一套“柯玛格”综采设备合同转给了石圪节矿。

石圪节矿是个红旗单位,可先进有先进的难处,一方面,上面的“婆婆”太多,说什么的都有;另一方面,一些省里、部里和局里的老领导对石圪节矿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对石圪节矿能不能上综采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来,围绕石圪节是上综采,还是保红旗,上到省里、下到矿务局都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多数人认为,石圪节矿是勤俭办企业的先进典型,是全国学习的榜样,工人觉悟高,干劲大,多年来效率、效益一直是全国煤矿的第一和第二,担心改用洋设备,是不是丢掉了勤俭办企业的本色?会不会上了综机,丢了红旗?何况“柯玛格”支架在一些大局都用不好,石圪节这个小矿怎能用好?这么贵的设备用不好,失败了,不是给石圪节抹黑吗?在方方面面的说辞下,局里决定石圪节矿不上了。

得到这个消息后,矿长王森浩、党委书记付金火等领导马上组织机电、生产、劳资等有关人员开会,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石圪节矿不上了,王庄矿能不能上?如果上,局里给不给?二是如果局里同意王庄上,王庄的井下地质条件适不适合上?条件具备不具备?队伍行不行?经过研究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一是向矿务局打报告,积极把石圪节矿的那套综采设备争取到王庄矿;二是派调研考察组到全国已使用综机采煤的矿务局调研;三是成立机构;四是组建综采队伍。

2.综采五人领导小组

听说矿上积极争取综采设备,我非常高兴,心想,在工大学的那些综采知识,终于要派上用场了。同时,我也隐隐约约地感到,中国煤炭工业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历史,将要由我们这一代矿工改写了。

为了摸清综采设备在全国各大矿务局的使用情况,广泛收集使用综机采煤的经验教训资料,做到将来王庄矿上综采心中有底,也有数。1978年4月,矿上决定由生产副科长尚海涛、机电科副科长王成学等组成调研考察组,到阳泉、开滦、徐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尚海涛和王成学带领考察组,走了四十多天,行程上万里,调研考察了河南义马矿务局千秋矿,陕西铜川矿务局金华山矿、王石凹矿,山西阳泉矿务局三矿,江西丰城矿务局坪湖矿,江苏徐州矿务局权台矿、夹河矿,安徽淮北矿务局朱庄矿,上海大屯煤电公司的姚桥矿和彩屯矿,还有河北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等等。考察组调研了8个省、市的8个矿务局,深入到使用进口综采设备采煤的14个矿井的工作面学习考察,参观取经,收集资料,了解当时各种进口综采设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操作和运行情况。

通过调研考察,他们了解到,当时全国的综采设备普遍用得不太好,产量大都上不去,尤其是“柯玛格”支架更不好用。对此,他们详细考察了这种支架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以及不好使用的原因,认为这种支架结构复杂,维护困难,还必须得有好的井下地质条件,更需要工人有过硬的操作技术和严格的管理经验,特别是需要领导人员有用好它的坚定信心,这几点缺一不可。

考察回来后,矿领导与考察组的同志对兄弟单位用不好综采设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兄弟单位之所以上综采产量上不来,除了他们的井下地质条件较差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对综采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和系统操作培训学习。另外,在综采设备的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978年11月11日,矿上召开了由王森浩、付金火、刘英俊、宋来好、吴铁民、程贵喜、王俊民、陈福劳、段玉福、曹茂祥、李满贵和马连贵等参加的矿党委会议,研究决定:一、抽出袁廷龙、郭法顺、陈反清、王安民、郭正旺5位同志组成综采领导小组;二、综采五人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抓好综采队伍的组建、培训和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

按照矿上对组建队伍要素质高、培训队伍要系统学的要求,1978年11月中旬,综采五人领导小组在矿劳资科的配合下,经过报名和考试等程序,从全矿的普采、掘进、开拓等队中挑选出66名职工组成了综采队。因为要学的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机电工非常关键,矿领导又让陈反清在全矿挑选了10名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机电工加入到综采队中来。这76名职工全是由文化大革命前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技校生和矿务局工大毕业的综采班毕业生,另外还有三年以上井下工作经验的优秀工人和一年以上井下工作经验的技术员组成,大中专毕业生占到综采队伍的15%。

3.培训综采知识

根据矿上的安排,综采五人领导小组将综采队职工集中起来,先在矿上进行综采理论知识学习和培训。

矿总工程师武三松,生产科长尚海涛、机电科长王成学等领导,还有综采五人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开学典礼。武三松总工程师做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说:“矿上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决心把咱们这些骨干抽上来学习综采知识,就是因为综采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采煤设备和最先进的采煤技术,就是认准了只有综采才是王庄矿的发展方向。我给大家交个底,矿上已经给局里打了报告,申请把煤炭部调拨给石圪节的那套设备弄到咱王庄矿,我相信,在王矿长和付书记等矿领导的努力下,不用多长时间,石圪节的那套设备就会弄到咱们矿。所以说,在综采还没有到矿前,矿上要求咱们一定要把上综采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做扎实,现在咱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坐下来把综采知识学好学透,只有把综采知识学好了,工作面用上了综采,产量才能上去,产量上去了,王庄矿才能更好地发展。”

生产科科长尚海涛、机电科科长王成学以及综采五人领导小组负责人郭法顺也分别在开学典礼上就组建、培训综采队伍的意义和要求讲了话,学员代表做了表态发言。

在那个年代,综采是一门先进的采煤技术,没有老师,也没有教材,什么条件也不具备。针对这种情况,综采五人领导小组研究了一套培训方案:先培训基础知识,再培训综采理论。具体方法:一是请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数学和物理,巩固基础知识;二是请原来在工大学过综采的学员讲支架原理、液压理论和机组原理、泵站理论等;三是请机电上的工程师和技术员讲综采机电;四是请矿领导和矿上的科室领导讲王庄矿发展史、全国综采发展史和煤炭工业发展形势等;五是在综采培训学员中,挑选进队考试时分数最高的前四名学员杨仁顺、王守政、王进京和宋富荣当老师讲课;六是从石圪节矿借来液压支架、泵站、机组、电气、“三机”等图纸,描成大图,对照大图学习液压支架原理、泵站原理、机组原理、电气原理和“三机”原理等等。没有教材,我们就把在工大学习时的综采书籍找出来,另外又买了一些《液压原理》等书籍当教材,每天安排上四节课和一节自习,严格按照培训方案进行。

接受培训的76名职工,文化水平有高有低,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井下从事的工种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在井下干过普采,有的人在开拓队干过,有的人在掘进队干过,要说出大力流大汗还行,可让他们每天坐在教室里上课学习,还真有点儿不适应。

刚开始培训那阵子,大家对综采知识还有点儿新鲜感,可时间一长,就有人不耐烦了。因为大部分人毕业后就下井当了工人,再没碰过书本,虽然在课堂上也努力听讲,但毕竟底子薄,理解起来有些费劲。慢慢地,有些人产生了不想学的思想。

下课休息时,我们无意中听到几个职工在说风凉话。

有的说:“综采机连根毛还没见着,咱学这弄啥!”

还有的说:“是啊,到井下干活儿,还能多出几吨煤,在教室里上午几个小时,下午几个小时,傻乎乎坐着,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

针对这种情况,郭法顺把大家集中起来,开了个稳定思想情绪座谈会。会上,大家把心里的想法都说了说,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了耐心解答,鼓舞大家好好学习,学习秩序很快稳定下来。

通过件事,我们认识到,只有加强管理,才能起到培训效果。根据综采培训实际,我们研究制定了一个学习培训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一是上课签到,下课签退,一天四签字;二是不准迟到、不准中途退课;三是上课不准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四是将工资活化,与学习成绩挂钩;五是每学完一门课程,组织一次考试,对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提出警告,第二次考试仍然不及格的,按活化工资计资,统考还不及格的,退回劳资科。严格的制度和纪律,使大家终于安下心来,努力学习。

大家的思想情绪稳定了,但还有一个让我们十分头疼的问题,就是有的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同样一堂课听下来,素质高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而他们却理解不了,似懂非懂。

针对这个情况,郭法顺和我们几个在一起商量后,采取了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划分层次,分别教学,并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的帮教活动。另外,还采取了选树学习典型的办法,通过评比,在职工中树立了三个学习最好的榜样,激励大家向学习好的学员看齐。

同时,为了使综采培训生动活泼,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就是结合其他煤矿在使用综采设备过程中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讲解综采理论知识,使综采理论由不好懂变得好懂。

培训学习中,我们对每个职工的责任心、组织能力和个性特点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根据这些情况,结合每个人的工种,我们对培训学习专业进行了分组分工,适合什么工种,就安排侧重学什么工种。比如,对学习有劲头的,学习成绩好的,就分到机组组,侧重学机组;对有机电专业知识,懂设备的,就分到“三机”组,侧重学“三机”(刮板运输机、转载机、皮带运输机);对懂电的,就分到电气组,侧重学电气。另外,适合干泵站工,就分到泵站组,侧重学泵站;适合干支架工,就分到支架组,侧重学支架。这样一来,培训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是什么工种,就侧重学什么工种,对口学习,对口培训。

培训学习期间,矿上还专门请来了我国著名的综采专家刘昆授课,他讲了国内外综采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等。76名综采职工、矿领导和各科室、各队的负责人都听了刘昆的讲课,让大家对综采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脱产培训结束时,76名职工统考全部及格,顺利结业。

4.到阳泉三矿学习

矿上的培训结束后,根据矿领导的安排,我们要到外地培训学习,一共去两个地方,先去阳泉矿务局三矿,然后再去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时间都比较长。按照这个计划,我们首先带队来到阳泉矿务局三矿。

当时,阳泉三矿上综采已经快两年了,他们上综采后,虽然取得过月产5万多吨的成绩,但也有出不了煤的时候,这些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为了学好阳泉三矿上综采的经验,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规定:培训期间,综采职工除享受外出培训补贴外,工资和津贴等享受井下普采工待遇。

临去阳泉矿务局三矿前,郭法顺召集我们开了一个会,研究制定了一个在外地培训学习的制度,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严格执行。这个制度规定,除坚持原来在矿上的学习培训制度外,还必须做到六条:一是搞好团结,不准打架斗殴;二是不准酗酒闹事;三是要与阳泉矿务局三矿、范各庄矿的师傅和工友搞好关系,虚心向人家学习;四是在外培训学习期间,不准谈恋爱搞对象;五是外出必须请假,必须三个人结伴行动,回来要及时销假;六是在学习培训中要注意安全。

1979年2月13日,去阳泉培训学习出发那天,天空飘起了小雪,天气也特别冷。按照分工,我负责往大卡车上摆放大家的铺盖和行李。由于东西多,我出了一身汗,在路上被风一吹,汗落了,但浑身开始发痒,到了阳泉三矿脱下衣服一看,发现全身起了一层扁疙瘩,三矿职工医院的医生确诊是荨麻疹。

在去阳泉培训的路上,许多职工向我们建议:阳泉学完到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时,能不能在北京中转车时玩一天,看看天安门和故宫,因为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北京。到阳泉后,针对这个问题,郭法顺、陈反清和我专门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可以把去北京作为一个让大家在阳泉三矿好好学习的激励手段,只要大家在培训中好好学习,确实应该满足大家这个心愿。原因有三个:一是觉得从阳泉到开滦的火车票期限是三天,中间有一天的空余时间;二是觉得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应该让大家待一天,多转一转,多看一看,感受祖国的伟大;三是觉得可以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好好学习的劲头。

培训开始后,我们组织大家开了一个会,会上宣布了去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培训时,在北京待一天,看天安门,看故宫的行程计划。郭法顺说:“只有我们在阳泉好好学,才能去开滦,才能进北京。”大家听了,都很激动,纷纷表示要好好培训,学好综采。

在阳泉的培训分五个环节:一是地面参观;二是请三矿的工程技术人员,请综采队的技术人员,给我们讲矿上的地质条件、生产情况和综采使用情况;三是参加检修劳动。具体办法是按专业分组,在综采车间操作检修设备;四是井下分专业跟班培训学习,同阳泉矿务局三矿综采队职工同时下井,同时上井;五是各专业组要收集资料。

参观完地面设施后,我们到三矿综采队综采车间,对照设备实物进行了操作检修。在三矿工程技术人员、综采队技术人员和综采师傅们的讲解和授课中,大家对支架、机组、泵站、电气和“三机”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队里有一个青年工人,在培训学习中,和三矿招待所一名服务员谈起了恋爱。为严肃纪律,带好队伍,我们及时召开碰头会,将他送回矿劳资科,另行安排。这样一来,不仅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而且为接下来的培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十多天的地面培训学习结束后,开始下井跟班培训。二十多天的井下跟班培训学中,支架、机组、泵站、电气和“三机”培训组的人员各跟三个班。跟班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跟班熟悉设备使用性能和操作方法;第二个阶段是跟班学习设备在工作面的操作技巧;第三个阶段是实际操作,参与处理工作面各种事故。

阳泉三矿的生产条件特别不好,瓦斯大、风量大、工作面顶板破碎。由于风量大,大家在巷道里行走时,必须低着头猫着腰,否则,就会被风吹起的煤粒打在脸上,不但睁不开眼,而且满脸生疼;由于工作面顶板破碎,在操作中,随着支架的升降,破碎的顶板就会坠落下来,这样就造成支架接不了顶,或者支架顶梁与顶板接触面不平,或者倒架、冒顶等问题。如果倒了架,就得用倒链把支架拉直,把木板或方木放在顶梁上,再升起支架,撑起顶板,把倒了的支架修复好后,才能生产。所以,经常是干一个班,就得用半个班的时间来扶架。时间一长,许多职工有了厌烦情绪。

有的职工说:“这哪是来学习的,简直就是活受罪!”

也有的职工说:“咱们是来学习综采技术的,又不是来扶架处理顶板的。”

上井后,我把这个情况向郭法顺做了汇报。他召集大家开了个会,说:“我们出来培训,不光要学好综采技术,还要学会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不是三矿井下的生产条件差,我们哪能学会快速扶架、摆架的技术?所以说,现在正是我们学习处理各种问题的好机会,也是岗位练兵的好时机,大家不要心急,要稳下心来,把综采技术学到手。”

这次会后,大家的情绪稳定了,学习培训的态度也端正了。

针对在跟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组织大家进行讨论,谈培训体会,谈学习收获,要求每个专业组必须将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包括在跟班培训过程中学到的经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等,以备王庄矿上了综采,出现类似情况时借鉴使用。

阳泉矿务局三矿的培训一结束,按照培训计划,我们准备去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继续培训。这时,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大家要求在北京玩一天,可是连单位介绍信还没有呢。没有单位介绍信,在北京就住不了旅店。于是,我们马上派核算员张三串连夜回矿务局开了介绍信。

1979年5月,我们从阳泉坐火车到北京,利用转车的间隙,组织大家看了天安门和故宫。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有个职工说:“到范各庄培训,还能来趟北京,这个安排太好啦!”

还有一个职工说:“矿上对咱们好,咱们更应该好好培训。”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到外地培训是件很自豪的事,能到北京参观天安门和故宫更是一件荣耀的事。

为了把这份自豪和荣耀永远留在记忆里,我们在天安门前照了一张合影以作留念。后来,这张珍贵的照片被矿上收藏了起来,王庄矿矿史展览馆建成后,将这张照片放大,端端正正地挂在了展览馆最显眼的位置,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范各庄矿实习

来到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我们被安排在一幢在大地震中被震斜的楼房里住下来。大家把行李搬到宿舍,发现地板也是斜的,床放不平,大家就用砖头垫住床的两个角。住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补充修订制度,严明纪律。规定:不准跨进宿舍楼三层,如有违规跨入者,送回矿上。为什么要特别补充了这一条呢?因为我们住的这个楼,三层以上都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妇女,这个楼被当地人称为“寡妇楼”。她们失去亲人后,思想情绪还不很稳定,作为邻居,我们应该给人家创造一个抚平伤口的安静环境。

在开滦的培训学习方法按六个环节进行,比在阳泉矿务局三矿的培训学习多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独立编班生产。

为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学习劲头,地面培训了一段时间,我们就组织大家参观地震后的凤凰山公园。看着那些在废墟中不屈不挠的唐山人,每个人的心里都非常激动,纷纷表示,要向唐山人学习,向范各庄矿的师傅们学习,将综采技术学好!

通过在综采车间一个多月的实物对口学习和井下对口跟班实践,各专业工种都熟练掌握了综采操作技术。范各庄矿井下的地质条件也熟悉了,综采队的人也熟悉了。我们看独立生产的时机成熟了,便开了一个会,向范各庄矿领导提出,要求独立编一个班,顶班生产。范各庄矿的领导同意后,专门将我们编了一个独立生产班,割煤、顶溜、移支架,包括端头端尾样样独立干。干了一段时间,便和范各庄矿综采队一班展开了劳动竞赛,比谁的工作面质量标准好,比谁的产量高。看着我们这些从山西来的小伙子,个个精明能干,范各庄矿综采队的师傅称赞说:“嘿,瞧人家干得多带劲儿啊,质量和产量都比咱们强!”

正当干得起劲儿的时候,范各庄矿综采工作面遇到了断层,断层有10多条,落差最大有4.2米,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断层问题不好解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断层路”上的“拦路虎”,终于闯过了断层,并在劳动竞赛中多次夺冠,受到范各庄矿领导的表扬。为了让大家从过断层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本领,我们要求各专业组一定要认真收集资料,包括各工种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处理办法等。

从1979年2月到9月底,大家舍小家,顾大家,有的推迟了婚礼;有的父母病重住院,也没回去;我爱人生孩子,也没顾上回去一趟。半年多来,大家辗转两个地方培训学习,地面对口学习,井下跟班培训,独立编班生产,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一些职工开始想家了;再一个,矿上到底上不上综采,一直也没有定下来,如果上不了,不是白学了吗?还有一个是职工王保清在井下培训时被罐车挤伤,造成工伤。所有这些问题开始影响大家的学习热情,思想情绪有些低落。

一个职工发牢骚说:“咱们是来学综采的,干吗非要跟人家搞劳动竞赛?”

另一个职工也埋怨说:“培训了半年多,还不知道矿上到底上不上综采,要是不上了,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这种人心惶惶,想回家的思想情绪越来越强烈。正在这个时候,矿党委书记付金火来范各庄矿看望慰问大家。付书记来后,带着我们几个到范各庄矿看望了矿上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感谢他们为王庄矿培训综采队伍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付书记又听取了我们的培训汇报,针对大家想家的问题,他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了个思想稳定会。

付书记说:“矿上花这么大的代价,让我们跑这么远来干什么来了?是来学习来了,我们绝不能有学得差不多的思想,劳动竞赛虽然很苦很累,但只有在综采实战中才能全面掌握综采本领。再一个来讲,矿上正在积极争取要设备,所以王庄上综采是迟早的事,要不把你们这些骨干抽出来干什么?就是为上综采做准备,所以,只有在这里学好了综采技术,才能多出煤、出好煤,也才能为王庄争光,为潞安争光。”听了付金火书记的这番话,大家的情绪稳定了许多。会上,付书记还组织大家学习了邓小平同志197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付书记走后,我们几个开了个碰头会,决定让郭法顺和陈反清回王庄打听上综采的事,我和郭正旺留下来,组织好范各庄的学习和培训。

临走前,召集全体职工开了个会,郭法顺和陈反清反复叮嘱大家,一是在井下要注意安全问题;二是一定要和范各庄矿,特别是综采队搞好关系,不要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

一个星期后,终于盼来了郭法顺和陈反清从矿上拍来的加急电报:“决定要上,组织队伍速归!”

看着短短的十个字,我们很高兴,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大家:“矿上决定上综采啦,让咱们马上回去!”

顿时,职工们的精神振奋了,纷纷表示回到矿上后,要用学到的综采技术和本领,为王庄矿、为潞安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离开范各庄矿前,我和郭正旺等专门去拜访了矿上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综采队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还有凡是支持帮助过我们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是跟他们告别,二是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1979年10月上旬,我们高高兴兴地坐火车回到了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