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潞安
16566100000006

第6章 综采设备到矿

1.验收设备

从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培训学习回来后,矿上给我们放了三天假,然后就投入到迎接综采设备到矿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1979年10月中旬,局里通知矿上准备接货。接到通知后,王森浩矿长、付金火书记和武三松总工程师等矿领导,召集生产科长尚海涛、机电科长王成学,还有郭法顺、陈反清、我、郭正旺、王守政、申保明、田志安、杨仁顺、陈远宁、裴红则等有关人员开会,安排部署接货和验收工作,决定让生产科长尚海涛总负责,担任接货验收总指挥;让机电科长王成学坐镇现场指挥,担任接货验收副总指挥。同时决定,把接货和验收任务交给我们综采职工,把为供应科盖的一个仓库划给我们做综采车间用,把西场地划给我们做接货验收的场地。

会后,王成学科长马上召集郭法顺、陈反清、我、郭正旺、王守政、陈永胜、杜双孝、李玉清、杨仁顺、张树清、韩书琴、张乃林和王进京等人开了个会,具体研究、安排接货验收工作,并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平整好接货场地;二是学习好验收标准;三是验收工作必须做到责任到人,对照实物,做好记录。

西场地那个地方特别大,但十分荒凉,有的地方野草长了半人多高;有的地方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如果不把这个场地平整出来,接上电,通上水,修出一条路来,拉货的大卡车就进不了西场地。我们组织70多名综采职工,平整好场地,修了一条路,通上水和电,又在场地周围打上木桩,用铁丝网将整个西场地围了起来。在大家的努力下,用了不到十天的工夫,就将西场地建成了露天大仓库。

那个时候没有奖金,也没有加班费,更没有津贴,但为什么干劲那么大?我想主要是大家凭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创业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就是一种忘我工作的精神。

场地平整工作刚结束,矿上给我们综采车间购买的行车也到货了。当时,综采车间已经安上了行车轨道,行车轨道离车间地面有8米多高,离房顶不到5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把10多吨重的行车安到轨道上,难度非常大。如果是现在盖综采车间,车间盖到9米左右,就要先把轨道和行车安起来,然后再往上盖,盖到标准高度就封顶。但那个时候不一样,因为当时那个车间,只是矿上给供应科盖好的一个仓库,仓库里只安上了轨道。那么,怎样才能把行车安到轨道上呢?大家开动脑子,想了好几种办法,但都没有成功,正当大家发愁的时候,陈反清说:“实在不行,就在房顶开个洞,搭上一根长工字钢,挂上倒链往起吊,看看这样行不行。”

大家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立即动手在房顶的两边各开了一个洞,横搭上工字钢,然后在洞口工字钢处挂上倒链,用倒链往上吊行车。边往起吊,边往行车下边垫道木,吊吊垫垫,垫垫吊吊,经过1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行车安到了轨道上。

矿上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没有吊车,也没有叉车。可没有这些起吊工具,货来了怎么卸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把钢管焊成三脚架,三脚架上挂上倒链,做了五六个简易的起吊设备。另外还准备了几部绞车和20多根钢管、轨道等,货一到就能卸车。

场地平整、行车安装和准备卸车工具等工作做好后,按照副总指挥王成学的安排,我们组织综采职工坐下来,全文学习了《煤炭部进口综采设备验收标准大纲》,然后又组织机组组、“三机”组、电气组、支架组、泵站组,对验收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学习。

针对如何卸货、如何验收等具体问题,副总指挥王成学召集郭法顺、陈反清、我、郭正旺、王守政,还有“三机”组组长杜双孝,电气组组长李玉清,支架组组长张树清、陈永胜、韩书琴,泵站组组长陈怀德、苏成虎,机组组长王进京等开了一个会,进行了专门研究,决定在综采队中抽出一部分人,成立一个专业卸车组。同时,各专业组对口验收对应的设备和配件,主要职责是开箱、验货、拍照和登记。

1979年11月上旬,综采设备终于拉到了西场地,当我们看到这些设备时,都非常激动。大家觉得,等了那么长时间的综采设备,现在总算来到了矿上,总算亲眼看到了,亲手摸到了,所学到的综采知识马上就要派上用场了。

设备来一车,卸车组卸一车。小件还好往下卸,但大件就不好卸了,不仅体积大,而且非常重,卸车组就用三脚架加倒链从卡车上往下吊。有的设备重心不好找,吊起来后来回摇摆晃动,稍不注意就碰伤人,为了不让设备碰伤人,卸车组不得不一遍一遍找重心重吊。对庞大笨重的设备,卸车组就往大卡车后马槽边斜铺几根粗钢管,然后往车上安排一些人,用绳子拉着设备慢慢往下滑;对于实在卸不下来的大件设备,矿上专门弄来一辆吊车,帮助卸车。

验收工作是一项非常仔细的活儿,各专业对口验收组根据《煤炭部进口综采设备验收标准大纲》,结合指挥部的验收职责要求,分步骤对到货设备进行了非常仔细的验收。第一步是先开箱,对照装箱单进行数量验收,清点箱内的设备数量够不够,然后拍照、登记;第二步是对设备进行外观验收,看设备有没有明显损坏,如发现设备和配件有损伤损坏的,要登记清楚。对缺件和损坏的设备及配件,要逐一登记上报。

验收完的120组支架,还有机组、泵站、大溜和转载机等设备,摆在王庄矿西场地上,亮铮铮一大片,吸引了矿上的很多职工、家属和孩子,他们经常来看稀罕。

对于综采设备的安全,矿务局十分重视,局保卫处专门在王庄矿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并通知王庄矿周边几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和保卫工作,严防有人搞破坏。会后,矿保卫科对闲散人员进行了清理,同时,故县派出所和矿保卫科,还有矿上的民兵指挥部组织了3个矿区保卫小分队,昼夜在西场地巡逻。

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这套综采设备才验收完。1979年12月上旬,矿长王森浩、党委书记付金火等矿领导,在副总指挥王成学的陪同下,到西场地检查工作。他们鼓励我们说:“这种设备尽管进口时,在国外已经被淘汰,在国内其他矿务局使用的效果也不是太好,但咱们就是要用这些已经被淘汰的洋设备,挖好煤,创高产,王庄矿今后走高产高效现代化的路子,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2.地面组装试运转

验收工作一结束,我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地面组装试运转工作中。

尽管在阳泉、开滦培训学习时,我们也组装过设备,但那是在人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的。现在需要我们独立组装试运转了,大家的心里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说实话,我当时的心里也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针对这个问题,副总指挥王成学召集郭法顺、陈反清、我、杜双孝、张树清、陈永胜、韩书琴、杨仁顺、田志安、陈远宁、李玉清、陈怀德、苏成虎和王进京等在一起开会,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定了一个组装方案。具体程序是:先组装调试电气、泵站,为设备提供动力;同时进行“三机”、机组、支架的组装调试;单机组装调试好后,最后组合到一块联合试运转。另外,在组装调试中,还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要仔细检查测试设备有没有问题;二是先电后机,先泵站后支架,先单后合。

电气组组长李玉清等在测试315kVA变压器时,刚送电不一会儿,就发生了短路故障,接着就是“嘣”的一声响,然后就再也供不上电了,究竟是什么原因,怎么也查不出来。我们就把这一情况反映给矿上,矿上反映给局里。局里马上安排机电处组织全局技术好、有经验的三名机电工程师,到现场查找短路的问题,可怎么查,也找不出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其中一名机电工程师问:“你们是怎样测试,怎样送电的?”

李玉清拿出测试记录,机电工程师一项一项反复查看了测试和送电记录,可还是找不出短路的原因,最后他们围着变压器边讨论边查找,可查找讨论了半天,原因还是找不到,他们又拿出《煤炭部进口综采设备验收标准大纲》核对,最后,确定不是我们在验收送电中的操作问题,而是设备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整个电气测试过程严谨有序,电气组按照分工,对变压器、开关等进行了逐一试验,发现问题马上解决。

泵站组陈怀德、苏成虎、王国洪等,按照组装示意图,组装了2台泵站,通电开机后,按照检测标准要求,对乳化泵的压力稳不稳,乳化液箱、附属液管等有没有跑冒滴漏现象,仪器、仪表运转的正常不正常进行了检测。

支架有120组,需要支架组按照《煤炭部进口综采设备验收标准大纲》规定的百分比抽样组装测试才行,不仅组装测试工作量大,难度也很大。为了试验支架的初撑力,我们按照支架的尺寸,用厚钢板做了一个长宽各2米、高3米的方形试压台,把不带顶梁的支架立柱组件拖到试压台上,送液操作,测试初撑力是否达到31.5兆帕,检查上下升降灵活不灵活,前后推移的动作灵活不灵活,另外,看看液压柱和液压管路有没有跑冒滴漏现象,整个组装过程既费力又耗时。

“三机”的组装试验比较复杂,我们在划定好的位置,铺上大溜底链,把溜槽安上去,在两端分别组装机头机尾。先铺底座,再坐上机头架和机尾架,然后安减速机和电机,最后连接大溜链,给减速机、联轴节加注油,接线通电调试转向。

在大溜组装调试的同时,我们组织人员在大溜机头正对部位组装试验转载机、破碎机。皮带重点组装试验机头传动和张紧关键部分。“三机”组装调试有序进行。

机组组装和调试在大溜试验好的基础上,先把机组底托架安装到组装好的大溜上,然后在底托架上装上电机、控制箱、牵引部、截割部、摇臂和滚筒等,通电、通水测试。

综采设备分装分试工作完成后,我们模拟井下工作面,按照综采生产工艺流程,把各专业组分装配套摆放好的设备,进行了联合试运转。给综采设备通电、通液、通水后,只听“轰隆隆”一阵响,采煤机的两个滚筒转起来了,溜子、转载机和皮带机也转起来了,所有设备试运转开了。

王成学、郭法顺、陈反清凝重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到嗓子眼的心也一下子放了下来。

“好,太好了!”一名职工带头鼓起了掌,大家也都跟着鼓起了掌。

整个联合试运转现场,机器轰鸣,掌声一片。

要知道,从阳泉对照实物培训开始,快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所付出的心血和劳动,今天终于在西场地看到了成果,得到了收获,谁的心里能不高兴呢?

我们把联合试运转工作向矿领导做了汇报,王森浩矿长高兴地说:“你们再组织一次试运转,把全矿的科队长都叫上,让他们也参观参观。”

在矿上的组织下,第二天上午八点多,矿领导和所有的科队长都来到西场地联合试运转现场,随着副总指挥王成学一声令下:“开机!”综采设备又一次运转起来。

有人问:“为什么支架好好就动开了,它是靠什么动的?”

王成学说:“支架和人一样,只要心脏动,人就能动,支架也有个心脏,只要支架的心脏动,支架就能动,泵站就是支架的心脏。”

一句简短的话不仅解答了大家心里的疑问,还引起了一阵掌声和笑声。

参观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看着运转中的综采设备,听着科队长们的连连赞叹,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3.设备过冬

进入12月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在露天摆放的设备,特别是液压柱、泵站,还有高压管和密封部件等,如果不采取保温措施,就会被冻裂或冻爆。

如何让这些设备安全过冬?王成学召集郭法顺、陈反清和我在一起开了个会,研究了一个设备过冬方案:一、由矿行政科水暖队给综采车间接上暖气;二、把支架等易冻设备拖进综采车间过冬;三、把放不到综采车间的设备归整到一块,在露天场地采取保温措施安全过冬。

按照这个方案,我们配合水暖队首先给综采车间接上了暖气,然后用井下回柱小绞车往车间里拖支架。一组支架有六七吨重,放支架的地方离车间也有一段距离,我们确定了一条最近的线路,在线路上又确定了几个拐弯点,再用打地锚的办法,把5部绞车和变向轮固定在这几个点上,绞车倒绞车,一个点一个点往车间里拖。人员不够用,就一直干,不说几点上班,也不说几点下班,连轴转。这个搬运办法现在看来是笨了些,但在当时矿上没有任何运输机械,完全靠人拉肩扛的年代,这个办法算是很管用的了。搬运工作快结束时,矿上还给我们购买回来一台叉车,帮助搬运。

根据设备过冬方案,我们把留在露天场地的液压柱、泵站、高压油管等设备里的乳化液放掉,加上防冻液,拖到一块,堆放成一个椭圆形,盖上保温材料,再盖上帆布,然后围着设备一圈,用砖头垒了几个炭火炉,生火保温让设备过冬,并安排专人三班轮流看管、给火炉加炭,不能让火炉发生熄火现象。

三九天,综采车间的温度降到了零度以下,为保证车间里的支架安全过冬,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在车间也生了几个炭火炉,确保车间温度在零度以上。

4.改造综采设备

1980年1月,正当我们准备对综采配套设备进行改造时,矿党委下发文件,转发了局党委组织部任职文件,大概内容是:同意陈反清同志为王庄矿综采一队党支部书记;郭法顺同志为王庄矿综采一队队长;王安民同志为王庄矿综采一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副队长;郭正旺、王守政同志为王庄矿综采一队副队长;杨仁顺、田志安和陈远宁同志为王庄矿综采一队技术员。

矿长武三松、副矿长兼总工程师邢天保在找我们谈话时,要求我们一定要抓好综采设备的组装、配套、井下安装和试生产等各项工作。

谈话回来后,大家都有了压力。郭法顺队长和陈反清书记召集综采一队班子成员、技术员,另外还有陈永胜、杜双孝、李玉清和孙树清等,开会研究如何对设备进行改造。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是要根据试运转中了解的情况进行改造;二是根据在开滦学习培训时掌握的情况进行改造;三是根据王庄矿的地质条件进行改造。因为这是第一次上综采,又是第一次使用波兰设备,所以,设备改造必须要按照井下生产实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设备改造完成后一次投产成功。

综采设备在地面组装试运转了,为什么不拉到井下安装试生产,却要在地面对它进行改造?这就好比北方的闺女嫁到南方,南方的闺女嫁到北方,水土不服不说,生活上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不适应怎么办?就得改掉以前的生活习惯,适应人家那个地方的水土,适应人家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人家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当好那个地方的媳妇。“柯玛格”综采设备也一样,因为它是波兰制造的,是按照波兰煤矿的开采环境和地质条件设计的,所以,有些配套设备就不会完全符合王庄矿井下实际。不符合实际怎么办?就需要我们在井上,针对设备本身配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王庄矿井下使用条件,对设备进行适应性技术改造,把问题解决在井上,为生产创造条件。

地面改造,我们进行了“三机”、机组、支架等方面的改造。其中,大溜机头与转载机尾落地部分、转载机头与皮带机尾是重点,也是难点,工作量也最大。

波兰“格洛梯”转载机原设计是桁架轮轨式结构,长75米,厂家配备了两台55千瓦电动机,还被设计成横置式,使转载机好像长了两只大耳朵,使用时不仅要求运输巷道既宽又高,弯少、平直,生产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巷道还得进行扩帮。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影响了生产,而且工作起来也不安全。转载机机头行走轮又横跨在皮带机尾两边铺的轨道上,不能向巷道两边摆动,一旦工作面长度发生变化,就不能与大溜很好地搭接,直接影响转载,转载机如果卸煤不正,容易将煤落入皮带机尾底皮带,造成底皮带跑偏。而上述问题也正是其他煤矿使用时不能正常出煤的重要原因。

摆在王庄矿面前的情况也一样。如果不在地面进行合理的改造,安装到井下后,同样也不能正常出煤,下了井再进行改动就非常困难了。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对进口设备还比较迷信,不能随便改动;再加上没有改造经验,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承担这个责任。

当我们向矿上提出要对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时,副矿长兼总工程师邢天保让我们拿一个可行性改造方案,并鼓励我们说:“大胆改,只要有利于生产就行。”

有了矿上的支持,郭法顺和陈反清召集我们做了一个设备改造方案,报到矿上批准后,我们将75米长的转载机改造成25米,将两台55千瓦电动机减为一台,电机与转载机机身部分垂直布置改为平行安装,将原来转载机机头行走横跨皮带机尾,靠铺轨行走轮轨式,改造成骑在皮带机尾架上移动并可左右摆动的桥式。改造后的转载机,不仅当时国内煤炭系统没有,而且煤机制造厂也没有生产这种产品。这样一改,转载机推进时,就不用铺轨了,巷道也不需要持续扩帮了。一旦工作面长度有些微变化,也不会影响转载机与皮带和大溜的正常搭接,回煤问题也就有效避免了。

大溜机头转载机机尾改造方面,我们对转载机重新焊接制作了落地部分,这样既降低了受载部分的高度,有利于大溜机头卸煤转载,也有利于机组滚筒割透三角区的煤,同时还能减轻清煤工作量。

我们还根据井下条件要求,对端头处支架顶机头和拉架功能进行了优化。改造了机头机尾底座与支架的连接装置,优化了顶机头和拉架功能。

机组方面,波兰采煤机的洒水降尘系统只设计有一个外喷雾装置,喷雾降尘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就在采煤机工作时的几个扬尘点处增设了外喷雾装置,装了一个加压泵,加大给水压力和流量,增设了多个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喷嘴,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煤尘过大的问题,优化改善了喷雾系统。

我们还对液压支架管道重新进行整理排列,并加防护网罩,改变了供回液方式,将端头供回液改为两头和中间供回液,保证了支架供液的稳定性。同时对支架液压系统的安全阀、液压锁进行校验和整定,增设了支架柱鞋防掉小链,并针对乳化泵站卸压阀卸压频繁,容易造成损坏等,制作了高压充氮气装置。

针对电气设备装机容量大、电压等级高、电缆铺设多和运行条件差等不利于井下安全生产的问题,我们把变电站靠近供电设备,高压进工作面;将变电站和控制开关合理组合,形成列电式整体移动。

我们结合井下实际,努力攻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对“柯玛格”综采设备进行了上百处大大小小的改造。

就在改造设备工作快干完时,年关临近了,矿上放了假,这样一来,影响了许多职工的情绪,有的提出回家过年,年后再改造的想法,但考虑到改造计划大年前必须完成,又考虑到1980年3月就要在井下1205工作面上分层安装,我们觉得还是加加班,在除夕前改造完比较好,这样回家过年才安心。

统一思想后,我们趁热打铁,按照设备改造明细,继续加班加点,将需要改造的设备进行改造。晚上,矿区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才想起已到了大年除夕。有个工人对陈反清说:“陈师傅,都快10点了,还没吃晚饭,肚子都饿了,吃了饭再来干吧。”

陈反清说:“去食堂吃了饭就11点多了,太耽误工夫,再说,今年的事,今年必须干完,不能拖到明年。饿了,我回家拿黄蒸去。”

陈反清家当时是矿上的临时家属,离西场地不远,一会儿就提来了一篮子黄蒸,大家边吃黄蒸边调试,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多才完成了设备改造工作。

1980年3月上旬,我们把改造好的设备在西场地重新进行了组装试运转。这样做,不仅使大家进一步熟悉这套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安装程序,而且还把安装中可能发生的设备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都在地面进行了处理和解决。

改造后的设备组装试运转后,矿上给我们调过来30多个工人,加强井下安装力量。根据矿上的安排,为了加深新进人员对这套设备的认识和促进原有人员学习技术,掌握操作和维修技能,也为了让全矿的科队长和机关干部对改造后的综采设备有个了解,我们按照矿领导的安排,组织大家到现场参观,并让各工种选一个人,现场讲解改造后的设备性能状况,使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综采设备的认识。

5.井下运输线路改造

王庄矿于1966年12月建成投产,是按普采矿井设计建设的,要运体积大、吨位重的综采设备,就必须对井下运输线路进行改造。

如何把综采设备运到工作面?郭法顺队长和我,还有综采技术员等,从副斜井井口到井底,从井底车场到740水平北翼运输大巷,从12采区西石门到12采区斜联络巷,从12采区轨道上山到1205工作面皮带巷,最后到1205工作面切眼,来回跑了好几趟,沿途对运输线路进行了摸底,并做了标记。经过摸底,发现运输线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造。一是运输大巷有的地方宽度不够,需要扩帮;二是有些巷道的天线、水管、电缆、风管太低,需要抬高;三是大巷轨道需要增加枕木;四是大巷两轨道的间距需要拓宽;五是石门变坡曲线需要调整;六是12采区的两道风门不够高,需要抬高;七是采区轨道需要拉底、换道轨;八是井下沿途运输小绞车需要更换;九是副斜井钢丝绳需要更换;十是采区的坡度需要调整。

我们把摸底的情况向矿上做了汇报。矿上组织生产科、机电科、调度室、安全科等部门负责人开了个会,安排线路改造工作。会后,各科室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了运搬队、掘进队、机运队、供电队、开拓队、预备队和通风队等单位,由这些队具体实施线路改造工作。

在矿上的统一安排协调指挥下,运搬队、掘进队、机运队、供电队、开拓队、预备队和通风队等,紧密配合,齐心协力,运输线路改造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一二采区石门到1205皮带巷道高度不够,掘进队就进行拉底落道,使巷道达到运输综采设备的高度;针对轨道承重力不够的问题,运搬队就把每米18公斤的轨道换成了每米24公斤的轨道;绞车功率低,拉不动较重的综采设备,他们就把功率小的绞车换成了功率大的绞车。

副井底、12采区斜巷起坡段曲率半径过小;740北翼运输大巷、12采区上山轨道巷有的地段路面高低不平,一些比较大的综采设备经过这些路段时,容易被卡住。针对这些问题,开拓队根据运输线路改造方案,对巷道路面进行了整修,需要拉底的拉底,需要垫高的垫高。同时,还对局部煤巷宽度不够、高度不够的地方进行了扩帮拉底。

740北翼运输大巷的管道、电缆、架空线都安在巷道的两边,由于局部地段宽度不够,一些比较宽的综采设备经过时,也容易被卡住。根据运输线路改造方案,需要把这些管道、电缆和架空线抬高。但移动这些管道、电缆和架空线,就要涉及井下的供水和供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井下生产。针对这个问题,机运二队、通风队、机电队合理安排,加班加点,错开生产班时间,对这些局部地段的管道、电缆、架空线等进行了分段改造,保证设备顺利通过。

12采区石门的两道风门高度和宽度都达不到运输支架的要求,通风队就拆掉原来的风门,并按照“柯玛格”支架的尺寸,把门框加宽、加高,重新做了两个大风门,安装到门框上。为了不影响井下的正常通风,他们采取了先后错开改造的办法,在对两个风门改造期间,保证至少有一个风门正常使用。

改造井下运输线路工作,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还牵涉到了矿上的其他部门,但全矿上下一盘棋,用了20多天时间,运输线路上局部存在的问题就全部得到了解决。

在运输线路改造的同时,我们针对支架用什么车往下运,是制作还是改造进行了研究讨论。经过对比,最后决定选择改造花车作为运支架的专用车。改造花车,得围绕支架的尺寸、结构和重心进行改造。“柯玛格”支架卸了顶梁后,四根立柱是一个整体组件,宽度能装到花车里,但长度就不行了,另外,花车上也没有固定支架的限位结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把花车上多余的槽钢筋板割掉,在花车固定轮轴的两根主底梁上,顺着平行轴方向,加焊了四根固定限位承载槽钢,并相应调整了轴距,把大轮对卸掉,换成小轮对。专用车改造好后,我们把支架装到改造好的专用车上,支架的四个立柱下端恰好卡在加焊槽钢预留空间内,立柱连板坐在专用车底梁上,承载平衡,前后左右限位。这样一来,专用车就能装下整组支架了。

综采设备运输线路和专用车改造好后,根据“柯玛格”支架的尺寸和形状,我们按照1∶1的比例做了一个木头支架模型,把支架模型装到专用车上,捆绑好,从副斜井下井,往1205工作面切眼运。我和安全科、运搬队、掘进队、机运队、供电队、开拓队、预备队、通风队等单位负责人跟车,沿途对巷道高度、宽度和弯度,风门的高度和宽度等进行了一次试验,遇到不合适的地方,就立即调整,基本解决了运输线路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