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魔心理学
16823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众症时代”——刚在网上一看到这个词,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它生动形象地道出这个时代的一些共相,凸显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折射出了这个时代中的人们或多或少具有的心理特征:冷漠、焦虑、封闭、压抑,却又时而狂躁、冲动、放肆、臆想……

如果对这些心理特征,你还感觉不够具体,那么你是否有过这些体验:你急切渴望成功,做事却总是拖拖拉拉,这表明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你做一件事必须重复检查多次方才放心,这表示你可能患上了强迫症;你会在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突然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还会伴有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这表示你可能患上了焦虑症。此外,还有恐惧症、抑郁症、失眠症、痴呆症、人格分裂症等。总之,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大家都有“病”的“众症时代”!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也认为,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根源于童年。这也就意味着大家都有“病”的根源在于每个人自己。这种说法我很理解,却不完全赞同。因为它无法解释,多年前距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的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病症,为何会在今天这个时代,突然像病毒一样,在这熙熙攘攘、人流不断的都市里,无声地蔓延,以至于让我们这个时代也贴上了“众症”的标签?

显然,大家都有的这个“病”既来自于每一个个人,也来自于这个时代,而且是这两个原因相结合的产物。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把速度、效率看作比一切都重要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信息大爆炸以至于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代,是一个我们享受了网络的方便却又被网络奴役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把名利上的成功视为人生终极目标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充满喧嚣、物质繁荣的时代里,我们迷失了,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应有的那份闲适的心情,我们失去了欣赏沿途风景的乐趣。我们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前进,我们把成功作为我们的信仰,我们把速度与效率视为我们的追求。一旦我们落后了一点,我们就会恐慌,会有挫败感,会焦虑,会自责,会千方百计地想奋起直追。但太多的时候,我们奋起直追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僵局:我们的思想被扯不断的情绪纠结成一股乱麻,越逼迫就越无奈,越无奈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空白,越空白就越加倍逼迫。

这是一个可怕的,可怕到令人窒息的恶性循环!

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我们睁开眼满世界都是尘埃,我们变得更加忧郁,更加焦虑,更加沉闷,更加烦躁,时而还会夹杂着沮丧感、宿命感和想要自暴自弃而又心有不甘的感觉。我们的神经一直紧绷着,于是,一些心理疾病或悄悄地,或突然地光顾了我们。所以,这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我们个人对于这个时代的不适感。

我们生“病”了。有人说,一次伤痛,是一次觉醒;一场磨难,是一场洗礼。但我们得的是心理上的“病”,是一种持续性很强、很难完全治愈的“病”。白天,我们可以打着领带或踩着高跟鞋,出入高档写字楼,表面镇定自若,气宇轩昂,但毕竟掩盖不住内心的无措、彷徨和顾此失彼,我们被自己的“病”折磨得很痛苦!

我们该怎么一边应付紧张的工作,一边又要与“病”打交道呢?有人说,人的每一种疾病都有存在道理,因为它在通过令你不舒服的方式向你示警,提醒你注意身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疾病也是有意义的。

那么它们的意义表现在哪里呢?那就是逼迫我们对生活进行反思。不管你是否患有本书所列举的病症,不管你患有这些病症的程度是深还是浅,从这一刻起,你都应该反思一下你现在的生活方式,反思一下我们如此拼命工作、拼命挣钱,以至于忽略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是否值得?

著名哲学家伦·瓦兹说:“假如快乐感总是取决于某种对未来的期望,那么我们只是在追逐一个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我们自己消失于死亡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生命视为一场竞赛,而把我们人生的乐趣都寄托在赢得竞赛的那最后一刻上。我们应该把生命视为一条河流,或缓或急,或窄或宽,或清或浊,它都是我们生命独一无二的形态,我们都要学会去欣赏它,享受它,随性地去生活,自然会远离那些疾病。

因此,本书既致力于把读者的心灵诊治得通明剔透,更致力于让读者真正地去反思生活,放弃生命中那些看似绚丽实际上并不太重要的东西,通过慢慢地调试修炼,重新做回真正的、单纯的自己,重新做回一个安然自若、胜似闲庭信步的健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