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领袖的七副面孔
16823400000003

第3章 人性面孔 深谙人性之道,才能达到管理的至高境界

做好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为什么员工们都这么不听话?

也许此时此刻的你正在为这些问题而苦恼,总是想不明白自己狠下力气去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可是效果总是微乎其微。其实,不是你的管理知识储备不够,也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没有懂得“人性”两个字。纵观世界上那些伟大的商业领袖,他们都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都深谙人性之道,他们的背包里都有一副最具魅力的武器——“人性面孔”。正是因为他们深谙人性之道,才能够在管理过程中深刻了解自己的团队成员,明白自己怎么做团队成员才会更忠诚、更愿意付出一切、更想跟着你决胜商场!

1.伟大的企业家都是合格的人生导师

一个好的导师往往对你的工作和公司有很好的认识,但不必是这方面的专家。导师不一定是你的直属上司,因为这样会有利益冲突。导师的职位最好高于你,但不要相差太多,比你高出两级的领导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导师的级别不够高,他们就有可能看得不够远,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相反,导师的级别如果太高,那么他们也不太容易站在你的立场来看问题。

上面的这段话是李开复说的。对于那些正在创业或者已经创业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李开复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因为无数的创业者都将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李开复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魔力,他能够在每一个领域内都做得很出色。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服务过苹果、SGI、微软、谷歌等世界顶级公司,并且成为这些公司里地位显赫、业绩优秀的“顶级成员”之一。换句话说,放眼全球的华人圈,没有哪个华人职业经理人能够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的“打工者”。

而在成功的道路上,李开复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在拥有努力、聪明、过人的资历等基础上,一旦你还掌握了人性的秘密,那么你一定会取得世界所瞩目的辉煌成就。早在很多年前,李开复就开始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将他只看作是一位有着耀眼光环的职业经理人,他还是年轻人的“人生导师”。

为了让大家认可他这位“人生导师”,他总共做了不下三百场的大学演讲,在网上了写了很多的公开信,回答了无数青年网友的提问,出版了很多种帮助年轻人的书籍……最终的结果是,他赢得了广大中国青年人的相信,成了大家眼里的“开复老师”或“开复导师”。

现在,他已经完全摆脱了职业经理人的束缚,成了一名举止儒雅、脸上总挂着招牌式微笑的创业者——他带领着一大帮年轻人在“创新工场”里奋战,开始迈向人生更高的巅峰。

纵观李开复的成功历程,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懂得人性的奥秘,让大家始终相信他,相信跟着他的成功不会错,相信他的未来会更辉煌,相信跟着他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块版图。所以,李开复背包里所隐藏的那副最具魅力的武器就是“人性面孔”——深谙人性之道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够给予别人什么,也清楚地知道别人能够给他带来什么,最终依靠“人性的力量”让本就站在时代潮头的他迈向了更高的地方。

【智慧点评】

人性,是商业的永恒命题。人类追求幸福,有什么方式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你要自己幸福,你首先要让别人幸福。同样的道理,你要想不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你要想让自己从创业初期的黑暗峡谷中快速走出来,那么你就必须懂得人性,你该怎么做,别人才会满意,别人满意了,你的商业模式才会逐渐被推广下去,你的产品才会打动人心。所以,你若要想早日实现辉煌的创业梦想,那么你就必须拥有“人性的面孔”。

2.做一名敢于为士兵吮疽的将军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为“孙吴”,吴起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常常被人合称为《孙吴兵法》。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作为一名优秀军事将领的吴起,其实也是一个深谙人性之道的出色管理者。吴起作为一名将军,能够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多余的粮食,和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一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哭了。于是有人问道:“你儿子只是一名小卒,而吴起却是大将军,大将军亲自为一名小卒吮吸毒疮,你不感到荣光,为什么还要哭泣呢?”那个士兵的母亲却回答道:“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死在了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了。就是因为这个才哭泣的。”

从那个士兵的母亲的角度来看,吴起这样的做法就是“笼络人心”,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为他拼命。可是,我们从现代企业的管理角度去看呢?吴起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不错的人性管理的方式,他能够和最基层的企业成员同甘共苦,并且甘愿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屈身降贵,最终赢得大家的信任,甘愿在工作中拼尽全力。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很多这样的管理者:他们表面上将员工们视为自己的朋友,甚至讲话的时候一口一个“兄弟姐妹”,但是实际上却完全相反,尤其是一些普通员工,在他们眼里连旧时代的雇工都算不上。换句话说,这样的企业管理者别说进行人性管理了,根本就是非常不合格的管理者。

阿瑟·维力是美国思凯电子电视公司的总裁,他身上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拥有一副“人性面孔”,能够像吴起一样进行人性管理。为了能够尽快地研制出闭路电视来,他聘用了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那个年轻人叫作比尔,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工作之时非常的拼命。

比尔来到思凯电子电视公司后,马上便扎进了实验室,在研发进入攻关阶段之时,他一连四十多个小时都在工作台上度过。看到比尔拼命工作的样子,阿瑟·维力却并没有像别的企业管理者一样高兴,而是十分的生气。他将比尔叫到他的办公室,用批评但却亲切的口吻说道:“年轻人,你的工作态度我十分的欣赏,但却令我非常的不开心,甚至是有些生气。我觉得我应该暂停你的工作了!”

“为什么?难道是我工作不够努力?”比尔一脸不解地看着他的上司。

“我刚才说过,我很欣赏你的工作态度。但是我却不怎么喜欢你的工作方式,像你这样不顾身体健康的去工作,不等新的产品问世,人的身体就先累垮了。所以,我宁愿不做这种生意,也不能赔上你的身体健康。我知道你在全心全意地工作,可是你的心意我领了,就算研制失败也没有关系,我不会怪你的。”阿瑟·维力看着眼前这个一脸疲惫的年轻人认真地说道。

“好的,总裁,我会改变的,你真是个好人。”比尔一脸感激地说道。

这段简短的对话不但让比尔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式,也让他和阿瑟·维力成了至交。半年以后,比尔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闭路电视。

人生相遇贵相知,谁说世界无伯乐。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们在懂得程序化的管理技巧之外,还应该懂得善用“人性的力量”——不管你的下属多么的拼命和坚强,你都必须去心疼他们。

【智慧点评】

戴尔·卡耐基曾说:“你知道一个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吗?不是行政才能,不是杰出的智力,不是热情和勇气、幽默感。尽管它们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我看来,应该是交朋友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们就必须要懂得人性管理的重要性,不要总是将员工当作机器去对待,而是要和员工去交朋友,了解他们之后,再团结他们不断前行。

3.只有优秀教练,才能激发潜能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去激发他的潜能,让他的才能不断提升,在个人价值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

可以说,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而言,整日里都忙于组织、会议、计划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了。他们还需懂得运用出色的人性管理技巧去激励员工,从而让员工身上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最终让企业产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你只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

俗话说得好,有高山就必有深谷。十全十美的人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每一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我们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作为员工们的“教练”,那就必须教会他们怎么做才能扬长避短。唐代的柳宗元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木匠,自己家的床坏了他却不会修,需要向别人寻求帮助,由此可见他在斧凿刨锯方面的技术有多差了。可是,这个人却对柳宗元说他可以造房子,柳宗元对此将信将疑。后来,柳宗元又碰见了这个人,只见他正指挥着一群人在造房子,里面有木匠也有泥水匠,众多匠人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奋力做事。直到这个时候,柳宗元才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不禁大为惊叹。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位木匠。如果将这位木匠仅仅视作一名普通的木匠的话,那么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木匠,作为木匠连自家的床都不会维修简直是一种耻辱。可是,从他其他方面的表现去看的话,他绝对是一个出色的工程领导者。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就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倘若先看一个人的长处,就能够使其发挥长处,施展自身的才能,最终实现他的价值;倘若只看一个人的短处,那么他的长处就会被短处给掩盖,最终无法让他实现自身的价值。

可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多的管理者一旦发现某个员工身上有瑕疵,便只会盯着他身上的瑕疵死死不放,而不会去发现他优秀的地方,最终使得双方合作都很不愉快,落下一个分道扬镳的结果。其实,对于那些身上有瑕疵的员工,作为管理者的你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教练”职责,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要时刻谨记:择其长者而用之,恕其短者而避之;任何人的长处,大都有其固有的条件和适用范围,长,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短,也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现较为欠缺而已。

每个员工都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能否激起员工的成就动机。如果你的下属工作勤恳,十分卖力,长期默默地为你工作,使你的公司蒸蒸日上;如果你的下属经常给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使你深受启发;如果你的下属具有良好的表现、给公司带来收益、为公司做出贡献。那么你作为企业管理者,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腰包,可以不失时机地发一个红包。通过长期的运作,会让所有的员工都感觉到,你的眼睛是雪亮的,员工所做的一切都逃不过你的眼睛,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多付出一滴汗水就会多一分收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被认可,希望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能够被人肯定,希望你的目光能够投向每一个角落——大多数员工也都希望,贤明的企业管理者会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处不在。

【智慧点评】

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先生曾说过:“企业就要重用和发挥人的作用,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个企业搞好了。企业中人人都是人才,但需人尽其才。”所以,我们要想成为像李书福那样的商业领袖,要想让自己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那我们就必须把握好“人尽其才”的观念,利用人性管理的技巧,彻底地激发员工身上的潜能。

4.人心管理:你必须做一个“授权大师”

著名商业领袖、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厨房里的油瓶倒了,我肯定不会去扶的,会扬长而去。事后追究责任,查找是谁负责这个厨房,谁放置了这个油瓶,这样可以提高厨房管理质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严介和的这种做法就是“授权”,将一项任务交给员工,让他们为这项任务负全部责任,这样一来既能够提升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还显得管理者对员工足够信任、有人情味儿,可谓是一举三得。但是在现实中呢?很多的企业管理者都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刚刚创业的管理者,他们喜欢事无巨细的去过问,几乎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出马,结果是员工养成了不肯担责的坏习惯,工作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自己也陷入了越累越没成效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我们要想做一个出色的管理者,深谙人性管理之道,那么我们就必须做一个“授权大师”。

著名商业领袖刘永行说:“公司做大了,必须转变凡事亲力亲为的观念。一定要让职业经理人来做,强调分工合作。我原来一个人管理十几家公司,整天忙得不得了。后来自己明白了,是权力太集中了,所以痛下决心,大胆放权。放权之后,我现在每天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一些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会习惯于做一个“大家长”,公司的事情总是“一竿子管到底”,时间一长就逐渐成了公司管理中的“枷锁”,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所以,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你就必须学会授权,因为授权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会让公司更有活力的同时,也能够吸引聚集更多的人才,最终为公司的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很多企业管理者一听说授权就觉得很担心,总是觉得会出很多的乱子,甚至有些人更担心会失去权力。其实,授权并不意味着权责的剥夺。相反,合理的授权还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从烦琐的事物中抽出身来,集中精力抓重点,做自己最该做的事情。这一切,正如世界著名学者戈登·唐纳森在《公司改组》一书中所写的那样:“权力的下放不等于放弃权力,授权管理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当好一名企业管理者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本很深奥的书。”

那么,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授权管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1)应该以书面的形式确认职责的范围。

(2)将自己的授权计划报告纳入管理层的公告中。

(3)一定要在授权过程中将管理目标解释清楚。

(4)切勿接受职务代表人的自贬自抑。

(5)务必充分地下放权力而不要紧握不放。

(6)千万不要让被授权人承受过大的压力。

(7)被授权者应该是能够坦诚说出不同意见的人。

(8)千万不要将简单的事情列在较为繁重的事情之前。

(9)期望被授权人的表现至少达到你的水准。

(10)经常检查被授权人的工作情况。

(11)培养善于解决难题的人才以备紧急授权之需。

(12)不管什么时候发生错误,都要支持被授权者,除非对方犯了大的方向性错误。

(13)指派工作责任时不要犹豫,要积极正面。

(14)被授权者接受任务后,你应不断地给予鼓励。

(15)既已把工作交给被授权者,就不要干预其做法。

(16)以失败为学习工具,增进你的管理技巧。

(17)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并配合实际状况做弹性调整。

(18)一旦发生什么重大问题,应该及时商讨解决,不要交给被授权人独自去解决。

(19)权力分配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等因素全面考虑,确立适度的层级与合理的幅度,以实施有效的领导和管理。

(20)权力分配的基本方式不过数种,但相辅相成,变化万端。身为管理者就应灵活变通,当用则用,当变则变,或因时而用,或因事而变。

(21)不要将授权范围仅仅限定在执行命令上,应将它扩大到创造性的工作上。

(22)当被授权者发生疑难时,应当帮他寻找解决方法。

(23)应鼎力支持被授权者所制订的计划,并为其承担必要的责任。

(24)不要将多人共同履行的工作交给一位被授权者去履行。

(25)通过定期训练,使得被授权者快速成长起来。

【智慧点评】

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一家企业能不能做强、做大,跟企业管理者的做事风格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企业一直做不大呢?因为这些企业管理者的心胸太小,他只相信自己。不仅对员工的能力不放心,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也不放心,所以大事小事都是他自己在忙。结果呢,企业管理者的工作越忙,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越低。没有无用的下属,只有无能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是做最重要的事,最紧要的事,而不是一天到晚在忙些鸡毛蒜皮而毫无效益的事情。一个好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学会抓大放小。企业管理者做未来的事情,经理做现在的事情,员工做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战略,现在的事情是管理,过去的事情是操作。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向未来,而不是纠缠过去。

5.如何做到“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经常听见有的下属抱怨上级:“你不信任我!你要是信任我就不要来管我,放手让我去干!把这件事全交给我去干。”

其实,信和任是两个不同的词。信是相信,但任是委任。相信一个人但未必会委任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就像我们相信诸葛亮有非凡的才华,但不会委任他给你当开刀手术医生一样。同样,委任一个人一件事,也不能完全不顾不问的等待结果,那是非常错误的。领导的职责就是要确保事情有结果和部属有成长,分配工作后不闻不问是领导的失职。检查工作进展,完善工作方法和信不信任没有关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较低水平的管理方法,是种无奈!而“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才是更高境界!

——摘自《马云扎堆专栏》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典故:“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这个典故出自宋朝初年。当时,有个叫作郭进的人任职西山巡检,一天,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宋太祖听后马上就一肚子怒火,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郭进却没有杀这个人,而是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人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宋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就应该是这样相互守信的。

可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中国传统的信任方式。现如今,用在企业管理上那就是要放手让下属去大胆尝试,不要什么都管——这一管理方式一直都被大家所接受,可是现在却被马云给颠覆了,他提出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管理理念。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不是与我们一直所接受的管理理念相悖吗?马云为什么会这么说?其实,马云的这个观点也是很有道理的——也许除了你的父母亲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你可以无条件相信的;不管任何时候,你若是相信了别人,都要为这份信任承受风险,所以你应该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用人要疑”的关键不是说你对自己的团队成员要每时每刻都去怀疑,而是要有一颗防人之心,不仅防备他们会泄露你的商业机密,更要防备他们在一些工作上所出现的骄傲自满等不良心理,使得他们始终和你保持一个步调,最终将自己的事业做大。

“疑人要用”的关键就是不能因为你怀疑一个人就不用他,有些人可能你并不是很信任,但是他们的水平确实很高,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选择做好防范措施的同时合理地用人,而不是直接一棍子打死,干脆不用。

所以,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向马云学习,要懂得不拘一格降人才,敢于合理用那些有才华但身上可能有某些瑕疵的人,同时也要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保留一点防备之心,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更应该如此。

【智慧点评】

海尔CEO张瑞敏曾提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小农经济的思想产物,是一种封建、封闭、缺乏辩证态度的看法,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温床。如果只用而不疑,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企业人才必定越来越少。可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所以,企业管理者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监督选拔机制,在防范风险的时候也不造成人才的埋没,如此才会让企业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当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人性管理中的一个很高明的招数。

6.隐忍,人性面孔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著名商业领袖、中国企业家教父柳传志曾对自己的接班人杨元庆说:“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对于一名企业管理者而言,深谙隐忍之道,也是其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课。隐忍,人性面孔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不但能够让你变得更加沉稳老练,还能够让你身边的人对你敬重有加,死心塌地和你一起开创一番波澜壮阔的事业。

说到隐忍,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良了。

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很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哪里来的老家伙呀?莫名其妙地让我帮你捡鞋子?咱们又不认识。一瞬间,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令张良没有想到的是,老人看到鞋子后竟然张口说道:“给我穿上鞋!”张良一听十分生气,但是想到自己已经替他捡了鞋子,就弯下腰给他穿上了。老人穿上鞋子后,微笑着离去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因此感觉老人很怪异,回答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前去。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来会面。”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后到,为什么?”老人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语,从此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张良天明时看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本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张良拾履”。后来,熟读《太公兵法》的张良在楚汉相争中,凭借着这本书给他的谋略智慧,帮助刘邦问鼎中原,而他也成了“汉初三杰”之一。如果张良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打了那位老人一顿的话,那么不光他的人生,可能整个中国历史都会被改写。总之,一个人若想获得别人的帮助,想要走向成功,那就必须学会隐忍——所谓“适者生存”,我们要想在社会上干出一番事业来,那就一定要懂得隐忍的道理;当你承受了别人所不能承受的委屈,你才能成为一个待人和气且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那么,对于一位企业管理者而言,该怎么做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隐忍的人性化管理者呢?

(1)你要学会隐忍,那就必须有开阔的胸怀和担当,要有很强的承受委屈的能力。

著名商业领袖马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飞机上看了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的电影,战争的残酷,人性善恶的变幻,联想近期之各类系列‘风暴’,感触良多……商场如战场,善良、信念和对追求阳光的执着最终会陪伴你渡过最沮丧、艰难、冰凉的日子。企业如人。判断一个人、一家企业是否会有出息要看这人(企业)的境界、胸怀和担当力。境界、胸怀和担当力要看他(它)走过漫长的荆棘之路,经历过腥风雨血的磨难,接触过魔鬼和人渣的洗礼,是否还依旧保持淡然心态,云卷云舒,静观众妙,相信阳光。要做到这样的状态确实很不容易。所以成功者很少。但倘若众人皆有如此之眼光胸怀和扛击打力,还会有你的机会吗?不要企求别人会认同你。不同的性情和格局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企业的不同,不是因为它的商业模式,而是企业人的境界、胸怀和担当力的不同,正因为这些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商业模式。多大的船决定要承担多大的阻力,多大的风浪会炼出多厉害的船长、大副、二副、水手。很多时候不是你选择了风浪,而是风浪选择并决定了你!优秀的水手觉得不是战胜了风浪,而是适应了风浪。”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胸怀不够开阔,又没有担当,当下属们一旦犯错或对你提出质疑与批评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暴跳如雷?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所以,你要掌握人性管理的精髓,要让员工感受到你带给他们的温暖与呵护,那你就必须懂得隐忍,在员工们犯错的时候要帮助他们改进,在员工们质疑或提出批评的时候要认真冷静地去对待。如此,你才会成为公司这艘船上最出色的掌舵者。

(2)多为别人考虑,不要只盯着自己的利益。

秦穆公是一个能够为老百姓着想的国君。有一次,他很喜欢的一匹马自己跑了,这匹马跑到岐山下的时候被一群人抓住,并且杀了以后吃掉了。秦穆公派手下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马,不过这个时候已经只剩下骨头和皮了。秦穆公的手下看到自己大王的爱马被这些百姓吃了,非常生气,于是就要把这些人处以极刑。这个时候秦穆公制止了他们,还赏赐了很多美酒给这些百姓,怕他们吃了不熟的马肉而身体不适。百姓们非常感谢秦穆公,在一次秦晋之战中,这些百姓们都自告奋勇去上阵杀敌。在这次战斗中,百姓们都非常英勇,最后帮助秦穆公打了胜仗,秦穆公成功俘虏了晋国国君。秦穆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依靠这些吃了自己爱马的百姓们去赢得战争的胜利,可是事实就是那些百姓们都记得秦穆公的恩德,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秦穆公。

对于一名企业管理者而言,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总是盯着个人利益,而忽视员工的利益,不懂得为员工们着想,那他怎么能够赢得员工们的心呢?又怎么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性管理者呢?所以,你若想成为一名人性化企业管理者,那你就必须向秦穆公学习,学会多为别人考虑,不要只盯着自己的利益。

【智慧点评】

世界500强正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说:“要信奉隐忍的力量。在中国发展企业,隐忍的理念最重要,所谓‘隐’,就是别人看不见你,你看得见别人;‘忍’就是心字头上一把刀。经营企业不能急于求成,一木是木,两木成林,三木成森,只有变成森林的时候你才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一丛人,三个人是众人,等你拥有了众人才可以改变世界。在中国做企业不能追求名利双收,更不能追求名利权三收。”正如王文银所说的这样,你若想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你就要信奉隐忍的力量——隐忍让你变得足够强大,因为有无数的人才会站在你的身后。

7.误区:必须“用慈掌兵”

《孙子兵法》有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可见,管理者可以有仁爱之心,但是不宜仁慈过度,以至于失去惩罚的魄力。但是,在现在这个讲求人性化管理的年代里,很多刚刚触及企业管理的人员,总是觉得应该“用慈掌兵”,而且还应该“一慈到底”,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用最温和的方式去对待员工,这样才算人性化管理。

可以说,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十分错误的,不管你何时何地,只要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那就必须始终铭记:“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让企业获得足够多的效益——企业管理者的根本职责就在于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不能对违反制度的员工不闻不问,这样只会让员工产生懈怠之心,延误工作效率。如果企业管理者总是一味地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会让公司制度形同虚设,针对违反制度的员工,企业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施以惩戒,压住自由散漫的风气,保证制度落实。

著名的马克西姆餐厅遍布各大城市。在餐厅的管理制度上,从卫生到服务,甚至到回答客人的各种问题,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内容具体细致,任何人都不得违反。比如,《总则》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对顾客提出的任何问题,永远不能回答:“不知道。”如果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应向客人说明,马上去问,给顾客一个满意的答复。马克西姆餐厅执行得十分出色。服务人员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即必须尽力给顾客以满意的回答。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马克西姆餐厅也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条例,所以员工不仅自觉遵守制度,而且能严格执行规章中的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伟大皇帝的成功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善”,另一个是“狠”,他们对待贤臣与老百姓总是“善”,对待那些奸佞小人则是用“狠”。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政敌的下属魏徵为相,最终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盛世,而他在对待奸佞之臣时总是毫不手软,严刑峻法伺候。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一直重用李善长、刘伯温、徐达等贤臣良将,坐定江山之后则是狠惩贪官腐将,很多的贪渎官员更是被剥皮挂在官府的大堂上以警示后人。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古来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这不是说要给部下黑脸看,而是说关键的时候,绝不能因为妇人之仁而误了大事,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须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心软而坏了大局。

能者上,败者退,才是世上最公平的舞台。如果你是一位真正为员工负责的企业管理者,那么你就必须认真考核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努力逼迫他们迈入成长的快车道。如果你总是因为碍于个人面子,而不敢提高目标,不敢严格要求,那你只能培养出一群庸庸碌碌的员工,而且这是对员工们最大的损害。

【智慧点评】

“慈不掌兵”是治军理国的大智慧,也是管理员工、促使制度落实的大谋略。管理者应该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这种意识深刻地印在自己的心中,如此才能管好员工、治理好企业。而对于那些深陷“用慈掌兵”误区的企业管理者们而言,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马上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你可以仁慈,但是不可以没有限度;你可以爱护你的下属,但不要总是大包大揽。你的团队要成长,你就必须做一个外刚内柔的“领头羊”。

8.一定要让员工快乐工作

“为什么我的员工们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我保证我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还是无法提升员工们的工作效率。”

“究竟怎么做,才能够让我的团队看上去不再像一潭死水一样,我该怎么办?”

……

当你发出类似这样的感慨之际,证明你已经遇上了管理中的大难题——员工积极性不高。为什么你手下的员工们的积极性会不高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员工们在工作中感觉不到快乐。

马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总是纠结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分配。我也纠结过很久。很多年前,公司组织了一次内部论坛,讨论员工的工作、生活的时间管理,我被邀请去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那次可能是我讲得最糟糕的一次,因为我讲得很言不由衷,我随后向同事们道歉,因为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合理安排好过。我们总觉得别人能把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安排得比自己好,其实不然。我见过不少事业成功人士,发现真正能把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安排得好的人不多。工作其实就是在谈恋爱。有快乐、幸福、充满激情的时候,也有沮丧、痛恨、讨厌的时刻。想坚持,也想放弃,更多的是对做下去值不值得的犹疑不决。顺利的时候快乐万分,对未来充满期待,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刻又恨不得立刻辞职放弃。把工作当作谈恋爱,你的心态会好很多,对工作和对自己也会客观理性很多。”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快乐,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狱。”试想一下,你的员工们每天都像是在地狱中工作的苦鬼一样,那他们怎么可能有足够高的积极性呢?所以,你就必须明白:对于每一位员工来说,快乐工作是一种根本上的动力;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让员工快乐工作则是最大的福利。只有员工以快乐的心态和谐地融入到企业之中,整个团队才有力量,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员工在苦恼中工作,效果再好也不可取,因为这种状况不会保持长久。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员工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可能一直保持一种状态,为此作为企业管理者的我们就应该明白他们的状态变化,然后不断做出调整,才能够让他们快乐工作。

当然,你也会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们无法快乐工作呢?下面就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1)不合理的薪酬管理,导致员工无法快乐工作。

如果说“胆小做不了将军”,那么“小气做不了领导”。激励下属努力工作的技巧多种多样,但总离不开满足他们的需求。要充分满足员工的需要,首要的就是不能太小气。愚蠢的企业管理者对于时间计算得很精,使下属从来不觉得可以准点下班,即使没有太多的工作也一样。中午只有半小时的用餐时间,多喝一杯茶也会被看作是偷懒。使用电话过多,企业管理者甚至会走过来盯着员工看,直到员工挂断电话。如果公司对所有的花费都“精打细算”,员工抱怨薪水过低,福利待遇几乎没有,这样只会降低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因此,那些将员工视为赚取利润的压榨工具的企业管理者,就不能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员工身上去榨取利润。因为他们这么做的结果是从员工身上榨取了微薄的利润后却失去了更多的利润。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想进行成功的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快乐,那就必须将心比心,认真考虑员工的薪酬待遇问题,只有员工们赚到了能够安下心来去工作的薪酬,他们才能够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2)不要总是批评员工,该表扬的时候一定要表扬。

有些企业管理者总是将批评视为一种“高超”的管理手段,认为批评就是鞭策的有力武器,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去创造价值。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适当的批评确实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但是过度的批评则会引起员工的逆反心理,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总是保持负面情绪,从而不利于员工工作。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最合适的做法就是不要总批评员工,而是该表扬的时候一定要表扬,恩威并施才能够让员工们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润。

(3)多和员工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多和员工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员工们的家庭生活状态,及时地给予他们各项帮助,从而为员工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在工作中保持高涨的情绪。

(4)把成功归于员工,重视员工胜过重视自家人。

《三国演义》中,蜀汉主刘备将大将赵云从乱军中救出来的儿子抛在地上,并喊道:“为一孺子,险折损我一员大将。”结果刘备的这句话令赵云当即热泪盈眶,拜伏于地,从而死心塌地地帮助刘备打天下。所以说,只有把功劳分给员工,并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成绩,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感激,这样才能够把员工凝聚在你的身边,并让他们快乐工作。而重视员工胜过重视自家人,还能够让他们有被尊重的感觉,会更加用心地去工作。

【智慧点评】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黄玉寅表示:“企业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体系,帮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认同,不仅是工作业绩的认同,更感受到企业文化的认同。”林光明的答案则是:“给员工想要的职业发展的平台,使其获得认同,产生工作的快乐。”明基全球副总裁洪宜幸更将快乐上升到“幸福”的概念:“要让员工不单单感受到快乐,更感受到爱与幸福。企业需要塑造共同的经验,让员工一起共享经验、共享成就、共享快乐、共享成功。”可见,让员工快乐工作,才算是人性化管理者的成功之处。

9.人性管理从安心开始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单打独斗,不擅长团结。一个鲜明的比喻是,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所谓“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反而就没水喝”,总之,中国人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很难管理,所以领导人如果能聚合团队的力量,促使整体大于部分,那么他的领导水平就很高了。

历史上,刘邦通过垓下一战打败项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立了汉朝。在庆功会上,刘邦向众人提问:“请教各位,我们如何能得天下,而项羽又如何失去天下?”

众人议论纷纷,但都被刘邦否定了。最后,他发表了一番高论:“你们的话也对也不对,对者,只知其一,所谓不对则不知其二。我多次濒临于灭亡,但终究图大业,获取天下,正是由于我尚有自知之明,并不过于相信自己的才能和运气。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论治国安民,筹措粮草,我比不上萧何;论指挥军队、统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比不上韩信。我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更不是有什么神灵保佑,只不过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借用了别人的长处来补偿自己的不足。处处礼待像张良、萧何、韩信这般能人,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才得了天下。”

刘邦的这段话,精辟到位,实际上道明了领导人如何带队伍的学问。刘邦知道自己的不足,这种自知之明让他能够团结有才华的能臣战将。张良、萧何、韩信都是有本领的人,但是需要刘邦这个人来组织,才发挥了应有的才华,实现了夺取天下的胜利。这是领导人透过己安和人安,决胜千里的史诗。

中国人不好管,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合作精神,只是轻易不合作,如果有着共同的需要,只要时机恰当,形势有利,再加上有合适的管理者,大家仍然会走到一起,干出一番事业。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迎接挑战,下好“安心”这步棋。

(1)把不同风格的人捏合在一起。

在公司里,员工的性格不同,能力大小不同,特长不同,还可能存在极个别的“全才”“怪才”,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是怎么通过自己的影响,把不同的人捏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完美的团队——只有大家融进一个集体了,才能够安心工作。

企业不是由一两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人组成的。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颗心,而每颗心都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和经历的背景,甚至各自的生活压力也各自不同,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也不同。

因此,真正有水平的企业管理者,就是要使诸多不同都整齐化、系统化。领导力便是影响力,领导力强的人能够通过他个人的影响力使得一整群人愿意跟随他的意志迈向同一个正确的方向。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所说:“进了公司,就是朋友,我是捏他们的水泥,他们是石头。阿里巴巴也是水泥,沙滩上小的石头,可以捏在一起抗衡大公司。”

(2)打成一片,能安人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有着共同爱好、理想、性格的人能走到一起,发展关系、进行合作。道理很简单,大家能够说到一块儿、打成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把自己扮演成“我们是一个队伍里的人”,往往能获得对方的认同。

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人们精于算计和谋划,但是李嘉诚秉承“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的信念,与商界同行打成一片,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李嘉诚曾经帮助包玉刚收购了九龙仓,又击败置地购得中区新地王,但是并未因此与竞争对手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一场博弈之后,大家握手言欢,联手发展地产项目。李嘉诚相信:“人要去求生意会比较难,而让生意跑来找自己,做起来就比较容易。”因此,李嘉诚在商业竞争中非常注意加强与对方合作,充分照顾到对方的利益。于是,他和生意场上的许多人结成了合作伙伴、打成了一片,创造了“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的奇迹。

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要和员工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工作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另外,你在商场上要和业务伙伴打成一片,不仅要在合作的项目上密切联系,也要在对方遇到困难时拉一把。总之,对方信任你,能够安心做事,你才能成大事,管理和做生意其实都是一脉相通的。

【智慧点评】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就必须明白:我们进行人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带好队伍,让大家安安心心地跟自己走。所以,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考虑如何让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让大家团结一心,实现1+1>2的效果——带队伍就是安人,进而安心。安人就是把部分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分,透过己安和人安增进和谐的效果。

10.懂人性的关键就是会“识人”

古人有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就应该明白自己最大的“势”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如何“识人”就是关键,只有“识人”才能“育人、用人和留人”。更为重要的是,你若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性化管理者,那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识人”,不“识人”你又如何谈人性化管理呢?所以说,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每天在接触很多人的同时,就必须学会准确、客观、全面地判断他人,看清楚这个人身上的长处与短处,以及其是不是与自己的企业合拍。如此,你才能够找到最优秀的员工。

那么,作为一名立志于成为出色人性化企业管理者的你来说,在“识人”之时该掌握哪些技巧呢?

(1)透过衣着打扮来“识人”。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马靠鞍”,不同人的穿衣都是有着不同的风格的,而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恰恰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差别反应。通常来说,喜欢穿很潮流的衣装的人内心都有很强的优越感,喜欢穿宽大衣服的人则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衣着朴素的人则是踏实但欠缺个性。因此,企业管理者通过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就能够对他进行一个初始的判断。当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仅仅凭借着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是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

(2)通过言谈去“识人”。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善于从别人的言谈中去识透对方。通常来说,那些言谈中经常对别人品头论足的人都有着很强的嫉妒心,说话模棱两可的人都喜欢迎合他人,乐意和人聊家常的人都比较热情,喜欢用凌厉的语气去压制别人的人都很有野心,爱发牢骚的人则是心眼较小,语言传统的人则较为保守。俗话说,以言取人,因言废人,听人说话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你,就必须在这门学问上多下功夫,如此才会多掌握一道“识人”之技。

(3)通过举止去“识人”。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善于从别人的举止中去识透对方。通常来说,那些走路时步伐急促的人大多精力充沛且敢于面对挑战,那些与人交流时小动作不断的人则专注力不够,走路慢的就像去踩蚂蚁一样的人则较为稳重但欠缺激情,坐姿较为古板的人则较为固执但做事情很有韧性,握手时喜欢盯着对方眼睛看的人说明对方很强势。

(4)透过工作“识人”。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工作是清楚反映一个人品性和能力的最好检测器。通常来说,那些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人较为负责,那些在工作中喜欢找借口的人则不可大用,情绪跟着工作的难易程度上下起伏的员工是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工作中出现问题就开始抱怨的人往往比较不自信。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通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了解一个人之后,你就可以决定如何用他了。但是,有时候一时的工作态度上的表现并不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还应该以一定时间的观察期为准。

(5)通过与他交往的人“识人”。

古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企业管理者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那么也可以通过观察这个人身边的朋友来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人整天与一帮不务正业的人打交道,那么他可能就不是一个靠谱的员工;如果一个人整天都与一群追求上进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则是一个可用之人。

【智慧点评】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是彼此不相同的个体,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想从千万人中找出合适的人才,那就必须学会“识人”之术,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慧眼识人”,从而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让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牢牢地占据先机,从而为自己纵横商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