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诗美学
16860700000002

第2章 丛书总序

浙江大学是一所人文璀璨、名师荟萃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7年创办的求是书院。百年浙大,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在这块深厚的土地上,它不仅哺育了马叙伦、马一浮、沈尹默、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张其昀、谈家桢、卢鹤绂等众多的文化名人和科学大师,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堪称典范的求是精神。尤其是在竺可桢主政期间,于极其艰难的西迁办学中更是把这种“求是”精神发挥到极致,使浙大声名远播,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

浙大中文系办学历史悠久。往远说,可追溯到林启主持的求是书院。办学伊始,书院即开设国文课程,先后延请宋恕、陈去病、马叙伦、沈尹默、张相等著名学者授业讲学——以此算起,中文系已历春秋百有十载;往近说,则源于1920年的之江大学国文系和1928年的国立浙江大学国文系——就此而言,中文系悠然已有九十余年历史。它前后历经西迁时期、龙泉分校时期,后又融合之江大学国文系、浙江大学国文系两大主脉。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文系被划归由浙大“母体”孵化出来的新的分支——新成立的浙江师范学院。嗣后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组建的杭州大学合并,称杭州大学;从这时开始,浙大中文系便进入了“杭大中文系”时代,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杭大中文系”的系名,一叫便是整整四十年,并已在社会和学界赢得良好的声誉。直到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中文系在经历了一番分分合合之后又返回到了它的母体怀抱。现在的浙大中文系是以原杭大中文系为主体的,自然,它也整合了其他相关的师资力量。

浙大中文系建系以来,人才辈出,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祝文白、缪钺、刘大白、丰子恺、许钦文、夏承焘、姜亮夫、钱南场、胡士莹、徐声越、陆维钊、任铭善、王季思、郑奠、王驾吾、孙席珍、王西彦、蒋礼鸿、徐朔方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盛誉的杏坛名师、学术名流都曾于此任教。他们实践的“传承创造”的学术精神和追求的“卓然独立”的学术境界,为中文系的发展,包括有特色、有影响的学科的创建,也包括有特色、有发展后劲的梯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年沧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的目标,祈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回顾往昔,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竺可桢老校长在20世纪40年代所讲的这句话的深刻含意,也越发怀念为中文系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前辈和老师,并油然萌生了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中文系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浙大中文系已发展成一个实力雄厚、在国内很具声誉和影响的系科。特别是自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以来,更是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全国同类专业的高校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中文系也由原先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成为由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编辑出版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影视与动漫编导方向的立体多元、结构合理的“大中文”专业。目前,中文系已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典文献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4个学科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汉语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在编教师50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14人。他们不仅在各个学科发挥重要的带头和骨干作用,而且在国内学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在这批以四五十岁的青年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核心的努力和引领下,由夏承焘、姜亮夫等前辈学者所开创的,吴熊和、王元骧等名师宿儒所光大的中文系学脉,方能做到承传有自、薪火绵延。

这次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钱江新潮文丛》,所收的是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在职教师的系列学术论著。他们中有30多岁的学术新锐,也有五六十岁的年长或较年长一代学者。涉及的范围,包括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影视文学等不同学科。在这里,学科与学科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是有差异的,思维理念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在努力追求和体现中文系传统的“求是博雅”学风。章学诚评价古代两浙学风时曾谓:“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浙大中文系以“求是博雅”为系训,正是因为非求是则无以成专家,非博雅则无以成通儒。所谓“求是”,就是求真、求实;所谓“博雅”,就是求善、求美。这反映了我们力图贯通浙东西、融合古与今的学术视野与意识,以及从传统的学脉中创造新的浙江学派的愿望,也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术观的一个投影和富有理性的特殊呈现。尽管面对浙大中文系的百年历史和悠久传统,本丛书中的这些成果尚远不能说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这方面,我们深知与前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中文系数十位教师用心血和智慧浇灌出来的这些学术之果,毕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求是博雅”作了新的诠释,这是很可欣喜的。可看作对中文系近十年学术研究的一次检验,一次富有意味的“集体亮相”。

这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浮躁和浮夸之风盛行,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也屡有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文系老师“守正创新”,一方面继承百年来的优良学术传统,不盲从、不浮躁,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求实学风,孜孜不倦地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坚守着学术正道;另一方面不囿陈说,锐意创新,力求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发现,为学术研究做出自己创造性的贡献,这十分难能可贵。而这一点,在这套丛书中也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不尚空谈,不发虚词,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崇尚事实为基础,强调学术研究的“实事求是”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我想,这就是浙大中文系生生不息的学术传统,它贯穿百年而又存活于当下,已内化为我们的一种精神生命,一种支撑当下中文系存在和发展、坚守学术家园的“阿基米德点”。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目的就是弘扬浙大中文系这一学术传统,继往开来,进一步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为提升和扩大其学术水平及影响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中文系1984届校友、浙江通策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明先生的鼎力相助。2007年5月,在浙江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他慷慨捐资百万元支持中文学科建设。他的善举和情意令人感佩,也催发了我们策划并编纂此书的积极性。源于此,我不仅对本丛书所反映的教师学术才华和追求感到欣慰,同时更对百年浙大中文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抱持一份坚定的信心。

钱潮天下奇观,故孙中山先生有“猛进如潮”之赞,学术创新,贵如潮水之猛进荡决;钱潮及期而信,故吴越王钱镠有“日夜波涛不暂息”之感,学脉传承,当如潮水之永不止息。“求是博雅”,就意味着学者既要有弄潮儿那般“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的锐气,也要有“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的心境。本丛书以“钱江新潮”为名,其微意实在于此。

吴秀明

2009年4月15日于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