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跨文化语境下的乔治·奥威尔研究
168615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本书旨在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学科角度对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奥威尔与缅甸、奥威尔与中国、中国奥威尔研究的新视野。第一、二部分涉及奥威尔作品中的亚洲题材及中英文学关系,第三部分追踪国际奥威尔研究前沿,以中国视野提出奥威尔研究的新课题,反思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现状。三个部分的研究皆放置于中外跨文化语境,试图从中发现和解决当前西方奥威尔研究的盲点或不足,以推进国际奥威尔的学术研究。

本书各部分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奥威尔与缅甸”分为两章,主要结合奥威尔的殖民经历,分析小说《缅甸岁月》及散文《绞刑》《射象》等作品。第一章“奥威尔与殖民话语”提出奥威尔在殖民家庭、教育、文化及殖民地警察工作中都受到殖民话语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殖民地的严酷现实使他对帝国主义制度和殖民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第二章“《缅甸岁月》的批评研究”主要从作家本人、文献学、西方评论家等视角对小说的主题论争及主要批评方法进行全面梳理,旨在第一章基础之上为读者提供西方学界对该小说更多的阐释和思考。

第二部分“奥威尔与中国”共分六章,双向阐释奥威尔与中国的关系,包括奥威尔作品中的中国题材、奥威尔与中国文人的接触及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等内容。第一章“奥威尔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论述奥威尔主要利用“东方乐土”“上海”“中国佬”和“东亚国”等四个中国形象来表达他反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和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观。第二章“奥威尔与萧乾、叶公超交游考”梳理奥威尔与萧乾等人的交游经历,旨在证明他在国内被戴上“反苏反共作家”或“反动作家”的帽子完全是当时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误读。第三章“国内赛珍珠和萧乾研究未发现的两则奥威尔书评”主要译注奥威尔对赛珍珠《大地》和对萧乾英文著作《龙须与蓝图》的书评。第四章“奥威尔论中国抗战”主要介绍奥威尔在《每周战事评论》及时报道中国抗战的进程,揭露日军的法西斯暴行,在抗战胜利后支持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等主张。第五章“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论述其传播与接受的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早期译介和传播、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的“反苏反共作家”、80年代的“解禁作家”、90年代的“反极权主义作家”、新世纪以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和“世界经典作家”,这一传播和接受的过程较长时间受到了国际冷战对峙和国内极“左”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总体具有强烈的政治和现实指向,并且其发展趋势是作品本身的经典性因素日益受到关注。第六章“中国大陆的奥威尔研究”具体梳理70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这位重要作家的研究历程,并对不同时期奥威尔研究的特点与成就进行评析和探讨。

第三部分“中国奥威尔研究的新视野”共六章,旨在追踪西方奥威尔研究最新动态,从中国语境角度提出奥威尔研究的新课题,特别是学术史和思想史双重视域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特里林:‘真相的政治’”论述美国文论家特里林的奥威尔批评旨在提出“真相的政治”这一方针,号召20世纪50年代初期陷入思想困境的美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行动方向。第二章“‘悲观主义的政治’”基于英国新左派汤普森的奥威尔批评,并结合英国左派知识分子的批评谱系,发现他们对奥威尔“悲观主义者”的评论完全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集体“政治建构”。事实上,奥威尔在社会主义政治运动中并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积极的“行动主义者”。第三章“乔治·奥威尔国际研讨会综述”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召开的重要国际奥威尔研讨会主题及其出版物。第四章“学术史和思想史视角下的奥威尔研究”提出奥威尔批评研究的重要性,并主张只能将此学术史课题提升到思想史语境考察才能得以深刻阐释。第五章“文学批评的职责——以20世纪英美知识分子团体的奥威尔批评为例”,通过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的奥威尔批评反思当今文学批评的职责问题,主张专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两种角色的转换和兼容。第六章“乔治·奥威尔的经典生成”主要围绕经典性和经典化等问题探讨奥威尔经典生成的主要特征和历程。

附录共分为“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赏析”“国内奥威尔主要研究资料”“国内奥威尔主要译介资料”和“西方奥威尔研究资料编年”四个部分,既为本书主体内容提供佐证,也为奥威尔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线索。

本书是作者从事奥威尔研究十余年来的阶段性成果。书中部分章节曾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新文学史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因作者学识有限,书中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