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
16876700000006

第6章 刘少奇家世

早在400多年前,刘少奇的祖辈就在宁乡花明楼地区的南塘一带开始耕作、繁衍生息。

全家兢兢业业,终于使父亲留下的家业不但没有衰败,而且还能继续聚钱增置田产,房屋也随着人丁的增加而几次扩建。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在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

早在400多年前,刘少奇的祖辈就在宁乡花明楼地区的南塘一带开始耕作、繁衍生息。据《宁乡南塘刘氏初修族谱》记载,刘少奇的祖籍原在江西省吉水县(与毛泽东的祖籍相同)。明朝中叶,刘氏家族的始祖刘时显的长子刘宝(字长庚)做了湖南省□阳县知县,刘时显夫妇也跟随儿子一同来到□阳。刘宝离任后,刘时显夫妇留恋湘江沩水之滨的秀丽富饶,不愿再回江西,便带着儿子刘宝、刘楠、刘恩及孙子邦益、邦义、邦礼等举家搬迁到宁乡县城南约60里外的茅田滩(现花明楼杨林乡)定居。以后,除邦礼返回江西原籍外,邦益的儿子映、昭、辉、旺和邦义的儿子旼则分居于茅田滩、石栗冲、南塘冲和火煽冲等地方(现均属花明楼地区),以耕田为本,安居乐业,延续至今。

刘少奇属邦益次子昭房的后裔,昭居住石栗冲(现花明楼杨林乡境内)。刘少奇的祖辈何时迁居炭子冲?炭子冲的老人一般认为是在刘少奇的曾祖父刘在洲的时候。但据《宁乡南塘刘氏族谱》记载,早在清顺治年间,昭死后便安葬于离炭子冲很近的南塘冲,昭的儿子光裕及孙子祚汉死后都葬于炭子冲对面的山后,以后几代直到在洲死后,都葬在这一带不远的地方,可见刘少奇的祖辈在炭子冲及附近生根立足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了。

《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初修于清康熙六十年,嘉庆七年重修,同治五年三修,最后一次修谱是在1921年。 《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承前启后,重新拟定了从第九代开始的班派系列:

起序端方,绍允维藏。

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

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系十三派子孙,谱名绍选,字渭潢。现在刘氏子孙已发展到第十七代了。

从族谱记载可知刘少奇的先辈以“耕读”为传家祖训。康熙年间曾任过宁乡县知事后来当了朝廷都察院御史的陈嘉猷为《宁乡南塘刘氏初修族谱》作序时,便称赞说:“南塘刘氏族虽不甚显,而族之人士俱极老成持重、耕读传家,汉书所谓孝弟力田、管子所谓秀民足赖者庶几近之,吾有以知其族之必大且昌也。”陈氏所作“老成持重、耕读传家”的评语是能代表刘少奇先祖世代家风的。

刘少奇的曾祖父刘在洲(1791—1875,谱名序河)和祖父刘得云(1833—1882,谱名端庄)都是勤恳朴实的农民,虽然都读书不多,但很会持家。据说刘在洲在炭子冲分立门庭时,只有三间正茅房,前辈虽然留给他一部分田产,但几乎全部在离炭子冲10多里的原住地茅田滩的坟山坪一带,管理十分不便,只得在附近另租田耕种。由于他的勤劳和节俭,逐步在炭子冲扩大自己的田产,家境便好了起来。刘少奇的祖父刘得云是刘在洲的独生子,当家后,继续积聚钱财,将炭子冲的田产发展到了60亩。并且于1871年将原来的旧茅屋改建成七间较大的新茅屋。现在我们看到的炭子冲刘少奇故居的格局基本上是在这个时候定下来的,只是后人又逐渐进行了扩建和将部分茅屋换盖成瓦屋。

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1865—1911,谱名方大)是一个忠厚老实而又有一定文化教养的农民。刘寿生与其兄刘丙林(1855—1895,谱名方直)分家时,各分得茅屋三间半,在炭子冲各分田产30亩,又在杨林的坟山坪各分30亩。刘寿生将远离住地的30亩田租给别人耕种,自己耕种炭子冲的30亩,又在附近租进15亩田耕种。据刘少奇回忆说,他父亲“虽然受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但他很勤劳,仍参加并指挥生产”。刘寿生有四男二女,也都从小参加劳动。他从不请长工,只在农忙时请点零工。由于刘寿生的勤劳节俭,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成为当地较殷实的农民家庭。

刘少奇的母亲鲁氏(1864—1931)是个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1911年刘寿生46岁便逝世了,鲁氏从此挑起了全部的家庭重担。这时,刘少奇还只有13岁。在鲁氏的操劳和支持下,刘少奇没有因父亲的去世而失学。母亲疼受自己的小儿子,刘少奇也非常尊敬母亲。刘少奇参加革命以后,1925年接母亲到长沙见过一面,以后直到母亲1931年去世,再也没有相见过。1961年刘少奇回到阔别近40年的故乡进行农村调查时,他特意去看了母亲的坟墓,并献上一束松枝表示祭念之情。

刘少奇的父亲逝世以后,他的四哥刘墨卿、六哥刘云庭、七哥刘作衡三兄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刘墨卿读书不多,是一个种田能手。刘云庭也没读多少书,但他身高力大,13岁便出外替人抬轿卖苦力,18岁参加新军,历任班长、排长和连副,他是刘少奇青少年时期读书和参加革命活动的主要支持者。刘作衡读书稍多,写算俱全,善于当家理财。在母亲的操持下,弟兄们互相协作,各展其能,除耕作之外,又开了米坊,发展了养猪等副业。由于全家兢兢业业,终于使父亲留下的家业不但没有衰败,而且还能继续聚钱增置田产,房屋也随着人丁的增加而几次扩建。1921年左右,在离炭子冲若两里远的虾公塘购置田产60亩。1924年,又将离住地较远的30亩田卖掉,再在虾公塘附近增置30亩。这样,在分家时,鲁氏便给每个儿子分到了30亩田的产业。刘少奇得知后,特意捎信回家,表示他不要。1924年,刘少奇的母亲决定留墨卿一户仍居炭子冲,自己及云庭、作衡两个儿子从炭子冲搬迁到虾公塘居住。1931年鲁氏在虾公塘病逝,这时刘少奇正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革命活动。

(黄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