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
16876700000007

第7章 朱德家世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逃进深山老林,在岩洞里过了四十多天餐风宿露的野人生活,后来虽然逃到别处隐居下来,白天也不敢见人。

朱德在婚姻问题上,是十分严肃的,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为谨慎,还过了五年单身生活。

朱德于清光绪十二年冬月初六(1886年12月1日)诞生在李家湾丁姓财主的仓屋里,1976年7月6日下午三点一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朱德同志1908年辞去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体育教习兼庶务职务,外出寻求革命道路。1922年11月在柏林由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跟党闹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动员和教育亲友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引导不少人走上革命的道路。1933年红军解放了仪陇县,朱德同志的大哥朱代历积极支援红军,参加基层革命工作,被选为日兴区大风乡河泥坝村村苏维埃主席。1935年3月红军离开仪陇西进北上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遍及每个村落,朱德家便遭受残酷的镇压,二十多户朱姓亲房的全部人口都背井离乡,改姓埋名,远走他方,有的还被迫隐居寺庵,吃斋念佛。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逃进深山老林,在岩洞里过了40多天风餐露宿的野人生活,后来虽然逃到别处隐居下来,白天也不敢见人。朱德居住过的朱家大湾旧居和柏林嘴父母故居,都经受多次查抄,弄得瓦砾遍地,野草丛生。尽管如此,国民党反动派仍不甘心,又下令挖掘朱氏祖坟。他们认为:破坏了阳宅、再捣毁其阴宅,朱德的革命事业就会垮台,朱德率领的红军就会被消灭。朱德的胞弟朱泰阶(代庄)曾回忆说,红军第一次转移后,1934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深夜三更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边防军的军长李家钰带领一连士兵,掘开了朱德的曾祖父母(朱朝星夫妇)、祖父母(朱邦俊夫妇)、养父(朱世连)的坟墓。第二次是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去了,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国民党第二十军军长杨森又派部下复抄朱家坟墓,并火焚朱世连残骸。第三次是同年农历十二月初四日,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和省政府,派来两个“视察员”与仪陇县县长乐九成到朱家坟茔“视察”,命令将坟墓另行移葬。什么移葬啊,又是一次改头换面的抄坟,要“移葬”朱德生父朱世林的坟墓。但带来的阴阳先生把坟茔周围的地形一看,端详了一阵罗盘,慢慢吞吞地说:“这是一个卧虎形,挖后就等于放虎归山,朱德还要大大发迹。”这种自欺欺人的鬼话,倒起了保护作用,所以朱世林的坟墓才得以保存下来。从此以后,朱家的神龛上就不敢写上姓氏了。

朱德曾先后使用过七个名字。1892年春,朱德进琳琅山上丁家私塾启蒙读书,老师按朱氏宗谱字派取名为朱代珍。1895年春,朱德随养父由李家湾迁回朱家大湾旧居,第二年便就学于席聘三先生私塾,取字朱玉阶。1905年秋,朱德进仪陇县城,参加清王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县试),改名为朱建德。1909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前,改名朱德。1925年秋,朱德从德国进入苏联,在莫斯科郊外一军事训练班学习,改用俄文名达第诺夫。1927年冬,他把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力量隐蔽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内,使用一四〇团番号,任团长,以玉阶两字形的相似字,而改名王楷。抗战初期又化名刘钟与亲友通信,因为亲友们都知道朱德的养母姓刘,生母姓钟。朱德用名的变化深深表现出革命的艰苦。

朱德十九岁时,即1905年与其表姐刘氏结婚。刘氏出生于1884年8月14日,大朱德两岁,是养母之兄的闺女。婚后三年朱德离家去昆明,到刘氏逝世之前一直没有回过家。经“抄坟”之祸以后,刘氏吃长斋念佛,1958年2月病逝。1912年5月,朱德随云南援川军第一梯团离川返抵昆明,在援川军庆功大会上被荣升为少校,继而任云南讲武堂生徒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官。1912年秋天,朱德与昆明师范学堂学生萧菊芳结婚,生子朱宝书(即朱琦)。萧于1917年6月病逝。1917年6月,朱德在四川省泸州一带驻军,在南溪县与南溪简易师范学校毕业生陈玉珍结婚。在朱德出国留学和老家遭受天灾人祸之时,陈玉珍竭力支持其所需,并抚养了朱琦,1967年11月病逝在南溪。1920年冬,朱德在川滇军战事后,率部移驻云南省昭通县,在盐津县与贺稚番(后改名为贺稚华)结婚。贺曾随朱德出国,生女儿朱敏,1925年下半年在莫斯科离开朱德。1928年春,朱德领导和发动了湘南起义,2月16日率部解放耒阳县城,随之成立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不久在此与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伍若兰结婚。伍若兰,耒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工作,曾任耒阳县妇女委员,后随朱德上井冈山。1929年2月1日,朱德、毛泽东率部进入江西省寻寻县境内。次日,在项山遭到尾追之敌刘士毅部四个团兵力的突然袭击,红四军一部被打散,朱德手提机枪率警卫班战士作后卫,且战且退,最后只剩三名战士,奔上一条侧径,才与大队会合。伍若兰就在这次战斗中为掩护朱德而被俘,受尽折磨,于12日昂首就义于赣州。建国以后,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她为烈士。1929年3月,朱德与康克清在江西省长汀结婚。康克清是江西省万安县罗塘乡人,出生于1911年8月,家庭是贫苦农家,有一姐生于五月,取名五秀,她生于八月,取名桂秀。桂秀出世才16天,父亲康年苟(因生日是大年三十,故名年狗)受诬被关押进乡联保处,不久出狱,由肖庆仲介绍将仅40天的桂秀抱进罗家作童养媳。几岁时,罗家男孩病逝,罗父罗奇圭改称桂秀为养女,如同亲生。罗奇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引导桂秀于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妇女协会工作,1927年参加万安暴动,1928年参加红军,改名康克清,上了井冈山,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德在婚姻问题上,是十分严肃的,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为谨慎,还过了五年单身生活,做到了一不要家,二不要命,三不要钱,只要革命,堪称革命者的楷模。朱德同志在逝世前夕,嘱咐康克清把毕业积蓄的两万多元钱作为党费上缴,而留给子孙和人民的是盖世功勋和崇高品德。他长期以来,既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既是人民的委员长,又是一个普通公民。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是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祖父朱邦俊

朱邦俊,生于1829年(清道光九年)卒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这年朱德37岁,在德国学习马克思主义),享年94岁。祖母潘氏与祖父同年生,生日在夏历五月十九日,卒于1918年(民国七年,这年朱德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率部攻下自流井、叙府、内江、资中,初夏率部到纳溪县剿匪,很快平息匪患,乡民为其树建一镌刻着“救民水火”四字和百余字碑文的德政碑,表彰朱德剿匪的功绩)夏历冬月十三日,享年八十九岁。朱德曾回忆道:“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准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他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朱世连等子女在哀文中曾这样记述道:“先妣生性纯孝,亦必事无巨细,先任先卒,以曲慰母心。先祖妣每当稼稻登庾,鸡归埘,豚在篱,茶香饭洁,阶庭几案无纤尘,顾而乐之,必指以教诸子女曰,汝曹师之,若论孝男力田,正有合于古训,大吾宗者,必此妇也。”

朱德的父亲兄弟四人:世连、刘氏;世林、钟氏;世和、鲜氏;世禄、吕氏,兄弟妯娌以农为生,兼做一些小生意和手艺。世连会种桑养蚕,土法取丝;世林会推豌豆粉;世和会煮丁缸酒;世禄会篾工活计,因此生活勉强过得,但是,在1895年的除夕之夜,朱家曾遭受一次严重的打击,造成骨肉分居,一点佃耕资力都完全破产。朱德对此曾回忆写道:“特别是乙未(1895年)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土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遭天灾,庄稼没有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生父朱世林

朱世林,排行第二,生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61年9月17日),卒于民国九年九月十六日(1920年10月27日)。在他的墓碑文中这样记载着:“朱氏籍起粤东,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代务农,数传而至于公……(公)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一兄二弟,克尽友恭。配夫人钟氏,和如琴瑟,生六男,育二女皆无偏私。初,公以生齿繁多,而家计日蹙,乃以先王文钱百纸,另佃躬耕,以供抚字……三男珍(即朱德)虽过继伯兄,其求学各费皆公资助……”朱世林因终身勤劳,从未外出,又受世俗所扰,对青年朱德学习体育进而行伍,有些异议,但当其明白理究之后,笑改所持,对朱德便大加赞许了。

生母钟氏

朱德的生母钟氏生于咸丰十年三月十三日(1860年4月3日),卒于民国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1944年2月15日),享年八十四岁。生母是一位十分能干开朗的妇女,对朱德特别疼爱。朱德放弃科举考试进顺庆、成都读新学以及后来又由成都去云南昆明,投考讲武学堂,均受到生母和养父母支持。朱德于1944年4月5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母亲的回忆”(收入《朱德选集》时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对其品德、劳动和对子女的教养等,都有详尽的记述。生母对朱德的影响很大,被称为良母益师是不过分的。朱德曾深刻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舞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代表集会追悼朱德的母亲。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参加了。中共中央送的挽联写道:“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送的挽联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周恩来、陈云、任弼时等送的挽联写道:“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追悼会上,由吴玉章讲述了朱母的生平。周恩来代表中央、贺龙代表军队、林伯渠代表边区人民,都先后讲话,赞“朱母精神将永世长存”。朱德在追悼会上致答词,他说:“家母去世,承各界代表各位同志开很大的追悼会,我深深致谢……我只有更加努力于团结抗战事业,迅速把‘日本’打出去,求得民众的彻底解放。只有更加努力于生产运动,使我各根据地以至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希望成为像边区一样丰衣足食的家庭。”

养父母朱世连、刘氏

朱德有胞兄二人,弟三人,姐妹各一人。他两岁时过继给伯父母朱世连、刘氏为子。世连夫妇别无子嗣,待之如亲生。朱世连生于咸丰五年九月(1855年),卒于民国十一年春(1922年)。刘氏生于咸丰十年二月二十三日(1860年3月15日),卒于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三日(1938年11月14日)。朱世连除参加农业劳动外,还管理朱家的小生意和小手工业生产,因而有机会去外乡镇奔走,广交朋友,思想比较开明。朱家发生除夕之变化以后,他四处借贷,赎回大湾田地和茅屋,领着三弟、幺弟和朱德迁回大湾,独自撑持门户。经三四年的辛勤劳动,家庭经济日渐好转,便维修扩建了房屋。朱世林迁往陈家湾后,由于子女多,生活难度,朱世连也予以资助。朱世连为大居长,思想活跃,有管理组织能力,深受朱氏各户的尊重。1919年朱德驻军四川泸州一带,他把全家二十几口人接到泸州居住。一年以后均先后被送回老家,生父世林在从泸州返乡途中病故于重庆。

世连随朱德到云南,1922年在昆明病逝。

朱德亲属名录

代历对贫穷人家有深厚的阶级感情,虽然自己不富裕,每年都要将自己节余的粮食,周济邻近的贫苦农民。

许明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到延安,五十年代初写信给朱总要求去北京,朱总未给他回信。六十年代去北京找朱总,朱总未接见他。

朱总常派四弟、五弟出征,希望他们在自己的指挥下取得一些作战经验。

大哥朱代历

朱德的长兄朱代历,字云阶,生于1878年10月(农历九月)。1895年1月25日(乙未年腊月三十日),财主强行撤佃,父辈分家,另佃躬耕,代历随父母迁往周家河(今周河乡)陈家湾租张聘三田地耕种。1920年秋,迁往马鞍柏林嘴。1931年五月,迁至大风场河泥坝(今大风乡同盟村)居住。1933年8月红军解放仪陇,来到大风一带开展工作,代历积极支援红军,参加革命活动。村苏维埃成立时,被选为大风乡河泥坝村主席。不久,长胜县马鞍区周家河(六)乡(周河乡)的十余名游击队员到河泥坝村打粮(到财主家征粮)。代历知道后,召集本村游击队员说:“他们是长胜县马鞍区(六)乡的,我们是仪陇县日兴区大风乡所管地,县、区没有通知,他们又没有介绍信,凭什么到我们地方来打粮。”于是赶走了他们。事隔三天,有两个红军战士(其中一人姓张)带领三名游击队员前去,以包庇坏人的罪名,将代历扣捕后押送到来仪乡三堆石杀害。仪陇县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11月10日追认代历为烈士,1987年仪陇县人民政府又遵照国发(1983年)第91号文件精神,给予平反昭雪(11月10日颁发了《平反昭雪证明书》),并对家属给了一次性补助金,恢复其政治荣誉。

朱代历幼年聪明伶俐,天真活泼。1887年春,其父送他到丁家私塾上学,他刻苦攻读,胸怀开朗,团结同学,深受亲朋赞扬,学友尊崇。因家贫寒,买纸不易,常用火纸和废纸练习书法。由于他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渐入佳境。1910年正月初二,朱罗氏请他撰写坟碑对联,嘱以她家三个儿子团结和睦,亲如一家为题。代历作上联为:罗宿生辉永立三房嗣绪;下联为:朱门迪吉长存一线渊源。横联:龙钟轿顶。碑柱上新书大字,笔力刚劲,目睹者赞不绝口。此后,凡乡亲红白大事,代历为之书写喜联或挽联甚多,受到民众赞扬和敬佩。

1893年正月,代历之父朱世林,考虑家庭人多劳力少,三子代珍(朱德)正是读书年龄,叮嘱年仅15岁的代历停学,从事农活。代历一面苦学犁田耙地、除草施肥等生产技能,一面支持六岁多的代珍到丁家私熟读书。代珍在同学中年龄最小,代历每天早送晚接,从未间断。次年代珍转入药铺垭学堂读书,代历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帮助弟弟识字练习书法,经常鼓励三弟苦读诗书,求得功名,为朱家改换门庭,为国家尽忠效力。1895年1月25日,因丁家财主撤佃,父辈分家,代珍随养父母、三叔、幺叔迁到马鞍场朱家大湾老屋(今朱德旧居)居住,并转学到席家碥私塾就读。代历凡去赶场都要到席家碥学堂问长问短,关心三弟学习。代珍每逢节假日都要到亲生父母家团聚,与大哥一起谈论学习和席聘三老师及同学们的情况。1906年年初,代珍进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下半年进顺庆府中学堂;1909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代珍在顺庆、成都读书期间,代历常写信鼓励弟弟努力功读,以期学成,并将节约的银钱寄给弟弟作生活费用。

1917年八月当朱德所部改编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朱德任旅长时,代历便与四弟代炳、五弟代均、妹夫刘兴海、许昌品等人给朱德写信要求从军。随后,代历同亲友等人前往泸州参军,旅部任命代炳、代均为少尉排长,戴与龄为军需处长,代历主管部队军械物资。代历对军械物资,管理严格,进出有序,从无差错,受到好评。1918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和警卫连官兵共同欢度中秋佳节之时,代历在宴席上祝酒说:“打架要靠弟兄帮忙,打仗要靠子弟兵才能取胜。”代均、代炳等也在座,这时朱德走到席前说:“请诸位饭菜要吃好吃饱,酒宜少饮,今晚上还要打仗啊!”代历即问:“何时打?何时打?”朱德说:“你们准备好,待命出发!”说完就离开了宴席。当晚部队进入战斗之前,代历忙个不停,他认真配发枪支弹药,为消灭敌军作好了充分准备。子夜时,命令一下,在警卫连长的率领下,代历背上子弹箱与代炳、代均以及堂弟代玉、代胜、代康,亲友钟映奇、丁三良等随同百余名官兵,不声不响地包围了敌军一个营指挥所。经过激战,毙敌一百余人,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及电话机、电台和望远镜等军用物资,凯旋而归,受到旅部的表扬。

1921年,朱德率部和其他滇军一起返云南昆明,代历解甲归田。

代历回家后经常教育家属子女辛勤劳动,尊老爱幼,对邻居和睦相处,友邻有困难,竭力相助,对土豪、劣绅不徇私情,坚持斗争。代历对贫穷人家有深厚的阶级感情,虽然自己不富裕,每年都要将自己节余的粮食,周济邻近的贫苦农民,多则五升,少则三升。周河乡果山村一社79岁的五保老人许明超说:“云阶(朱代历)忠厚朴实,心地仁慈,处处为他人着想。我记得民国十七年四月,我家无米下锅,父亲卧床不起,我去他家讲述了上述实情,他慷慨地给我高粱米五升。第二年三月下旬,我家五口人又断绝了口粮,母亲饿得奄奄一息。我厚着脸皮两次到他家都不好意思开口,他看出了我的来意,说:‘借粮吗?’我说:‘是。’他说:‘没关系,给你米四升。’于是救活了我们一家人的生命,这使我终生难忘。”原南充市一中教师戴冠雄也曾说:“朱代历是我父亲的好友,他一辈子做好事,凡是遇到断桥垮路,便组织全家老少修补。他省吃俭用,把粮食用来救济贫民,是他的一贯行为。”1932年8月,秋雨绵绵,大风至福临途中的莲花河上平桥被水冲毁,代历闻讯后,立即砍伐树木,雇工打石,动员邻友将平桥修复。同年9月,雨水依然不断,位于大湾角上的大井,供二道湾四十多户乡亲吃水,挑水要走一段坡路,一步三滑,乡亲怨声载道。代历同长子朱益书将那段坡路开凿成二十七步石梯,至今犹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朱德给长兄寄回了一些报刊和马列著作,代历视如珍宝,夜间阅读,反复思索,提高了认识,增强了革命信心。他决心向三弟学习,胸怀大志,救国救民。

1933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三),红军解放了仪陇城,接着全县获得解放。成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各级干部组织群众宣传政策,代历积极参加组织、宣传工作。8月底在刘柏林院内成立村苏维埃时,代历被群众推选为村苏主席。他任职后工作积极,办事公道,整天走村串户,宣传贯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保卫红色政权。在短时间内动员青年朱代义、邓绍富、蔡得茂、张世成等11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荐选罗玉堂任队长,在红军率领下,前往武棚的新丰寺、玉屏寨和柏杨桥的倒庙子、大洞山以及二龙场的王家寨参加战斗,消灭了杨连成、甯相齐等部分反动武装,缴获了百多支枪及不少弹药物资。为了搞好支前工作,代历带领民众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组织代耕队,耕种“红军公田”,帮助红军、游击队家属犁田、种地,深得红军、游击队家属称赞,对巩固部队建设、提高战斗力,起到了良好作用。在村苏给贫苦农民分地,部分贫苦农民不了解红军政策,不敢要时,代历深入各户做思想工作,终于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规定将财主的土地顺利地分给了农民,使贫苦农民户户有田种,人人有事做,深得广大民众的赞颂。

代历勤劳忠厚,平易近人,办事公道,不牟私利,热爱人民的高贵品质,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传颂。

朱德的二哥朱代凤(吉阶),娶妻钟氏。1905年因病去世。

姐姐朱秋香

朱总的姐姐朱秋香。生于1882年,系钟太夫人的长女,约1902年嫁给许昌品为妻。许家住石佛场(现旭日乡,当时叫包包场)新华村(原名罗家沟),仅有祖业田地十挑,以农为生,因入不敷出,遂将十挑祖业田地佃给别人耕种,全家迁到马鞍曾家梁(现马鞍镇蓬莱村五社),先后租佃曾万发、曾万贵的田地耕种,兼做小百货生意,每年除交租、佃外,所剩无几,无钱送子弟读书。朱德怜其家贫,将秋香之子许明扬带到泸州抚养教育,泸州高中毕业后,考入成都军校学习,毕业后,到李炜如部任职。1932年,许明扬驻军宜宾,并在宜宾安了家,他感念父母在农村终年劳累受苦,遂同妻子李清明、李明华回到仪陇老家,亲自将二老接到宜宾绕膝承欢。不几年秋香、昌品先后病逝,秋香享年七十多岁,昌品享年六十多岁,均安葬于宜宾。

许明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到延安,后又借故回到李炜如部,1949年回仪陇。50年代初写信给朱总要求去北京,朱总未给他回信。60年代去北京找朱总,朱总未接见他。许只好回到仪陇,曾任仪陇中学副校长,1952年调南充市第一中学任副校长。90年代初在南充病逝。

妹妹朱九香

朱九香生于1891年,因朱家人口繁多,十多岁便由朱德的养母刘太夫人介绍给她娘家的侄子刘兴海(生于1891年)结婚。朱、刘两家是回头亲,朱德的养母刘太夫人,有两个哥哥,即刘才沛、刘才维。朱总的妻子刘夫人,就是刘才沛的女儿。朱总妹妹九香之夫刘兴海,是刘才维之长子。朱、刘两家都很穷,那时的风俗是讲究门当户对,所以,他们是穷对穷,亲连亲。朱九香婚后育三男、二女,即刘万芳(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朱总为其更名刘承烈)、刘万国、刘万俊、刘万芸(女)、刘万芬(女)。

1920年九香已有二男一女,这时朱总正驻军泸州,九香曾携子、女随刘太夫人、刘夫人去泸州。朱总本想把仪陇老家的亲属及九香家安排在南溪落户(这时朱总在南溪买有400挑田地)。因是年11月,朱总率部离川返云南。朱总老家的亲属即回到仪陇老家。

朱九香、刘兴海回老家后,仍以农为生。九香于1934年病故,时年43岁;刘兴海1957年病故,享年68岁。其长子刘万芳新中国成立后住北京,已故;二子刘万国,现在泸州;三子刘万俊曾在清华大学工作,因煤气中毒,已故;大女刘万芸嫁马鞍许家,现住马鞍光明二队;二女刘万芬嫁永乐邓家,现住永乐场,属集体商业人员。

弟弟朱代炳、朱代均

1917年8月,朱德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时,四弟代炳(平阶)、五弟代均(尧阶)等人给朱德去信要求从军。随后同大哥代历等人到泸州参军,旅部任命代炳、代均为少尉排长。朱总常派四弟、五弟出征,希望他们在自己的指挥下取得一些作战经验。1919年年底,朱德率部在泸州云销区一带与川军开展了激烈的战斗,两个弟弟代炳、代均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朱德亲自将两弟的尸体运回泸州,安葬在泸州的忠山上,并作联痛悼。

幺弟朱代庄(朱泰阶)

朱代庄,生于1903年,成年后娶邓氏(生于1905年)为妻。1917年随大哥朱代历,四哥代炳、五哥代均到三哥朱德处。约1921年返回仪陇,1935年3月红军离开仪陇后,代庄随同家人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而背井离乡,改姓埋名,直到国共合作抗日,又才回到家乡,务农维生。新中国成立后,专程到北京面见胞兄朱德,叙述几十年的离别之情,请示朱家后辈的安置问题。朱总只同意把年龄在十岁以下的孩子送几个到北京,由他教育培养,其余子、侄辈均由当地党政部门量才录用。代庄遵从三哥的教导,只送去十个十岁以下的小孩。

代庄回县后,仪陇人民政府安置了他的工作,1950年4月在县农会筹委会工作,8月30日农会成立被选为农会会员,后被推选为仪陇县人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县监委成立时,安排在监委工作。1955年12月监委撤销,安排在县人委办公室工作。1958年冬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儿子朱琦

朱德先后结过六次婚,其中两个妻子生下一儿一女。朱琦系朱德第二个妻子肖菊芳于1919年1月生于云南昆明,同年6月肖菊芳因病逝世,朱德遂将儿子托付给泸州朋友陈正芬抚养。1935年,朱琦被四川军阀杨森所部抓去当壮丁服劳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同志派人经多方寻找,将朱琦接到延安。1938年5月参加革命,7月入抗大四期四大队,中央党校学员,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2年任山西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参谋,120师直属电讯队副队长。1943年11月在山西省方山县通过封锁线时,因战致伤(左脚关节强直运动障碍)。伤愈后,于1944年调延安抗大七分校校部做参谋,队列科副科长。其间,经校长李井泉介绍,于1946年3月22日,由贺龙主持婚礼,在内蒙丰镇市与该校(延安抗大七分校)女生赵力平(赵黎萍)结婚。1945年至1946年任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一科副科长。1947年任冀中军区十一分局三科科长。1948年退伍,安排在石家庄铁路工厂天津铁路机务段,天津铁路分局计划科副科长、科长。1956年调任北京铁路局车辆处计划科科长、车辆处副处长。1972年任天津铁路局车辆段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天津铁路地区党委副书记。1974年6月10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享年54岁。

儿媳赵力平(赵黎萍)

赵力平是河北省定州市大定村人,1926年4月28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1941年6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学习,任副班长、班长,1945年调校部队列科任干事,1946年调一二〇师司令部、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冀中十一分区司令部任参谋。194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坡中央土改工作团参加土改工作。1948年10月转业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人事科任干事,1949年1月16日进驻天津市接管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任该分行组织科副科长,党委办公室秘书。1955年调天津市财贸部组织处任巡视员。1958年任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75年1月调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任组织处处长。1979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党委常委、副行长,兼机关党委总支书记。1988年12月离休。

女儿朱敏

朱敏是朱德的第四个妻子贺稚华于1926年4月18日生于苏联。未满周岁时回到四川省成都外婆家。1940年11月,龙飞虎受周恩来之托,接她到延安。1941年年初,朱敏前往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相当于我国的高中)学习。1949年考入列宁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1953年学成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任教,从教30多年,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女婿刘铮

朱敏的丈夫刘铮离休前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