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
16877200000008

第8章 毛泽东读书主张“四多”

他认为多读要根据读者不同对象和不同文化水平而有不同要求,“文者务武,武者务文,文武官都要多读点文学”。

多想是毛泽东另一重要的读书门径。

多问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治学之道。

在读书方法问题上,毛泽东主张要“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首先主张多读书,“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他认为多读要根据读者不同对象和不同文化水平而有不同要求,“文者务武,武者务文,文武官都要多读点文学。”他劝懂得哲学的同志去学点孔夫子和蒋介石的书,不然唯物辩证法就不巩固。他希望青年人和领导干部学点自然科学,学点新闻、教育等。毛泽东认为治学者读书除要“博览”外,还要把博与精两方面结合起来,达到“贯通今古,融合中西”的程度。读书怎样才能求“精”呢?毛泽东认为,读书是“要三复四温的”。他幼时读《饮冰室文集》,尤其是后来读古文和诗词,无不如此。据说,《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他起码读了3遍以上。

毛泽东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认为文章妙来无过熟,熟就是多写。毛泽东从青年时期起,就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和抄书,对不易找到的好书,甚至整本抄下。古语云,好记性顶不上烂笔头,这说明一个人无论记忆力怎样过人,总不能把什么东西都熟记在心。所谓学习本身就是同遗忘作斗争,因此毛泽东读书时,始终把多写作为读书的习惯之一,通过写来加深记忆和理解,通过写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通过写来发现问题,通过写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明一理,积久而成学。

多想是毛泽东另一重要的读书门径。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如果读书时不多想些问题,如果对所读的内容不进行消化,那么这种读书过程只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跑马场。毛泽东早就认为读书目标要明确,要立一理想,通过好学深思,明辨的功夫,一定能够把握真理。毛泽东自青年时代一直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动力,因而在长年的治学生涯中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追求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社会的平等,实现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多问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治学之道。毛泽东认为学问、学问,好学还要好问,好问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多问,因为读书本身就是释疑解惑的过程,因此要想求得真学问,必须要多问。问学之道可以向自然,向社会考问;可以与人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可以向名家,书本求问。在长沙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他们在闲暇之时经常聚集在一起,边讲学论道,边评论时局,彼此交流自己对国事、天下事的想法。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经常登门问学。据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教师黎锦熙回忆说,1915年4月至8月间,每逢星期日,他都去黎老师家求问“读书方法”、“研究科学之术”、“读史法”、“读书治习法”和“改革社会事”等。此外,毛泽东还经常采用通信求教的方法。毛泽东在青年时每逢遇到较大的疑难问题时,总是向北京和上海等地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写信求教。直到以后的年月中,只要自己不精通,不擅长,不懂的东西,他事必躬亲写信向人虚心问教。他曾向自然科学家求教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向史学家请教历史知识。他这种不耻下问,拜内行为师的精神,是值得后生学习的。

(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