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
16877200000009

第9章 不动笔墨不读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毛泽东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认为文章妙来无过熟,熟就是多写。

毛泽东重点批阅了斯大林所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此书的版本就有三种,这三种书上的许多章节,批注文字及勾画圈点等符号密密麻麻地遍布其中。

徐特立对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有重大影响。徐特立是一位道德高尚,好学不倦的老师,是湖南著名的反封建战士,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革命情操,是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之一。徐特立是湖南有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谦虚勤奋作风,在一师师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特立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向来主张读书要“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他反对贪多图快,不求甚解,并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至理名言。这就是说,他主张读书要少而精,学得深,懂得透,务求理解,读书之前要做好准备,全神贯注,边读边思考,用笔勾画出书中要点,在书眉上写上自己的感想、意见,或摘录出书中精粹之处,写出读书心得。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得扎实,记得牢固,领会得深刻。毛泽东十分敬佩徐特立老师的高风亮节,也非常认真地学习他的读书方法,很注意把读书、思考的批注结合起来。

几十年来,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者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真正起到了读书明智的作用。有些重要的文章典籍,书中精品,毛泽东都要反复地读,重点地读,有选择性地读,而且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或书评。现存的毛泽东的藏书中,就有许多是他老人家阅批过的书籍,其中许多书上都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和勾画布满全书。

现存的毛泽东生前阅读过的书籍,有青年时期的,有革命战争年代和延安时期的,还有许多是解放后的。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真正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当时,毛泽东听课有讲堂录,课后读书写有批语和读书笔记,阅报写读报摘记或札记。同时,还有选抄全篇文字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如杨昌济先生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毛泽东就曾经一字不漏地把整本书全部抄了下来。这样,经过五六年的辛勤积累,毛泽东写的各类读书笔记共有几网篮。

《讲堂录》是现在仅存的反映毛泽东学习生活的珍贵材料之一,这本《讲堂录》是一个九行直格本,共94面,前边22面是工工整整抄录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全文,可见早在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曲赋有一种特殊的爱好。除此之外,《讲堂录》还有修身与国文笔记,内容涉及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史记,汉书,魏晋文史,唐宋古文,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等;有许多处是评论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也有几处是记载自然科学常识的。《讲堂录》还记有毛泽东读过的一些古文,分条记录的每篇的典故,字义和警句、议论及全文要旨,并记有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意见和看法。总之,从《讲堂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涉猎的范围极广,为后来的博学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可以从毛泽东阅读《伦理学原理》时所作的批注中得到某些启迪,并且可以回顾当年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自学风范。《伦理学原理》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最后求学的两年所用的课本,这本书是康德学派的哲学家泡尔生所著,蔡元培译,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毛泽东很爱读这本书,并且以先秦诸子百家、宋明理学以及王船山、谭嗣同、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与之比较,综合研究,分析批判,常有惊人的见解。他还根据其中的某些论点,加以发挥,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甚得杨先生好评。

《伦理学原理》原文只有10多万字,在这本约有10万字的书里,毛泽东逐句都用毛笔加了圈点,画满了单线、双线、三角、叉等标记,并用工整的,有的像五号铅字大小的蝇头小楷,在书的天头、地角和行间写下了约1.2万多字的批注。批注最多的是第四章“善与恶”,第五章“义务及良心”,共5900余字;第六章“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约1500余字;第一章“善恶正鹄论与形式主义之见解”,约1100余字。批注的内容,有的是赞成作者的观点,批着:“此语甚精”、“甚切”、“诚然”等;有的是对作者观点表示异议,批着“殊未必然”、“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论”等;有的是归纳作者的论证方法;绝大部分是结合历史和现实抒发自己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的多种批判与引申。通观此书,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读书用力之勤,善于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明了可视。由此我们可以窥出一个思想家的心路历程,窥出他的思想门径。这本批注的《伦理学原理》是研究毛泽东早期的哲学思想、研究伦理学在我国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以后的岁月里,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即使是在延安的艰苦岁月中,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他还是挤时间学习,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书刊。批阅较多的马列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斯大林选集》等。这些著作,毛泽东都反复研读,许多章节段落都作了批注和勾画。阅读较多的著作就有几十种,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文字最多。这本书共有两个版本。毛泽东从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仅半年的时间内,他就阅读完了这本书的两个版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平装书被毛泽东翻阅得装订都松散了。毛泽东有一个习惯,看书总要注明起讫日期,在这两本书中,毛泽东用毛笔、红蓝黑铅笔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了近1.3万字的批语。翻开书,只见全书六章,几乎都画满了直线、曲线、圈等标记。重要章节的天头、地角、行间都写满了批注,批注是用毛笔和铅笔写的,个别铅笔批注中有毛笔重描的地方,这必定是毛泽东重读此书时,又有新的心得体会。毛泽东批画用的是三种笔:毛笔、黑铅笔、红铅笔。在同一章节的批画中,有时三种颜色的笔迹同时出现,这说明他在这些地方肯定重点读过。从批注的内容看,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批注最多、最长的一条批注有1000多字,对其中的第六节:“对立的相互渗透”,第七节:“矛盾之主导方面的意义”,第八节:“自始至终的过程的矛盾的运动”等处,毛泽东除了圈、画之外,连着10页,在每一页的空白处都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所有批注的文字都是用隽秀的行草字体书写的,字迹俊逸清新,书写流畅,令人景仰。毛泽东的这些批注,绝大部分是阐述自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理解,以及对原著的引申和概括。既有对作者观点的同意和赞赏,也有对作者观点的存疑与否认。毛泽东批注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毛泽东读书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这个“的”的。如对“对立的相互渗透”的理解,毛泽东的批注连着举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16个例证来说明。因此整个批注的内容都是联系中外历史和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在此过程中,自然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政治问题和哲学观点,许多问题可以说是对马列主义的新发展。这些珍贵的批注材料,为我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研究抗日战争的战略思想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为了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毛泽东不仅大量批阅了哲学著作,而且也大量批阅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教程》、《经济学大纲》、《经济科学大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其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毛泽东重点批阅了斯大林所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批注此书的版本就有3种,这3种书上的许多章节,批注文字及勾画圈点等符号密密麻麻地遍布其中。在研读这些书时,毛泽东随时都联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去阅读这些书,探寻其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从而为制订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方针和政策准备了理论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毛泽东之所以知识渊博,才学出众,与他长年累月苦心研读,勤奋学习分不开。他这种动笔读书和学而不厌、好学不倦,学而不怠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是通过动笔墨,促思考,使毛泽东成为博古通今的人。

(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