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发展研究
16883600000002

第2章 导言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中的公平问题既涉及公民教育权利的保障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问题,也关涉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问题。教育公平作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基础教育由于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特征。基础教育就个人发展而言,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对国家而言,关乎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基础教育公平”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也反映着教育对人的权利、尊严的平等尊重、公平地对待,彰显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现象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公平”作为制定社会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2010年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公平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明确基础教育是重点保障对象。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首次将公平与质量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012年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可见,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已成为我国中央政府推动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追求最广泛的公平,又获得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世界性难题。

选择英国作为个案研究,是因为英国作为世界上基础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几度成为两大执政党争议、竞选的焦点问题。英国政府颁布的重要政策文献每每回顾之前政策成效,均要对该项政策对推进教育公平的成效作出客观地评价。纵观英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公平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几方面独到之处:首先,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是渐进式地推进。自19世纪末以来,英国仍旧是一个阶级界限明确的等级制社会,而沿着这种等级制社会的结构建立起来的国民教育制度同样具有明显的等级痕迹,基础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法——《1870年初等教育法》,这个教育体系形成了为中上层阶级子女学习、培养贵族和领导阶层提供中等教育和为普通劳动者子女提供初等教育的“双轨制”。而《1944年教育法》虽然实现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并轨,实现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但在中等学校结构上分化为带有明显社会分层倾向的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的“三轨制”。而对学生进行“三轨”分流的“11岁选拔考试”的合理性一直是理论界、公众争议的焦点。《1988年教育改革法》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远离了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引发了对教育消费权、选择权批判的浪潮。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将教育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核心政策,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理论上提出“有差异的教育平等”主张,在实践上创造性发展出特色学校、个性化学习等促进“有差异的平等”的策略,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教育质量也稳步提升。这一演进过程留下许多经验和教训,背后隐含了教育公平内涵不断发展演进的轨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20世纪以来,英国一直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党和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党轮流执政,政治与教育公平主张的联系、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的联系不仅十分密切而且清晰可见,为我们深入而正确地理解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个案。英国各利益群体对教育公平问题争议的结果,促进了教育公平理论研究的繁荣,大大推动了教育公平理论的发展和政策水平的提高,但各时期的争议过程一直为国内研究者所忽略。

最后,英国教育公平理论研究走在世界前沿,研究范式不断创新。自20世纪20年代英国工党发言人托尼发表了《人人受中等教育》一文以后,引发了入学机会平等的大讨论,许多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参与了这场讨论,积累了大量研究文献,阶级分析是主要研究范式;20世纪50年代,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格拉斯教授创立了“政治算术”研究范式,用职业分层取代阶级分析,用统计数字描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情况,此后,牛津大学哈尔西教授对“政治算术”范式进行了系统阐述,与美国布劳和邓肯的社会分层研究遥相呼应,使教育公平研究走向科学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杰夫·恵迪和斯蒂芬·鲍尔等政策社会学家试图超越传统的阶级分析和“政治算术”的研究范式,倡导一种叙事和统计数字相结合的经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以拓宽教育公平研究的视野,深化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为此,本书试图系统地考察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演进轨迹,以期为我国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但这种借鉴绝不是简单地横向平移,也不是照抄照搬,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特殊理念,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历史性。只有在历史长河中把握这个国家基础教育公平政策演进的脉络,深刻理解其实现价值追求、适应社会变化的行动策略,才能有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甄别和选择。

本书将教育公平政策发展看作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采取历史法和系统分析法相结合,力图在研究视角上突破传统的静态的政策分析。全书以教育公平政策历史发展为线索,从《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到2009年工党政府的教育白皮书《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设21世纪学校制度》颁布实施,时间跨度约140年。本书之所以未对卡梅伦领导的联合政府的教育政策作出评述,因为政策从颁布到实施需要一定时间运行,才可以评判其成败得失,现在加以评述为时尚早;在各个历史阶段,则采用系统分析法,系统地分析社会现实条件,诸如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公平理念等因素对教育政策目标形成的影响、考察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策略及其实施情况,并适度涉及教育政策效应分析,分析教育政策是否解决了公平问题或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公平问题,进而展现教育政策目标向下一个阶段运动发展的轨迹。系统分析法,有利于我们在考虑目标和解决问题时,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的问题,注意从目标到手段的全面考察,把握其动态发展过程。

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发展演进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普及初等教育时期;第二阶段为致力于人人受中等教育时期;第三阶段为追求更大的教育机会均等时期;第四阶段为效率优先下的教育公平时期;第五阶段为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时期。故此,本书共分为6章,分别为:

第一章 普及初等教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工业革命为普及初等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贵族政治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崛起、普选权的推进以及普及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促使英国政府对教育承担起责任,建立国家控制的初等教育体系。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法案——《1870年初等教育法》。此后英国政府用了近50年建立起数量充足的初等学校,完善强迫入学制度,实施免费就学,扩展和充实世俗教学内容等策略,终于建立起免费的、强迫的、公立的初等教育体系,实现让所有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目标。但是这个公立的教育体系与英国原有私立的中等教育并不衔接,公立的初等教育面向劳动人民子弟,而私立的中等教育面向中上阶层子弟,形成英国特有的阶级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第二章 人人受中等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是一战到二战期间,工人阶级作为执政党已登上政治舞台,福利国家思想萌生,随着初等教育普及的实现,“人人受中等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英国政府通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15岁,提供足够数量的中等学校,设立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等三类中等学校等策略,建立起与公立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公立中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愿望。但是三类中学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导向职业上、成就上不平等。

第三章 追求更大的教育机会均等。二战之后,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迅速复苏,进入“富裕社会”时代,也是英国社会福利扩展期,两党都赞成追求更大的教育机会均等,通过发展综合学校,对贫困区实行补偿教育以及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等策略,力求消除三类学校造成的不平等,实现教育过程和结果上的平等。但是这些策略收效甚微,综合学校因教育质量下滑,而招致广泛的批评。

第四章 效率优先下的教育公平。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撒切尔夫人领导保守党进行市场化改革时期。保守党政府为了挽救英国经济发展的颓势,抛弃福利国家主义转而接受了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提高质量、效率成为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英国政府采取扩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倡导家长择校、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扩大免费学额计划、关注有特殊需要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等策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取向,其结果加剧教育体系的两极分化。

第五章 向有差异的平等迈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是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走“第三条道路”时期,为了消除教育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新工党将教育政策重心从保守党时期关注少数人转向大多数人,从关注结果平等转向差异发展,追求有差异的平等。通过实施“教育行动区”计划,发展特色学校,支持家庭,完善学校制度,推行个性化的教和学等策略,向儿童提供适切的教育,教育公平内涵从教育资源更为均衡的分配转向人的潜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追求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

第六章 结语。总结了英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发展的特征:即政党意识形态对教育公平政策目标的影响日渐淡化;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促进了教育政策向更加平等化方向发展;教育公平策略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教育政策与社会政策日渐形成相互支持的网状结构。

当前我国政府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作为政策目标,这是基础教育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重大转移,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的矫正,但需要制定系统优化的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策略。希望本书提供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在制定基础教育政策时有所借鉴;也提供给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创造性地贯彻实施教育政策时拥有一种国际视野!

倪小敏